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1610|回复: 1
收起左侧

竞争情况下的物理法多晶硅的生存空间(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22 11:0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jzq0922 发表于 2008-7-7 1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理法(或者称冶金法)多晶硅,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目前市场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尚且还没有能够把握机会形成规模化生产,等到今后市场竞争激烈起来,会不会更加难以生存呢?

    化学法多晶硅项目-----个个都是霸主
        我一直认为,物理法多晶硅的生产商们,在几年内将面临的竞争对手,不是物理法多晶硅的厂家相互之间的竞争,而是化学法生产多晶硅的厂家。
        国际上,七大巨头就不用去说了,他们最近都纷纷公布了自己的扩产计划。从这些巨头的产量看,在两年内,目前世界的多晶硅的产能将增加一倍。不过,这也并不是很吓人的,因为,多晶硅的市场可能用不了一年就会增加一倍。
        上面说的是世界的七大巨头,但没有包括中国的生产商。中国现在已经能够生产出多晶硅的只有四家,最早是峨嵋半导体,早就有了若干吨(不超过几十吨)的产量。这是中国最早的多晶硅霸主。
        之后是四川新光,也是几年前就宣布生产了几十吨,宣布了自己的1000吨计划,俨然是中国多晶硅新的霸主。但新光年年说明年要达到1000吨,到现在也没有达到,这次汶川地震,他们的厂房也受了影响,现在干脆停产了。
        洛阳中硅300吨的一期投产,是有目共睹的。一期的另外700吨则没有计划的那样顺利,停停开开;二期的2000吨现在洛龙开发区也正在风风火火地干着。不过,就算不算后来的,仅仅那三百吨,也足够在中国号称新的霸主了。
        而徐州中能,08年初宣布月产量达到了150吨,俨然又是一个新的多晶硅霸主。不过,听一个从中能那里买到货的拉晶厂说,他每月要拿100吨三氯氢硅来换3吨6N的多晶硅。
        除了上面四家实实在在有东西出来的厂家以外,中国的宣布要上马的其它的化学法多晶硅项目也如过江之鲫,几乎到了多如牛毛的程度。比如江西赛维、江苏顺天、宁夏银星、南京大陆、江苏阳光等几十家公司,宁夏说2000吨,顺天就说出3000吨,阳光说5000吨,赛维就说15000吨,而南京大陆则号称18000吨的已经奠基。照公布的产量和进度看,明年中国将可达到十几万吨的年产量。

    化学法的技术成熟吗?
        提到物理法,都说技术不成熟,仿佛化学法的技术很成熟似的。
        化学法的技术成熟吗?在WACKER,MEMC,三菱,HEMLOCK,应该是成熟的,但是,这些“成熟”的技术,是绝对不向中国企业转让的。所以,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掮客”,都是号称从某某著名公司退休或跳槽,或之前在某某公司从事过西门子法多晶硅的工作,现在愿意向中国转让,可以,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掮客”类的公司还没有一个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新光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其实化学法的工艺研发难度,绝对不会比物理法更小。这种试验所面临的风险,比物理法还要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各地上面的多晶硅项目大部分雷声大、雨点小,往往奠基仪式举行过后,就不再有音讯的原因。
        我认为,前面的那些在中国的媒体上公布的已经开工建设的太阳能项目中,能够在两年内达产的产量,最多不会超过10000吨。原因是,化学法多晶硅的技术虽然在国外是成熟的,但因为技术封锁,目前没有哪一家能够从正规渠道买到技术。因此,所谓的转让技术,其实还是需要自己开发。事实上,国内唯一可以确信能够正常规模化投产的洛阳中硅,就是与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合作开发的。目前,中硅也只有位于偃师的300吨的装置达到了正常生产,而同样位于偃师的二期700吨的线还在不断调试中,而三期在洛龙开发区的2000吨生产线还在进行忙碌的土建工作。
        徐州中能则采取了“挖角”的方式,从四川、洛阳广招人才,但传闻从峨嵋跑过去的几名技术人员则又被“抓”回了四川,尽管中能为了挽救这些技术“专家”,愿意拿出多达人民币五千万元来作为协商的筹码,但依然有传闻说今年五月下旬其中一名“专家”已经被判入狱(听说是五年,但有待证实)。其它的技术人员是否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现在还不知道。但峨嵋自己的技术也是玄玄乎乎的,中能指望这些来自其它公司的“叛将”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也是很令人担心的。中能现在已经开始供货,但为什么要拿三氯氢硅来换多晶硅,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三氯氢硅的生产,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得到的技术不完整呢?
        江西赛维以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借助“国外已经证明的成熟技术”,宣称要同时启动三套5000吨的多晶硅生产装置,六月份在上海的光伏与太阳能研讨会上,赛维的总裁佟为雪意气风发地展示了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的15000吨多晶硅工地的照片;但对为什么要同时上三套5000吨的,而不是先上一套5000吨再扩建,或者直接上一套15000吨的,解释是希望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尝试比较,目前赛维心目中的首选工艺路线应当是常规的“改良西门子法”、“锌还原法”和“硅烷法”;但赛维的董事长彭小峰在该次会议的早些时候,却又大谈物理法,令人也有些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也许,彭小峰准备拿出一套5000吨的装置来虚位以待,准备进行物理法多晶硅的试验,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目前,能够掌握“已经证明的成熟技术”的化学法多晶硅公司,应该只有那七家大公司,其它不少号称从这个那个公司跳槽出来,也掌握“技术”的一些所谓专家或者一些技术公司,可信度需要大打折扣,至少不能说自己“已经证明”了。而那些大的公司为什么要将技术给赛维,而且一干就是15000吨,为自己培养一个巨无霸型的竞争对手。这等于说,洪七公将打狗棒交给了欧阳锋,还奉送全套打狗棒法,外加降龙十八掌的掌法,还对这个老毒物说:“你如果华山论剑夺得头筹,咱俩共享霸主的名声”。
        ----有这个可能吗?
        除非洪七公知道西毒已经练蛤蟆功练得经脉错乱,存心要用正统武功让他走火入魔,毒气攻心。
        不管别人信不信,至少佟为雪是相信绝对有这个可能的。谁知道呢,多晶硅的江湖就是匪夷所思,比金庸和古龙笔下的武林复杂多了。因为比这更匪夷所思的事,早已在中原大地发生了。
        因此,国内的多晶硅的产能,不要被公布上马的数字所吓住。可以慢慢地等等看。时间,是检验诺言的最好的手段。

