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不准重名
收起左侧

砷化镓聚光太阳能电池的规模生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1 1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公司推出具U.S.B功能的太阳能充电器
    Global Solar Energy Inc.向市场推出一款新的便携式太阳能充电器,这款充电器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进行充电。
        据说,该公司的Sunlinq便携式太阳能充电器可满足任何户外需要的唯一便携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可对任何带有U.S.B.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其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Sunlinq U.S.B. Mini和Sunlinq U.S.B. Plus,这两种型号的产品都配备有高性能可折叠的太阳能电池。并且这两种型号的产品都轻巧、方便、易于使用。它们可以给任何带U.S.B.端口电子装置输送太阳能电力,这就包括移动电话、数字化个人助理、iPods、以及像Kindle的电子阅读器。
        这两种型号的太阳能充电器与大多数依靠集成电池储存电力的太阳能充电器相比充电快速并且高效。
        这款新的充电器的特点是具有军事标准级别的结实设计,电压调节标准为5伏,并且高效,这也就是说,这款充电器即使是在多云或者阴天时也可充电。
        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的Global Solar Energy一个著名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产品制造商。该公司制造轻巧、便携式太阳能充电器迄今为止已达10年之久。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05: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松下扩大太阳能电池和三维电视生产
    国际能源网讯 松下公司周五表示,它计划将在3年左右成为日本太阳能电池最大生产商,作为对环境科技日益重视的一部分。
        该公司也认为,三维电视机将作为薄型屏幕电视业务的一部分,松下总裁Fumio Otsubo在新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该公司将通过纳入三洋电机的技术扩大太阳能电池业务,三洋电机去年加入了松下集团。
        松下公司将在2016年初投资1000亿日元(107000.00万美元),以增加三洋'HIT'的生产,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之一,Otsubo表示。
        该公司领导计划6年内成为世界三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Otsubo表示。
        Otsubo强调,有必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来应对竞争对手如韩国三星公司。三星是如此强大,松下凭现在的产品将难以与它竞争,Otsubo表示。
                                        (实习编译 陈曙辉)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0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拟建大型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基地
    意大利国家电力集团绿色能源公司近日与日本夏普公司、意法半导体公司签订协议,拟在该国南部西西里岛建造意大利最大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基地。     
        该基地厂区将建在西西里岛南部的卡塔尼亚省,主要生产用于大中型太阳能发电机组的“三接合点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与普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相比,这种电池板更能适应高温工作环境,且含硅量低,成本不易受硅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这一基地的生产部门预计于2011年初开始运营,初始年产能为160兆瓦,预计此后数年内将增至480兆瓦。项目初期投资为3.2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由意大利国家电力集团绿色能源公司、日本夏普公司和意法半导体公司组建合资企业负责筹建和运营。根据协议,该基地的产品主要面向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太阳能市场,以地中海地区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意大利国家电力集团在地中海地区的销售网络向意大利用户和在意的500多家具备资质的安装商提供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其中光伏发电指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05: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平谷太阳能电池项目生产成本全球最低
    2010年6月,15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将在北京平谷区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可为北京每年提供2.2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一座30万人口城市的一年用电量,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实现生产成本全球最低——平均每瓦低于1美元。
        一年前,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还只是一个概念,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甚至还没有绘制草图。如今,首期规划面积133公顷的北京绿能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国内最大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生产线已然开动,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的生物质发电、半导体产业园、绿能高端设备研发制造项目、超滤膜组件、膜生物反应器等一批重大绿色环保项目落户平谷。
        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马坊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武光说:平谷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其功能定位之一是清洁制造中心。“传统观点认为,高效益必然伴随高能耗,好像孪生兄弟一样。这种能耗效益之间的‘博弈’,在平谷直接体现为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项目,不论效益如何,一律‘PASS’。”
        2009年2月,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灯具生产商福建钧石能源公司向平谷伸出了橄榄枝,其下属公司中锦阳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北京首个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式签约平谷,成为落户北京绿能产业基地的第一个项目。“其实并非凡是跟‘硅’沾边的就是绿能产业。”中锦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与胜说,“在多晶硅生产被国家三令五申限产的背景下,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据了解,多晶硅目前在转换效能上高于非晶硅,但其最高效能为15%至16%,且在生产提炼中需要耗用大量能源,造价相对昂贵,还会排放十种以上的有毒物质。而非晶硅薄膜所采用的硅材料则少于多晶硅的1%,在实验室的转换效能达到17.8%。同样的光伏电池,多晶硅的成本回收期长达7年,而非晶硅只需要1年半,且污染物排放量等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国家减排节能的要求。
