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4-1-19 11:23 |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
核心提示: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国家要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电力投资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行电价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 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30年的投资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化改革,我国电力工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资主体多元化
单一的中央政府投资格局已被突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国有和集体企业、公民和外国投资者都参与了电力项目的投资,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电力企业投融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投资功能不断加强。在发电环节,我国已基本实现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竞争格局。截至2007年底,全国6MW及以上各类发电企业4000余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占90%。在输配电环节,因其特有的自然垄断属性,除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自治区内独立经营外,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垄断经营。
2.2 资金来源多渠道
1978年以前,电力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内银行信贷资金很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国外资金十分有限。现在电力建设资金渠道有商业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利用外资、证券融资、国债、民营资本等,资金来源日益多渠道。
2.3 投资方式多样化
完全由中央政府独家投资的电力项目已很少,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联合投资、跨行业投资的电力项目比较普遍,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的发电项目也有所发展。
2.4 投资活动市场化
在电力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施工、工程监理、技术引进、物资供应、设备制造等方面,逐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了招投标。
2.5 投资规模持续增加
通过电力投资体制改革,投资规模持续增加,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满足了全社会对电力供应的需要。详见表1。
2.6 投资方向明确,电力结构得到改善
2.6.1 电源、电网投资结构得到改善
1978—1995年,受解决缺电、加快电源建设工作的影响,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平均只有25.34%。进入“九五”以后,全国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逐步缓解,电力部门开始注意同步发展电网、调整电力工业产业结构。1998年7月,国务院决定大规模推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使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平均比重在“九五”上升到29.38%。“十五”期间,是我国省内或省间、区域内或区域间以500kV联网、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工程大力推进时期,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平均比重又上升到35.05%。“十一五”前2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基本建设投资的平均比重又上升到39%,电源、电网的投资结构处于不断地改善之中。
2.6.2 电源投资结构向高效、洁净方向发展
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电力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以煤电为主,但国家一直抓紧调整电源投资结构方向以改善电源结构,这包括积极发展水电、核电、气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目前,30万kW、60万kW煤电机组已成煤电的主力机组,并逐步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发展。2007年全国6MW及以上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为356g/(kW·h),比1978年下降了115g/(kW,h);到2007年底,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电装机已达到1.48亿kW,跃居世界第1位;大陆核电从无到有,已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建造技术,装机容量达885万kW;燃气发电装机容量2500万kW;风电装机容量605万kW,跃居世界第5位,其中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kW。
2.6.3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坚强电网
1978年,全国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仅为23.05万km,变电设备容量为1.26亿kVA。到2007年底,全国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已达110.63万km,变电设备容量已达24.24亿kVA,分别是1978年的4.8倍和19.3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以500kV为主(西北地区为330kY)的主网架;750kV输变电工程已投入运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并在工程设计、施工、调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正进入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发展阶段。除西藏、新疆、海南及台湾外,全国联网已初步形成,“西电东送”总能力已达到4750万kW,跨省跨区域送电稳步增长,对于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2.7 电力投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力投资匮乏,“引进来”外资及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到电力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开展跨国能源合作、投资电力项目以及境外收购。如:2003年中国华能集团以2.27亿美元竞购澳大利亚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与2家当地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菲律宾竞标成功,获得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25年的特许经营权,等等。
2.8 投资效果卓著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4,GDP以年均9.8%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GDP是1978年的15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在全国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下,通过以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为先导的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5712万kW,年发电量为2566亿kW·h,到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7.18亿kW,年发电量达到3.26万亿kW·h,分别是1978年的12.5倍和12.7倍。我国电力增长基本达到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历程,至少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
3.1 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投资体制改革
电力工业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集资办电、多家办电并逐步走向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电力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深化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电力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政府对投资市场的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电力投资体制的转变,是电力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是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深化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电力工业增长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政府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投资体制改革。
3.2 国家要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
国家要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国家要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促进电力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用好价格、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全社会投资进行调控。要通过制订电力工业发展产业政策和滚动制订电力工业的中长期规划、信息发布以及制订电力投资市场的准人标准,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规范电力投资市场的竞争行为,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3.3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要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入竞争,建立与之相应的电力投资体制、机制以及电价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引导和电力监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电力改革的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对各个国家都适用的电力改革模式。我国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电力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立足我国实际,科学认识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电力工业发展的固有规律。
3.4 要发挥中央和地方2个方面积极性
30年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今后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为了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与地方新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2个方面的积极性。
3.5 加快推行电价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电价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有力的杠杆。回顾电力改革开放的30年,出台的无论是还本付息电价还是燃运加价等相关政策措施,都是与当时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相配合,在保障集资办电、多家办电顺利进行的同时,在电价形成机制、电价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不断深化。随着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按照《电价改革方案》尽快建立通过发电市场的有效竞争来形成合理的反映我国能源资源稀缺程度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合理确定输配电价。逐步推进电价结构调整,并通过差别电价、分时电价与补贴电价政策引导节能与调整消费结构。否则,电价改革滞后不但严重影响电力工业的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而且电力企业的合理收益、资本金短缺等问题也都无法得到解决。
3.6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
电力投资体制改革涉及体制、机制、技术和利益分配等多方面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推进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借鉴国际经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
3.7 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个巨大的跨越,涉及政府组织行为的转型和各种市场主体的利益调整,因此加强调研并及时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回顾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集资办电的历史,国家计委、各级电力部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因时因地制宜地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及时调查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各级领导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促进了各项改革措施的及时出台,为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关口,由于电力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所以加快推行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及市场化改革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稳定供给和节能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需要我们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为开创电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3.8 电力企业要加强投资管理,规范投资行为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会有更大的投资决策自主权,但投资正确与否的责任也加大了,投资风险也增加了。所以,电力企业投资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电力行业以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电力发展产业政策和电力投资市场准人标准,符合国家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诚信守法,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确保电力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和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认真研究、论证、比选优化电力投资项目,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规避经营风险。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对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很不全面。事实上,30年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极其丰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为今后深化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王信茂(1941—),男,北京人,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曾任电力工业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电力公司计划投资部主任,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咨询。
作者:王信茂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