    化学法多晶硅的成本、污染和安全
        除了技术原因外,成本,也是化学法的问题。现在国内化学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大约为每吨50万到70万之间,与电费的高低和回收技术的成熟度有关。而现在国内的化学法的6N多晶硅的出长批发价格是每吨275万元,利润空间很大。这个巨额利润是由于供求不平衡造成的,一旦供求达到大致的平衡,近几年的价格将在100万人民币每吨左右,而今后还会下降。这是化学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物理法一旦规模生产的工艺成熟,生产成本大约在每吨15万元人民币左右(以每度0.85元的电价计算),甚至还可能更低。而且,投资一个1000吨的西门子法的工厂,资金规模在12亿人民币以上,而投资一个1000吨的物理法多晶硅侧工厂,资金规模在4亿元人民币左右。所以,从成本上来说,物理法有没有生存的空间,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不少拉单晶的厂家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掺料的方式,这是在物理法多晶硅没有达到技术规格之前的一种权宜之计,但也能提前为物理法多晶硅提供一些市场。
        除了西门子法外,最近还有不少公司在尝试用硅烷法、锌还原法来生产多晶硅,就像赛维所宣称的那样。
        这些方法同样是化学法。成本虽然可以比西门子法低,但低得有限,与物理法相比,成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硅烷法的气体原料目前还是依赖进口,而锌还原的技术也还在探索之中。
        除了上面说的成本、技术和投资的问题外,还有一个环保和安全的问题。三氯氢硅的回收,四氯化硅的处理,硅烷的爆炸,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很好的方法。
        西门子法的三氯氢硅在与氢气还原的时候,每次反应只有15%不到的参与了反应,剩下的与生成的氯化氢、四氯化硅等气体混在一起,成为有毒、腐蚀和易燃的气体。在对金属硅反应生产三氯氢硅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酸碱和腐蚀的液体产生。这些气体的回收技术,国外是封锁的,回收难度大,成本也高。在产量不大的时候,有些公司采取了直接排放的方式。今年三月份,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洛阳中硅的污染报道,就使得中国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行动。该报道也导致中国的几个太阳能公司在美国的股价应声而跌。
        硅烷法则还面临一个爆炸的问题。硅烷是一种极易爆炸的气体。目前,美国采取的方法是用氢气来稀释气体,降低硅烷的含量。但这样,不仅成本增加,在还原时的效率大大降低,时间延长,使得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在环保方面,物理法有着先天的优势。它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排放。这是由于其技术路线确定的。化学法,是将硅先变成三氯氢硅,再将三氯氢硅分馏后,还原成硅。所以,反应量大。而物理法,则主要采用真空排气、定向凝固等物理法过程来除杂,因此没有污染。就算夹杂了一些化学处理方法,因为这些化学药剂只与硅中的杂质反应,而不与硅发生反应,而硅中的杂质含量都在千分之几以下,所以,物理法是个很环保的生产工艺。
        再加上物理法所消耗的电能只有化学法的十分之一,如果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的话,每年还能产生不少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综上所述,目前所有这些生产多晶硅的方法,包括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西门子法的试验,从技术水平上来说,都差不多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化学法走的稍微快一些;而从投资和成本的角度来说,各种化学法都不如物理法;而如果从环保和能源效率的角度来说,物理法将占据绝对的优势。