        2009年4月,150MW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平谷奠基。仅半年,一期75兆瓦生产线就正式投产。2010年6月,15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为北京每年提供2.2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一座30万人口城市的一年用电量,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实现生产成本全球最低(低于1美元/瓦)。2010年底,中锦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将升级到第四代,采用自主产权的阿波罗技术可使成本下降50%,使用寿命达到25年以上,能够经受风沙、湿气、水气等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未来更可达到500兆瓦的生产目标。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05: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成本预测
    Boston咨询集团(BCG)于2010年1月8日发表研究报告,认为虽然锂离子电池和电池堆的成本预计到2020年会快速下降,但由于全电动车在电池技术方面无重大突破,为此支撑其应用的成本尚不可能下降太大。
        然而,尽管面临成本挑战,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仍将稳步增长。在该工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Boston咨询集团(BCG)估计,在主要的发达市场(中国、日本、美国和西欧)到2020年新车销售的26%即约1400万辆将为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到2020年,这些地区的电动车电池市场将达到250亿美元。
        预计中国、日本、美国和西欧到2020年新销售的1400万辆将为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其中,150万辆为全电动车、1100万辆为混合动力车。
        BCG发布的《2020年电动车电池:挑战、机遇和展望》指出,许多汽车生产商规划其未来电动车使用电池250美元/KWh长期成本目标不太可能达到,而预测2020年成本可达到270~330美元/KWh,除非在电池化学方面出现重大突破,能大大提高电池贮存的能量,而不大量增加电池材料或制造过程的成本。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1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铝箔板上印刷廉价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亮相
    在铝箔板上印刷廉价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近日亮相,这将成为太阳能产业中的一个里程碑。
      纳诺太阳能技术的关键是铜,铟,镓和硒化物夹层,这种夹层板的厚度仅相当于现在太阳能光电市场使用的硅板的百分之一。该技术的巨大潜力打动了谷歌建立者瑟吉?布林和拉里?佩奇,从技术发展早期,二人就成为了该项目的天使投资者。
      两个声明成就了纳诺太阳能公司的首次亮相:该公司有40亿美金的合同在手,他们的太阳能板每瓦特产能售价1美金。这一价格和现在世界通用的化石燃料价格相比很有竞争力。
      特别是这种技术可以避免建设火电站和核电站那样巨大电站时的种种困难,在邻近城市的地方建许多小些的太阳能电站成为人们的又一选择。
      “像我们的产品这样的太阳能板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配置可以从2兆瓦到20兆瓦任意选择。如果用电量急剧上升,这样的市政电厂可以在六个月内建成并直接向当地电网输电,而不需要大规模的输电电网投资。”太阳能公司的CEO马丁?罗思切森在给“连线”网站的邮件中写到。“火电和核能在投资回报率和快速投产方面都没办法与之匹敌。”
      由于该项太阳能技术被视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薄膜太阳能技术就已经成为美国替代能源研究的主要关注领域。硅电池易于生产,性能可靠,效率也很高,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硅电池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生产硅电池比薄膜太阳能电池要用到更多的硅。而且即使它能达到40%的光电转化率,其效率也远低于化石能源燃料。
      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一直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的研究,但在似乎没什么技术能在实验室以外凑效。事实证明真正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十分困难。
      2005年第一太阳能公司以一种碲化镉薄膜电池杀入太阳能市场。他们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他们还拿到了几十亿美金的合同。就在前两天,他们还与中国官方签订了一项20亿瓦特的合同。现在投资者们认为第一太阳能公司的市值比美国航空、德尔塔航空和联邦航空三家的总和还要高。第一太阳能公司已经成为纳诺太阳能公司的最大障碍和目标。
      纳诺太阳能公司与其他公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将半导体粘结在金属箔的技术很特别。绝大多数公司都需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各种操作,而纳诺太阳能公司能直接将太阳能电池印刷在金属箔上。
      “他们与其他公司的区别在于他们发明了一种不需要真空环境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薄膜太阳能研究员米格?康特亚说。“说起来似乎很普通,我要指出的是这种湿化学技术能为其在固定设备投资方面节省大量资金。”
      这种太阳能电池的基板铝箔量大价廉,这就是公司在原材料和生产方面的优势。
      今年早些时候,第一太阳能公司宣称他们开始生产价格低于1美金每瓦特的太阳能电池。纳诺太阳能公司表示他们的价格可以更低。纳诺还在最近的白皮书中将第一太阳能公司作为目标,并声称他们的“系统平衡成本”(除太阳能电池板本身以外的所有其他原料)更低。
      对于一家还没有投入商业化生产的公司这样讲似乎是在说大话,但纳诺公司已有5亿美金风险投资和一些前沿技术在手。除了他们已赢得的合同,他们还宣布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测试证实纳诺的电池是效率最高的印刷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达到了16.4%。
      即使太阳能公司间的竞争正在升温,在不断扩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里还是有许多市场空间。市场竞争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这些对于太阳能提倡者们来说都是好消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太阳能生产主要成本降低以后,太阳能模块的平均成本就没再大幅降低过。
      如果想第一太阳能公司和纳诺太阳能公司这样的公司持续壮大,他们会将太阳能的平均价格降低到可以与化石燃料箱竞争。第一太阳能公司今年将生产十亿瓦特的太阳能电池板。纳诺公司的产量相对很小。他们有可生产640兆瓦特电池板的设备,并且产量也将在目前每月1兆瓦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采用渗透汽化术扩大生产可能会遇到些困难,但罗思切森很有信心。
      
      “投产还有很多事情,除非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想每月生产一百万电池根本不可能。”他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产人员认为从0到1兆瓦特的过程比从1兆瓦到100兆瓦的扩产挑战还要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1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阳能电池艰难而辉煌的历程(1)
