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3
收起左侧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中国多晶硅产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4-4-26 11:31
  • 签到天数: 115 天

    [LV.6]常住居民II

    webmaster 发表于 2013-3-27 0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晶硅经历爆发式增长,到如今的萎靡,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如今这个曾经被誉为朝阳的产业,现在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放弃等于放弃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而且很有可能使国外再一次掌控中国的半导体和光伏行业,坚持却有无利可图,甚至要蒙受更大的亏损,可谓是进退两难!

        2011年始,多晶硅价格下跌比预料中更快,产能释放比想象中大,出货量降低亏损出现,连环反应逼迫企业不得不停产,中国多晶硅企业正经历一个进退维谷的“鸡肋”时代。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选择放弃,多晶硅生产制程复杂且进入门槛高,一旦退出很难再重返这个市场;选择继续,后面的资金投入及技术改造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中国多晶硅大面积停产谁之过?

      2011年以来,多晶硅现货价从2011年3月的70美元/千克降至2011年12月的30美元/千克以下,2012年7月多晶硅进口平均价格再创新低,跌至25.55美元/千克,而1-7月份多晶硅进口单价也被拉低至25美元/千克左右,较2011年全年平均价格下滑53.4%,10月多晶硅进口价跌破15.8美元/千克关口(如图一)。这样的跌况,在2008-09年的经济衰退中同样出现过一次,从08年第三季度起跌至09年第二季度时,多晶硅价格已从400美元/千克跌至85美元/千克。

      2008年经济衰退时期,很多公司无法承受多晶硅价格暴跌而破产出局。如今,在价格再次大幅降低的冲击下,十一月份前除保利协鑫、昱辉阳光、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中国国内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处于闲置停产状态,工厂生产停滞不前。海外多晶硅厂商成为这场市场战争中获利一方,从中国海关处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晶硅进口创新高、美韩两国进口量加剧,2012年6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6911吨,上半年累计进口量突破四万吨,创历史新高点40946吨,同比增长34.7%。从各国进口数据看,上半年从美国、韩国、德国三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0%,其中美国41.5%、 韩国25.7%、德国22.2%。七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为7124吨,1-7月份累计进口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35.1%。

      为什么在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有如此规模的多晶硅进口量?国外没有出现行业低迷?事实上,行业的低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外也有淘汰与减产,但是他们的数量及影响不及中国。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2美元/千克,特别以REC、Hemlock为代表的多晶硅制造商,直接导致对美多晶硅进口数量的递增。国内一二级规模多晶硅厂商的生产成本多在30美元/千克以下,三级多晶硅厂商的成本则在30-40美元/千克之间。如果把全球多晶硅厂商进行一个评级归类,那么,中国大部分多晶硅制造厂商则处于第三等级。

      在美国东北部密歇根州的Saginaw湾附近的化工城Midland,坐落着著名的多晶硅制造商赫姆洛克半导体有限公司(Hemlock,HSC),Hemlock多晶硅的制造在方圆20英里的地盘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完整、合理,与国内整个基础化工产业形成鲜明对比。Hemlock公司不远处就是道康宁公司,实际上Hemlock是由道康宁和三菱合资,道康宁是经营各类硅基材料的巨擘,由康宁公司和陶氏公司联手组建,而陶氏化学又拥有雄厚的实力,这些企业相互供给所需先进的材料与技术,使上下游的配套更加紧密。

      这些使得Hemlock具备较强的抗风险与抗压能力,国外其他多晶硅巨头如REC、Wacker等都是如此,这些厂家大多之前在半导体行业根基稳固,即便眼下太阳能多晶硅营运吃紧但其半导体业的营收也可做为补充,另外前几年多晶硅暴利时代已经为他们积累了足以抗衡压力的实力与规模,相比中国多晶企业而言,优势不言而喻。

      国内多晶硅企业延续了中国整个基础化工产业的风格,布局不合理、上下游无法合理配套,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和规划,技术更新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多晶硅工厂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当市场跨步向前价格层层下降时,企业的抗风险与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产品价格跟不上市场平均售价,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处在即将被淘汰的边缘。除了产业链的布局、上下游配套以及低价冲击,无情的工艺技术更新也是致命的,这是获得低成本的必要条件。保利协鑫获得市场地位的一大保障就在于他的成本控制,能在价格上与海外厂商比拼,这又得益其多晶硅的制备技术。目前国际上制备高纯多晶硅的主要方法仍然以“改良西门子法-三氯氢硅氢还原法”(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和硅烷热分解法(占总量的约10%)为主。掌握技术掌握市场,无法实现技改的多晶硅厂商苦苦支撑,也正是因为无法做到循环而导致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曾一度让中国媒体围追堵截,也让中国的多晶硅生产诟病重重,中国多晶硅企业正经历一个进退维谷的“鸡肋”时代。

