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芯片卡
警方指出银行卡盗刷根本原因是银行系统陈旧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 10:27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杭州
■大量的银行卡盗刷案例表明,根本原因并非是储户不小心,而是银行卡系统太陈旧,其磁条卡容易被犯罪分子克隆。
■目前和中国一样使用磁条卡的加拿大,每年被盗刷亦逾亿加元。而使用IC芯片卡的欧洲则盗刷案大大减少。中国如果不换银行卡系统,储户安全仍难保障。“该是换银行卡系统的时候了。”多位要求匿名的警方人士说,国内大量出现的这些银行卡犯罪,跟银行系统脆弱的安全性有关。“就是用磁带科技储存资料这种落伍的手段,才致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
克隆银行卡太简单
“克隆一张卡太简单了。”中国银行(4.66,0.03,0.65%)卡检测中心总经理田朝阳博士此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介绍,现在中国的银行卡大多为磁条卡,克隆很容易,其安全性要靠银行整个后台环境来保障。
知情者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北美的加拿大就已出现此类犯罪。犯罪分子获得加拿大信用卡的信息后,通过复制,将新卡打折卖给加拿大国外的其他人,购买者则在数天内刷爆。这样的手法,先是在加拿大的大圈子中盛行。
由于卡卖到了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港台是中国最早出现银行卡复制案的地方,随后也成了内地此类犯罪最大的传播者。
由于频繁出现银行卡诈骗事件,台湾的银行前几年不得不出钱出力,完成换卡的改造。将磁条卡替换为IC芯片卡,并完成了商户的终端改造。
港台的此类犯罪手法最早的传播对象应该是福建安溪一带的人。浙江警方处置过多起类似案件的警官说,随后,江西瑞金、余干等地都成了重灾区,每一次一问,都一致是江西余干人。
类似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中国。今年5月10日,加拿大扣账卡协会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采访时公布说,2008年扣账卡骗案148,000名受害者获退款,他们的账户被窃走1.045亿加元,而2005年这一数字则为7,040万加元。
犯罪仍在衍生,而加拿大至今仍是磁条卡国家,类似的诈骗层出不穷。
成本高能否成为不换银行卡系统的理由?
加拿大和还没改革的亚太国家已变成有组织罪犯的诈骗目标。警方人士说,这与欧洲已加快步伐,采用晶片与个人密码(PIN)技术有关,加大了犯罪分子盗刷欧洲银行的难度。
浙江省农行的一位人士回忆说,此前,Europay、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三大国际信用卡,便曾启动EMV(三大组织合称)迁移计划。希望能将银行卡由磁条卡变成智能IC卡,以方便预防诸如跨国跨地制作和使用假银行卡等金融犯罪。
万事达前几年还一度在国内启动推广过这一工作,但收效甚微。浙江省农行的一位人士回忆说,此类改革成本不菲,因此在国内遭遇了巨大的难题。
中国银行卡检测中心总经理田朝阳亦指出,虽然“目前IC卡的安全性比磁条卡要高上很多,但是要把中国所有的磁条卡都换成IC卡,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成本太高了。因为你如果用IC卡,那现在这个POS机、ATM机,全部要换或者升级,包括后台系统也要改造,包括卡也要换,IC卡的成本比较高,总成本会非常惊人”。
按照她的看法,要在目前的条件下解决银行卡安全性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监管的主体要明确,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二,要制定相关标准;其三,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要提高,这个产品包括ATM、POS机等设备,包括网络、账户系统、密钥等等,还包括持卡人。
2007年,时任央行副行长的苏宁在视察银行卡检测中心的安全检测实验室时,咨询过有关产品的成本问题。
田朝阳在事后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承认了这一事实,但拒绝透露详细的数据情况。
农行的人士回忆,以拥有一万台POS的省级分行为例,一台加装设备费用为1000元,设备升级就需要1000万。另外,换成芯片卡也会大大提高银行的成本。每张磁条卡的成本不过是1元多,而如果换成芯片卡,成本将上升到近40元。
该人士认为:“如果不是今年以来这一系列的借记卡诈骗,中国的换卡工作依然将得不到重视,他们便肯定和加拿大等国一样,迟迟不会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