    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以来,到现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光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告诉编辑:“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地面、由军到民、由小到大、由单品种到多品种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由低到高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77倍。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人类从来未曾停止过追逐太阳的步伐。
      1969年研制完成硅太阳能电池组
      1958,我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国对编辑说:“美国1957年左右拉出了首块硅单晶,我国1958年也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随后,中科院物理新成立的半导体研究室正式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
      最初,研发出的电池主要用于空间领域。从1958年到1965年间,半导体所研制出的PN结电池效率突飞猛进,10×20mm电池效率稳定在15%,同国际水平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运行时会遭遇电子辐射,造成电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于是,包括王占国在内的6人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用硅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研究,实验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致使王占国的右手严重电子灼伤,从此他一直饱受痛苦,直到1978年夏天进行植皮手术才有所缓解。编辑注意到,王占国院士右手手背上有一些黑色的褶皱,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印记。
      经过刻苦攻关,实验结果给研究人员带来巨大惊喜。王占国院士介绍,NP结硅太阳电池抗电子辐照的能力比PN结硅电池大几十倍!随后,半导体所做出了将硅PN电池改为NP定型投产的决定,生产出了5690片NP结硅太阳电池,其中达到空间应用要求的成品3350片,圆满完成了“实践1号”卫星用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制、生产任务。1971年实践1号发射升空,在8年的寿命期内,太阳电池功率衰降不到15%,该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生产太阳电池阵。
      王占国院士说:“70年代末,我国与国际同期开展了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究,该电池具有很高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系数,1999年,2×2cm2电池的转换效率达22%。”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8,我国太阳能产业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开始进入萌芽期,研发工作在各地次第展开,但进展缓慢。
      崔容强介绍说,1986年国家计委在农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列出了《太阳电池》专题,全国有6所大学和6个研究所开始进行晶体硅电池等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包括云南半导体厂从加拿大引进的1MW(兆瓦)生产线等,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百KW(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为我国太阳电池稳步发展期,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稳定发展和提高,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极少量的出口。”崔容强说。
      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拟建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个消息让现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苗连生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令不少人对这一新能源项目望而却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苗连生毅然逆势而上,争取到了这个项目的批复,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尚德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首富效应”启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加速器,国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研发也驶入了快车道。
      天威英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19日,该公司的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线投产,填补了我国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2003到2005年,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拉动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续扩产,其他多家企业纷纷建立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王占国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与国外相比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产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比如,几种典型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最好效率都比国外要低,我国单晶硅、多晶硅的实验室效率分别为19.8%、16.5%,而国外的分别为24.8%和19.8%。”
      而且,王占国院士表示,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中,很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耗费了企业大笔资金,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以降低成本。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2 1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阳能电池艰难而辉煌的历程(2)
    多晶硅是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命脉”,多晶硅原材料的短缺使太阳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太阳能电池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另外,多晶硅原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一直基本上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几家主要生产商手中。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商对光伏产业能否保持稳定需求的疑虑、技术和市场垄断的需要、扩产的滞后性),这些企业没有一家宣布在中国建厂,更遑论技术转让。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大洲表示:“国内光伏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苦练内功’,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严大洲介绍说,我国多晶硅始于1964年,但是技术水平低、规模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2005年之前,我国年产多晶硅还不到世界年总产量的0.5%。