    起死回“升”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担心破产的光伏产业恐怖时期,即便是界内佼佼者之一的保利协鑫也感到颇为焦 虑,虽然2012年上半年该公司多晶硅和硅片出货量出现增长,但价格同比下降60%多,相比去年同期盈利35.5亿港元的荣光,此次亏损3.3亿港元,这 是协鑫进入多晶硅领域以来的首次亏损。中国的多晶硅厂商开始寻求政府的支持,他们首先就来自海外的多晶硅产品向中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自美国和韩 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些企业当中包括与国外多晶硅厂商竞争正酣的保利协鑫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受到很大冲击影响的赛维LDK、洛阳中 硅以及大全新能源等。

      “2012年1-9月中国多晶硅进口量同比上升36%,而国内多晶硅企业90%以上处于停产,相当于牺牲了中 国的多晶硅产业来维持对国外多晶硅的进口。”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认为欧美对中国多晶硅的倾销同样非常严重。在接到他们的书面申请后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 称,开始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于7月20日立案。2012年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第70号和第71号 公告,开始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并将该调查与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已发起的调查进行合并,初裁结果预计于 2013年第一季度出来,届时进入中国的进口多晶硅将征收新的关税。

      “一年的时间刚刚好,我们也就倒闭了。”一位多晶硅企业的市场 部经理反馈:“我们的硅业工厂已经停产大半年,人员疏散了一大半,核心人员都在谋求其他出路。更严重的是母公司在这个时候也没有继续投资技改的决策能力, 继续投资技改降低成本也基本看不到收回投资的可能性,只能暂时拖着。”尽管如此,他表示多晶硅“双反”还是给了点心理安慰,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挽救的途 径,但却不是一个受到所有人认可的方法,特别是处于下游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商。为了更大程度地追回损失,11月26日商务部发布2012年第84号公 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发起追溯征税调查。

      与这家四川多晶硅工厂遭遇类似局面的还有航天机 电旗下的神舟硅业。据透露,神舟硅业所采购的多晶硅生产设备大部分来自海外,在建设初期配备按照一流水平计划,然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连自己母公司都不愿意 采用,不仅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生产环节的消耗也很大。神舟硅业的多晶硅生产就像一块“鸡肋”,公司高层正在考虑是否将其放弃掉,而如果继续,后面的资金投 入及技术改造是相当棘手的问题。然而,距离透露的时间仅仅一个礼拜后,10月19日神舟硅业被宣布出售,航天机电将通过国有产权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持有的 神舟硅业共计29.7%的股权。

      除此之外乐山电力也受控股子公司乐山乐电天威硅业拖累,2012年1-9月营业总收入10.25亿 元,同比减40.12%,业绩变动第一个原因就是乐电天威硅业科技从2011年11月起停产实施技改,导致多晶硅业务利润大幅下降。另外,川投能源被新光 硅业拖累,天威保变亦为天威硅业拖累、业内专业人士预计国内几家国字号多晶硅企业后续很有可能会步神舟硅业后尘,或者将硅业从上市公司剥离。

      为 了起死回生,中国多晶硅厂商同时也在寻求银行的支持,但自中国媒体大肆爆料多晶硅生产环节中的众多污染事件与“三高”问题,以及中国政府推出“多晶硅准入 门槛”,决定限制多晶硅生产后,中国多晶硅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融资与支持变得比以往更困难,投资者都害怕一哄而上的风险。雪上加霜的是,据相关人士透露在 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多晶硅产业投资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国资委内部文件中,国资委明确要求各家央企“对需要建设的(包括新建、扩建、并购)多 晶硅项目,报国资委审核后实施”,此举让各家央企对多晶硅项目的并购变得更加谨慎,这无疑给一些具有一定国有背景但产能不大的中国多晶硅厂商又一重打击。

      即 使这样了,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多晶硅企业从业人员的心里,多晶硅的价格是否还会回升?在如此低价的市场竞争下,中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不希望听 到多晶硅价格上涨的消息,但对于利润愈趋愈薄以及处于停产状态的的多晶硅厂商而言,他们仍抱有期望,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死息息相关。

    2014年,15美元/千克?

