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1636|回复: 0
收起左侧

周恩来:用大锅熬也要把氟化氢熬出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6-28 16:2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tina-hgxcl 发表于 2018-5-30 0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玉文 来源: 氟硅材料
    无水氟化氢是整个氟化工的母体原料,是工业直接提取氟的唯一途径,其主要原材料是莹石和硫酸。早在1670年,已经有了将二者混合腐蚀玻璃的记载。而近100年后的1768年,德国人Marggraf,S.A.才通过将混合物精馏,得到氟化氢和氟化硅的混合物。此后,两个法国人盖吕萨和泰纳蒸馏,将氟化氢和氟化硅分离。法国科学家安培在与英国科学家戴维通信中,对氟化氢的性质予以认定,被科学界普遍接受,成为氟化氢化学历史的转折点,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适应二战和原子能工业的发展,美德两国开始大规模进行氟塑料的开发,拉动了氟化氢的生产规模。美国1937年只有8400吨,1940年,达15400吨,1945年是45400吨,1966年达23万吨。

    微信图片_20180530095341.jpg
    我国氟化氢的研发生产始于1959年,虽然其是氟化工最上游的产品,起步却是最晚的,晚于因巴统组织禁运而催生的氟树脂和氟橡胶,更早于其直接下游制冷剂。这与中苏的关系变化直接相关。
    无水氟化氢是原子弹核工业重要材料。电解无水氟化氢制取元素氟,供合成六氟化铀作为火箭的高能推进剂燃料。原子反应堆需用铀235,而其与铀238这两种同位素的分离,只有通过六氟化铀分馏才能把它们分开。

    微信图片_20180530095342.jpg
    按照中苏经济合同约定,氟化氢全部由苏联提供。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氟化氢作为原子弹关键材料,在赫鲁晓夫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的命令下,也停止了向中国的供应。不久,赫鲁晓夫彻底回收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和帮助建立核工厂的协定。
    中国被逼自行研制氟化氢。与下游制冷剂和氟聚合物相比,氟化氢的研制难度更大。一方面,我国当时化学工业设备、装备、工艺都极端落后,研制这种高腐蚀性、高刺激性强酸异常困难。另一方面,氟氢键非常牢固,两克分子形成氟与氢分子需要64千卡。当重工业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这一产品的研制难度时,周总理斩钉截铁地指示:就是用大锅熬,也要把氟化氢熬出来!

    微信图片_20180530095343.jpg
    而最早研制出氟化氢,真的差不多是用大锅熬出来的。
    接到主管部门指令,1959年投入氟化氢研制的有上海鸿原化工厂,北洋化工厂,华兰化工厂,北京化工厂和济南化工厂。济南化工厂厂志记载,1959年2月开始研究试产,设备十分简陋,由反应锅、水冷却铝导管、接受缸组成。试制氟化氢都是反应锅直接火加热熬制的。当时走的是氟石加硫酸反应法,将两者按1:1.35配料量先后投入反应锅,用锨等工具搅拌均匀至膏糊状,封盖;升火加热到300摄氏度,得其反应气;反应气经铝导管至缸内。最初的日产量仅30公斤,浓度只有20%左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在最初研制氟化氢的济南东郊试验基地,第一代氟化工科研人员和工人,象做饭一样,用大锅熬制原子弹重要材料。他们被包裹在浓烟和刺激性气体里,身上满是烫伤和灼伤的疤痕。相隔半个多世纪,我们甚至仍然可以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他们被强酸刺激的烧红脸庞、遍体鳞伤;通过历史的隧道,听到他们上呼吸道吸入酸气连续不断的咳嗽声…… 为了国家需要,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都置之度外了。而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180530095344.jpg
    虽然简陋,虽然困难,产品收率和质量在迅速而稳定地提高,济南化工厂第二个月日产量已经达300公斤,浓度提高至50%。而一年后,浓度达到了98.5%,水分含量小于1%,完全满足了军工需要。无水氟化氢曾是济南化工厂的骄傲,是济南市两大金牌产品之一。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济南化工厂在全国第一个成功引进国外3000吨/年无水氟化氢生产线,将两台600吨/年的旧设备淘汰。现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东岳集团的三位创始人张建宏、王兆恒、刘传奇看上了这两台旧设备,把他们拉回了家乡桓台县开始了创业路。当时,氟化氢还属专供,因此东岳集团的前身是“济南化工厂桓台分厂”,建厂初打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为金牌增光添彩,为分厂建工立业”。而一次军工分供方调查,东岳才知道,他们生产的产品与军工核工业有着直接关系。

    微信图片_20180530095345.jpg
    上述的这些史料,全来自于散落于民间的笔记、史志、厂志记载和氟化工老人的口述,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了。作为氟硅行业的后来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氟硅历史和历史上的人物,应该成为“共和国氟硅记忆”,代代相传。一代代的氟硅人,应该不忘初心,从共和国第一代氟硅人身上吸取创业的精神和力量不断前行,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打上深深的氟硅印迹!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