      因此,2005年,业内著名专家梁骏吾、周廉、阙端麟三位两院院士联名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一份建议书,呼吁:“打破垄断、政府主导、多方融资迅速建立年产上千吨级的多晶硅生产厂。”严大洲说:“院士的上书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也坚定了我们走自主研发道路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组织实施了863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同时,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了《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攻关和产业化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为多晶硅的产业化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2004年,洛阳单晶硅厂与中国有色设计总院共同组建的中硅高科自主研发出了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以此为基础,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成投产,从而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严大洲说:“我国首条产业化示范线建成,一方面给了业内人士信心,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形成,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另外,在多晶硅的提纯技术上,我国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工艺”提纯,纯度虽高,但能耗大、不环保。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高文秀团队另辟蹊径,发明了“物理法”进行提纯,2007年7月16日,部分样品经日本方面测定,纯度高达5N至6N(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要求远远高于99.9%:以“N”代表小数点后“9”的数量,须在4N以上),电耗和水耗分别只有“改良西门子工艺”的1/3和1/10。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生产都采用三氯氢硅工艺,这种高耗能工艺因四氯化硅等无法全部回收难以处理,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中硅高科承担了国家“86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晶硅副产物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完成了低温加压氢化技术的研究。严大洲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已经在1000t/a和2000t/a多晶硅等项目上运行,四氯化硅经过几次循环后,几乎可实现全部回收利用。”
      而天威英利六九硅业现在采用的新硅烷生产多晶硅工艺耗电少,生产成本比同行业低24%,产量同比提高30%,副产品无污染并且可全部出售再利用。
      王占国院士称,对目前占据光伏市场90%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来讲,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硅片的薄型化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据江西赛维公关部总监姚伟介绍,该公司最薄的硅片为160m左右,达到了世界领先的产业化水平。
      2007,我国成为生产太阳电池最多的国家
      严峻的晶硅短缺使很多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处于停产状态;不断上涨的晶硅价格一步步蚕食着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利润。因此,寻找晶硅或减少对晶硅的依赖成为太阳能电池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选择。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跃入了人们的眼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王占国告诉编辑,薄膜电池不用硅片,而是在玻璃等廉价衬底上沉积薄膜半导体有源层,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他呼吁,国家应该多多重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薄膜电池中最常见的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太阳能电池相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低、能耗低、无污染、弱光好,厚度仅为前者的二百分之一,更适合与建筑外墙结合构成墙体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还可以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
      我国的非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早在1975年南开大学就开始进行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克罗拉公司引进一条1兆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工业化较为成功。但截至2003年底,我国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还只有这一条生产线。
      然而,还是不断有厂家朝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进发,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采用的是由北京行者集团研发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这种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16800余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它可以满足约1868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每年可节电1000万千瓦时。
      行者集团总裁马昕表示:“行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主要以钢化玻璃作为制作原料,灵敏度高,而且能够实现全光谱吸收,即便利用微弱的月光也可以照常发电。”
      近年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006年的181MW提升到了2007年的400MW。在我国,2007年行业增速约120%,预计未来3年内年均增速高达100%。
      8月29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在第四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世界生产太阳能电池最多的国家,但与国外还有不少的差距。而且,在各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上,我们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而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这样理性的思考正是此时需要的。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太阳能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正在慢慢抖落身上的泡沫,迈着更加扎实坚定的步伐,大踏步前行。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所言:“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06: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广东奠基