      一般来说,多晶硅长期合约为三至五年的固定价格,固定价格可使供应商获得稳定的利润率,而买家通过长 期供应协议可避免因原料短缺造成的高价。但近来业内人士反应,目前市场上的现货价格大幅波动已经影响了大多数长单(LTA)供应协议的价格,价格层层降 低,客户对多晶硅的长单价格也在不断商议调整,国内外大部分多晶硅厂商处于亏损状态经营。几年前多晶硅销售价格在300万RMB/吨,后降至25万RMB /吨,直至现在的14万RMB/吨,缩水几十倍,占比组件成本也由此前的50%降至10%。Elkem solar AS曾停产一段时间,近来该公司表示虽然他们可以做到市价18-20美元/千克,但其认为现在价格不合理,许多公司亏损或停产,消化库存低迷过去后价格会 更合理。

      目前四川的诸多多晶硅工厂中,十月底之前保持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瑞能与永祥,瑞能产能达到8000吨,预计在十一月将达到 此前计划的10000吨产能,据了解,瑞能的多晶硅产品除了一部分供应昱辉阳光自身生产需求,另一部分对外销售。而与此同时,昱辉阳光还采购国外的多晶 硅,并签订有长单,此前根据市场变化长单价格也进行了下调。

      尽管多晶硅价格下跌得厉害,且在多晶硅成本控制并不占明显优势,但昱辉 在货源方面持续发力,昱辉CEO李仙寿个人很认可“拥低价硅为王”,但对中国多晶硅的发展不无担忧,他表示:“多晶硅得不到银行支持,这非常象过去的半导 体产业,中国全部半导体多晶厂都被欧美打掉了,现在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半导体级的多晶厂,中国也已经没有真正的半导体产业了。”李仙寿预言,国家不扶持优 秀的多晶硅厂,就是出卖整个产业,多晶硅在两年内一定会涨价!

      台湾宝德能源CEO郭俊雄对于价格回升与产业复苏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现阶段太阳能市场已进入洗牌阶段,多晶硅价格每公斤跌破20美元是不合理价位,长期来看,太阳能市场仍正向发展,预计这波产业淘汰赛过后,产业在2014年可回春,多晶硅售价也将回到合理价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原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原局长王琴华向《PV-Tech PRO》表示,以中国企业申请对美韩多晶硅“双反”立案的情形看,初裁结果出示后,多晶硅价格调整到一个比较能接受的范围将成为一种可能。

      保利协鑫徐州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2013年多晶硅价格将有所回升,目前已经有松动,双反制裁后将更明显,预计到2013年6月多晶硅价格将在25美元/Kg左右,届时国内几家领先的多晶硅企业都能正常运转,成本压力减小。”

      然而,各分析机构与对价格持回升持乐观积极态度的企业家观点不同,他们的判断更倾向于下降与企稳,如图三。

      高华证券分析师给出的展望是,在中小型企业开始退出供应链之前,多晶硅产品的均价将进一步下跌,并预计2013年多晶硅均价为18美元/千克,此外还推出了2014年15美元/千克的预测,他们认为在短期产能理性化之前,产品均价及盈利仍将承受压力。

      NPD Solarbuzz副总Charles Annis持中性看法,他预计多晶硅平均价格将于2013年稳定在每公斤21美元上下水平,主要由于幸存下来的厂商根据终端市场需求安排产能利用率,以确 保销售价格高于现金成本。对于中国多晶硅厂商的生死,他认为没有那么乐观,除非终端市场的需求远超预计需求,否则57家二三线多晶硅厂商中有很多家将在未 来18个月内退出市场,事实上,即使是一些经验不足的一线生产商也可能无法在未来几年内存活。

      IHS iSuppli咨询公司光伏行业高级分析师顾理旻认为, 目前全球五大多晶硅工厂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且还多出20%产能,明年同样如此,虽然目前现货市场出货量低、开工率低,但长单合同量并未减少,变动比 较困难,为此2012年多晶硅价格回不了头会继续下降,未来两三月趋势不变,中小企业出局。对于目前多晶硅的低价,他认为五大多晶硅制造商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他指出现在市场上一级硅料需求疲弱,二级硅料需求上升而价格持续走低,这说明迫于长单不少买方购买二级硅料,使得硅料成本降低。顾理旻分析表示根据 需求预测2014年将有一个大发展,全球将有超过40GW安装量,届时无效产能退出,多晶硅价格会持稳。而对于中国国字号的多晶硅企业,根据股权结构,他 认为央企下的多晶硅企业不会完全出局。

    抄底背后的供需

      不要以为多晶硅出现一片低迷,这片水里就没有动作。2012年中国大陆的光伏企业们或许境况很糟糕,但台湾企业却很忙,受益“双反”台湾光伏企业逆市接单,新工厂分公司马不停蹄开工,而多晶硅也有项目正在筹备。