    物理法的工艺成熟吗?
        物理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艺不成熟的问题。现在,只有BSI和ELKEM能够批量生产。而能够全部用物理法的硅料直接生产出电池的,好像只有BSI公司,该公司目前生产的应该是5N的多晶硅,用这种材料100%地做成电池,可以达到13.3% 的光电转换效率,而其它的公司,如ELKEM,DOW CONNING,则全部是拿这些料来与化学法的多晶硅进行掺料使用,纯度也是5N的水平。
        国内也有不少作出5N的厂家,但其中的杂质含量则差异很大。曾经听过日本一家公司的采购人员说过,到中国某个厂家买过5N的产品,回去化验,发现是6N的,大喜过望,又买了几十吨,却发现连4N都不到,失望之余,连呼上当。
        我相信国内那家公司不是有心要骗他们,99%的可能是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生产的硅到底是几个N的。
        物理法的目标是做到6N,也就是杂质要做到1个ppm以下,但那一个ppm的杂质,是硼,是磷,还是铁,或者是哪几种杂质混合的,每种杂质的比例又是多少,这种种不同的组合,所得到的硅材料的性能是大不一样的。由于物理法的极限又刚好在6N附近,因此,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其实,也就是硅中各种杂质的含量的稳定性,就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明白了每种杂质------尤其是施主和受主杂质以及那些对材料的有害杂质的含量,并且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说物理法的工艺成熟了。
        从目前来看,物理法的工艺还不能就说是成熟了。这,其实也就是物理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物理法也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那么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呢?
        如果CSI采用BSI的冶金法多晶硅材料所生产的电池能够稳定在13.3%的效率以上,那么,至少在光电转换效率在13%左右的量级,可以说是成熟了。
        那么,光电转换效率能达到15%的物理法多晶硅的工艺的成熟,会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我已经在前面的一篇博文《物理法多晶硅何时能够大规模生产?》里说过了,现在我的看法也没有变。

    其它的竞争对手-----薄膜硅的硅烷?
        如果再广义一些,其实物理法还有其它的对手。目前,在各个研讨会上很热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一个。
        本来,这是属于太阳能电池范畴的事情,不是硅材料领域的。但是,由于薄膜硅太阳能电池,采用的是硅烷、四氯化硅或者三氯氢硅,而不会再用多晶硅,因此,这些薄膜的材料就会对物理法多晶硅的市场造成直接的侵犯。
        薄膜硅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就是由于现在硅材料太贵,而晶体硅的用硅量太多,比如现在常用的多晶硅电池片的厚度通常最薄也在160微米左右,而薄膜硅的厚度只有2~3微米,因此,似乎可以省去许多材料。
        但是,薄膜是要进行CVD沉积的,目前从工艺效率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最佳的原料气体应该是硅烷气。硅烷气的成本如果按照目前的进口到岸价,要达到近2000元/公斤,而如果国内可以达到批量生产的话,价格应当在300元/公斤左右。而考虑到硅烷的沉积效率,有人计算过,每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所用的硅烷气的成本约为4元人民币,而目前每瓦多晶硅电池所用的硅材料的成本是25元左右。
        但是,上述的比较是假定硅烷为30万/吨、而多晶硅为300万/吨来比较的,而且,还没有计算硅烷气变成非晶硅薄膜的时候的用电和损耗。
        如果,每吨多晶硅的价格降到30万元一吨(这样,物理法的多晶硅生产厂依然可以保有50%以上的利润),则多晶硅电池的硅材料的成本将下降到2.5~3元/瓦,低于每瓦薄膜电池所用的硅烷气的成本。由于晶体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因此,在后续的电池成本、组件成本和安装成本的较量中,晶体硅还会占些上风。
        因此,只要多晶硅的成本下来,在成本方面是不必惧怕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只有那些需要柔性薄膜,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特殊用途,是晶体硅没有办法做到的。但是,在那种情形,薄膜硅的衬底也不能采用玻璃了,用什么材料,需要多高的成本,可能也要重新计算过再说。
        其实,说到薄膜太阳能电池,物理法多晶硅的那些与化学法相比的所有的短处,反倒成了长处。效率,物理法多晶硅至少已经可以达到13%了;光致衰减,现在几个国家的试验都表明没有衰减。而薄膜的,单层的转换效率只能在6~8%之间波动,而衰减怎么样都是存在的。没有办法,怎么说也是非晶硅啊,缺陷太多了。
        因此,那些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看好的人,可要谨慎一些。物理法多晶硅,可能会是你们最大的对手。

        综上所述,物理法多晶硅只要能够将自己的工艺稳定下来,生存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已经有公司可以在用自己的物理法多晶硅材料生产出效率较高、衰减较小同时也比较稳定的太阳能电池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8-7-7 13: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国人习惯是什么赚钱干什么,不管别人怎样。最后留下的只能是技术过关、规模够大的。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