    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一期拟投资127亿元的大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汉能广东河源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12日在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
        该大型项目将引进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二代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核心技术建造。与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相比,这一新技术具有无污染、成本低、发电量高、弱光响应好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居民屋顶发电、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项目建成后,将促进我国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汉能广东河源一期项目将于2010年年底前投产。根据规划,汉能在未来几年将在广东河源投入280亿元,最终形成年产1GW的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17.05亿元,年税后利润22.18亿元,年税金达7.72亿元。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06: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能电池研制基地落户广东 投资二百多亿
    投资二百多亿元人民币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奠基典礼十二日在广东省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出席典礼活动,并挥铲为工程建设的第一块基石培土奠基。
      据介绍,广东已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战略,河源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被视为一项新成果。该项目一期六百MW,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二代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核心技术。
      与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相比,该项技术具有环境好、无污染、成本低、平均发电量高、弱光响应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适用于居民屋顶发电、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
      广东有关官员表示,河源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项目建成后,将使中国跨入世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先进行列,占领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据了解,河源市还引进了另一个投资三十多亿元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使河源市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后起之秀。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0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阳能电池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以来,到现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光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告诉编辑:“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地面、由军到民、由小到大、由单品种到多品种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由低到高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77倍。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人类从来未曾停止过追逐太阳的步伐。
      1969年研制完成硅太阳能电池组
      1958,我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国对编辑说:“美国1957年左右拉出了首块硅单晶,我国1958年也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随后,中科院物理新成立的半导体研究室正式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
      最初,研发出的电池主要用于空间领域。从1958年到1965年间,半导体所研制出的PN结电池效率突飞猛进,10×20mm电池效率稳定在15%,同国际水平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运行时会遭遇电子辐射,造成电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于是,包括王占国在内的6人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用硅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研究,实验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致使王占国的右手严重电子灼伤,从此他一直饱受痛苦,直到1978年夏天进行植皮手术才有所缓解。编辑注意到,王占国院士右手手背上有一些黑色的褶皱,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印记。
      经过刻苦攻关,实验结果给研究人员带来巨大惊喜。王占国院士介绍,NP结硅太阳电池抗电子辐照的能力比PN结硅电池大几十倍!随后,半导体所做出了将硅PN电池改为NP定型投产的决定,生产出了5690片NP结硅太阳电池,其中达到空间应用要求的成品3350片,圆满完成了“实践1号”卫星用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制、生产任务。1971年实践1号发射升空,在8年的寿命期内,太阳电池功率衰降不到15%,该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生产太阳电池阵。
      王占国院士说:“70年代末,我国与国际同期开展了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究,该电池具有很高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系数,1999年,2×2cm2电池的转换效率达22%。”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8,我国太阳能产业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开始进入萌芽期,研发工作在各地次第展开,但进展缓慢。
      崔容强介绍说,1986年国家计委在农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列出了《太阳电池》专题,全国有6所大学和6个研究所开始进行晶体硅电池等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包括云南半导体厂从加拿大引进的1MW(兆瓦)生产线等,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百KW(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为我国太阳电池稳步发展期,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稳定发展和提高,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极少量的出口。”崔容强说。