      十 月,宝德能源科技的位于彰滨工业区的多晶硅厂房建设接近尾声,并陆续装机,据介绍宝德采用美国GTAT公司的氢氯化制程设备。宝德CEO郭俊雄预计 2014年产业回升,为此多晶硅厂房的生产进程也按这个时间表进行,计划于2013年第三季末开始量产,2014年年初先期达到6000吨产能/年,预计 投入185亿元资金,后根据市场提升产能,目标产能在2万吨以上,以栖身全球前十。

      据了解,宝德能源获得了华新集团、联电集团、中美晶入股,宝德现阶实收资本额50.39亿元,这些使得其成为颇受瞩目的多晶硅制造厂。同时计划扩产的还有陕西天宏硅业,据天宏相关人士透露,他们计划在榆林扩建2万吨的多晶硅产能,而目前该公司的多晶硅产能是3750吨。

      在 十月份的绿色硅材料产业大会上,笔者遇到一家计划投资多晶硅的矿业公司,据这家公司总经理周胜一表示,自2011年开始他们就关注多晶硅,对于多晶硅的高 门槛,他认为融资不是问题,设备也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技术。现阶段太阳能市场进入洗牌阶段,业者多处于亏损状态,接下来不少多晶硅厂商将陆续退出, 多晶硅生产制程复杂,一旦退出很难重返市场。在此时期计划筹备进来的企业看法颇为一致,趁景气低潮时布局,采用先进设备搭配各自公司优势及资源,满腹壮志 期待在行业复苏期间大展拳脚。

      “相比前几年的多晶硅投资,现在的投资成本降低了至少七成,2008年投资10000吨多晶硅项目所 需投资成本约70亿元人民币,而现在同样的规模只需要15亿元人民币甚至更低。”浙江精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波说道。此前徐州中能总经理舒桦也做 过同样的计算,对于投资成本的大幅降低颇为感慨和令人惊叹。

      国内排名第一的保利协鑫也有他的计划,为控制中国多晶硅话语权在做各项 联合,公司董事长朱共山表示:“期间不排除出现并购。”在价格方面,徐州中能吕锦标虽然认同2013年多晶硅价格会有所回升,但也表示为了未来多晶硅产业 的发展,中能还会在多晶硅生产方面使用先进技术,以使得多晶硅生产成本保持有持续下降的空间,目前一种试验生产方式正在进行中,如果成功,多晶硅生产成本 将可达到低于15美元/Kg。另外还有其他国外公司嗅到中国多晶硅的潜在机会,正努力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对于他们的动作,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分 会秘书长朱黎辉并不感到意外,他表示:“2011年中国累计近2GW光伏装机量,是2010年安装量560MW的四倍,最近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中国可再生 能源“十二五”规划》,其发展目标将原来到2015年太阳能电池将达到10GW的指标上调至15GW相当于内需用多晶硅12万吨,最近又调至21GW相当 于内需用多晶硅18万吨,2020年国内装机容量高达50GW相当于内需用多晶硅40万吨,显示出未来几年内多晶硅的强劲需求,这对于国内多晶硅企业而言 显然是机会。”

      但是对于建设多晶硅生产线的企业,朱黎辉建议企业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1)建设规模应大于3000-6000吨/ 年,最好10000吨/年以上,以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2)3000吨/年的规模应有28-32亿元的资金投入;(3)对应3000吨/年的规 模应具备25-30万kW的配电站,且应有双路电源;(4)由于电力消耗占多晶硅成本的30-40%,因此在选址上应该选电价低于0.3-0.4元 /kWh的地方;(5)应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熟练的技术技工团队;(6)最好有成套技术设备引进,或在国内找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单位;(7)项目应做好氯 离子平衡,还原尾气应干法回收,SiCl4应低温氢化,HCl应回收。能耗、单耗指标低。如还原电耗低于50度/公斤等;(8)全流程工艺应闭路循环、不 污染环境。

      巴菲特说,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轮到我贪婪。对于上述抄底者而言,这是个很好的休整与重启时期,现阶段多晶 硅生产设备、原材料各项价格都降下来了,很好的利用这个时期将生产中的问题以及在高峰期来不及解决和研究的东西一一解决,那么在产业复苏阶段就有机会分到 一杯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毕竟一个行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低迷下去。世界的能源危机是永远的,经济危机只是暂时的,中国光伏内需正在开启,随着国内 外经济的复苏,将给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匿名  发表于 2013-3-27 18:27:00
    分析的真是透彻,一个产业的兴衰不光是产品的更新换代,还要与全球经济和国家需要挂钩!
    期待美好的明天!
    匿名  发表于 2013-3-27 19:19:00
    真希望多晶硅明天能美好,而那时还在这个行业
    匿名  发表于 2013-3-29 15:30:00
    犹如鸡肋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