      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拟建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个消息让现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苗连生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令不少人对这一新能源项目望而却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苗连生毅然逆势而上,争取到了这个项目的批复,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尚德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首富效应”启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加速器,国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研发也驶入了快车道。
      天威英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19日,该公司的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线投产,填补了我国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2003到2005年,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拉动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续扩产,其他多家企业纷纷建立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王占国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与国外相比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产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比如,几种典型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最好效率都比国外要低,我国单晶硅、多晶硅的实验室效率分别为19.8%、16.5%,而国外的分别为24.8%和19.8%。”
      而且,王占国院士表示,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中,很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耗费了企业大笔资金,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以降低成本。
      北京地铁站旁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2005,我国拉开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多晶硅是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命脉”,多晶硅原材料的短缺使太阳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太阳能电池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另外,多晶硅原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一直基本上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几家主要生产商手中。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商对光伏产业能否保持稳定需求的疑虑、技术和市场垄断的需要、扩产的滞后性),这些企业没有一家宣布在中国建厂,更遑论技术转让。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大洲表示:“国内光伏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苦练内功’,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严大洲介绍说,我国多晶硅始于1964年,但是技术水平低、规模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2005年之前,我国年产多晶硅还不到世界年总产量的0.5%。
      因此,2005年,业内著名专家梁骏吾、周廉、阙端麟三位两院院士联名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一份建议书,呼吁:“打破垄断、政府主导、多方融资迅速建立年产上千吨级的多晶硅生产厂。”严大洲说:“院士的上书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也坚定了我们走自主研发道路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组织实施了863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同时,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了《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攻关和产业化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为多晶硅的产业化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2004年,洛阳单晶硅厂与中国有色设计总院共同组建的中硅高科自主研发出了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以此为基础,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成投产,从而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严大洲说:“我国首条产业化示范线建成,一方面给了业内人士信心,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形成,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另外,在多晶硅的提纯技术上,我国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工艺”提纯,纯度虽高,但能耗大、不环保。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高文秀团队另辟蹊径,发明了“物理法”进行提纯,2007年7月16日,部分样品经日本方面测定,纯度高达5N至6N(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要求远远高于99.9%:以“N”代表小数点后“9”的数量,须在4N以上),电耗和水耗分别只有“改良西门子工艺”的1/3和1/10。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生产都采用三氯氢硅工艺,这种高耗能工艺因四氯化硅等无法全部回收难以处理,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中硅高科承担了国家“86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晶硅副产物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完成了低温加压氢化技术的研究。严大洲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已经在1000t/a和2000t/a多晶硅等项目上运行,四氯化硅经过几次循环后,几乎可实现全部回收利用。”
      而天威英利六九硅业现在采用的新硅烷生产多晶硅工艺耗电少,生产成本比同行业低24%,产量同比提高30%,副产品无污染并且可全部出售再利用。
      王占国院士称,对目前占据光伏市场90%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来讲,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硅片的薄型化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据江西赛维公关部总监姚伟介绍,该公司最薄的硅片为160m左右,达到了世界领先的产业化水平。
      2007,我国成为生产太阳电池最多的国家
      严峻的晶硅短缺使很多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处于停产状态;不断上涨的晶硅价格一步步蚕食着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利润。因此,寻找晶硅或减少对晶硅的依赖成为太阳能电池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选择。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跃入了人们的眼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王占国告诉编辑,薄膜电池不用硅片,而是在玻璃等廉价衬底上沉积薄膜半导体有源层,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他呼吁,国家应该多多重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薄膜电池中最常见的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太阳能电池相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低、能耗低、无污染、弱光好,厚度仅为前者的二百分之一,更适合与建筑外墙结合构成墙体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还可以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
      我国的非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早在1975年南开大学就开始进行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克罗拉公司引进一条1兆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工业化较为成功。但截至2003年底,我国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还只有这一条生产线。
      然而,还是不断有厂家朝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进发,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采用的是由北京行者集团研发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这种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16800余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它可以满足约1868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每年可节电1000万千瓦时。
      行者集团总裁马昕表示:“行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主要以钢化玻璃作为制作原料,灵敏度高,而且能够实现全光谱吸收,即便利用微弱的月光也可以照常发电。”
      近年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006年的181MW提升到了2007年的400MW。在我国,2007年行业增速约120%,预计未来3年内年均增速高达100%。
      8月29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在第四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世界生产太阳能电池最多的国家,但与国外还有不少的差距。而且,在各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上,我们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而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这样理性的思考正是此时需要的。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太阳能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正在慢慢抖落身上的泡沫,迈着更加扎实坚定的步伐,大踏步前行。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所言:“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19: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Spire接获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的第二阶段开发合约
    Spire宣布,旗下子公司Spire Semiconductor与能源部的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成功完成高效能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的第一阶段计画後,接到NREL通知,表示NREL将发包第二阶段计画。根据18个月的370万美元外包合约,Spire Semiconductor目前为太阳能系统开发节能42%的聚光型太阳能电池。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1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松下将向三洋电机HIT太阳能电池业务投资1000亿日元
    松下公布了2010年度的经营方针。其中宣布,为了扩大太阳能电池业务,将在2015年度之前进行1000亿日元规模的投资,以用于增产三洋电机生产的“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太阳能电池”。
      松下表示,对于太阳能电池业务,“将通过整合业界最高水准的三洋电机的技术力量以及松下和松下电工的销售渠道、能源管理技术、建材和电材技术来扩大业务”,力争使太阳能电池业务在2012年度跃至日本首位(届时的产能为850MW/ 年),在2015年度跻身全球前三(届时的产能为1.5GW/年)。
      而三洋电机也在2009年11月发表了同样的目标,宣布将使产能在2010年度达到600MW/年,在2015年度达到1.5GW/年。
      截至2008年,三洋电机的太阳能电池业务排名日本第三,在全球排行榜中未跻身前十。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19: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板硝子收购中国厂商股份,强化太阳能电池业务
    日本板硝子将收购生产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玻璃盖板的中国太仓中玻皮尔金顿特种玻璃有限公司(TPCGSG社)的全部股份。日本板硝子提出了强化太阳能电池相关业务的目标,此次股份收购是其举措之一。
      TPCGSG公司制造的“低铁型玻璃板”在减少铁含量,提高光透射率的同时,还在表面形成了微细凹凸,减少了光的反射。迄今日本板硝子拥有TPCGSG公司50%的股份。剩余的50%今后通过收购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CGH)的股份获得。
      作为从CGH公司收购TPCGSG公司的交换,日本板硝子将向CGH公司转让JV Investments(JVI)总股本的14.68%。JVI公司在中国拥有多条建筑玻璃板生产线。另外,要完成此次换股,还需得到CGH公司其他股东的同意。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10-1-13 19: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电力(加拿大)批准第一个太阳能项目
    除了批准工厂,法国电力(加拿大)还与德克夏银行和联合银行签订了融资协议。
        安普赖尔太阳能电站被认为是北美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项目之一,有能力为约7000家提供清洁能源。
        由312000块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地面式厂房在位于渥太华西侧两个相邻地产上开发。所产生的电力工厂将通过Hydro One电网发送。
        安大略省通过其可再生能源标准收购计划对项目提供支持。
        法国电力(加拿大)是一个巴黎证交所上市的法国电力公司能源新军的子公司,截至2009年6月在其全球投资组合的已经建立了总量达27.6兆瓦的太阳能项目。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