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专栏〗
【货币政策的晦涩不明将让中国经济2010年陷入间歇性痉挛】
自从1月12日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市面上的银根紧缩和货币当局官员出面辟谣的消息,至今就没有停止过。先是央行研究局的人士出面解释,准备金率上调,这是中性政策,算不得紧缩。接着就是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开始针对银行搞窗口指导,银监会官员连忙跳出来予以否认。谁知道没过几天,就有媒体报道,1月下旬银行都将停止放贷,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立即出面辟谣“没有的事”。刘明康话音未落,1月21日,路透社报道,中国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因1月放贷过猛,被要求额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被上调的还有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中至少一家。文章还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这主要是由于1月份上半月商业银行放贷过多,导致央行推出惩罚性措施。上述各大银行立即出面澄清:那是路边社消息,全是胡说八道。
似乎银行方面的辟谣,市场压根不当回事。1月26日市面上接着传言,中国数家被中国央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商业银行将于26日缴款,此消息导致市场流动性明显紧张,回购市场的利率大幅走升——有鼻子有眼说得活灵活现!对此,央行新闻处处长白力表示:对于央行向部分银行征收差别存款准备金一事并不知情,更无从谈起银行今日向央行缴款的事情。安邦研究人员也对此求证央行新闻处,回答是“不准确”,语焉不详。而1月27日更有《证券时报》报道,有权威人士处透露,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严控程度超过了市场预期,多家在1月上半月信贷投放量过大的银行不仅被要求暂停放贷,还被要求大幅回收旧贷款,以期在月底前达到监管部门所要求的合理均衡放贷的目标——是不是接着再有官员出来辟谣?
难道中国货币当局,真的被无良财经媒体冤枉了?为何这段时间,市面谣言如此之多?事实是,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信贷额度控制了:《华尔街日报》报道,上周,据中国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士称,由于1月份以来贷款增长过于迅速,中国银行已经要求下属信贷部门暂停发放新人民币贷款。暂停放贷的银行似乎远不只这三家。瑞士信贷经济学家陶冬26日表示,在他联系的七家银行中,目前有六家证实已从1月19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发放新贷款。陶冬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暂停放贷是在央行货币政策司紧急会议后,有关当局强制银行执行的。而陶冬在其博客上表示,国内的信贷几乎都停了,使得国内进口商因贷款突然不到而面临被索赔。而安邦研究人员近期在跟踪部分地区银行信贷方面的报道后,也看出1月中旬以来,各大银行信贷确实停止了。
这就要命了!不是信贷紧缩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说法不一,让市场所有人陷入痉挛状态——到底我们该听谁的啊?1月上旬每天1000亿的新增信贷额,确实让领导们抓狂。这样下去,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保守估计也要突破30万亿,这也太夸张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抑制住兴奋剂的服用剂量,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问题是,搞信贷紧缩动作之前,不向市场打招呼,反而在事后遮遮掩掩,说一套做一套,这就麻烦大啦。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席香港金融论坛引用狄更斯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话,犹如老僧说禅,让底下香港听众一头雾水,但内地银行家之前估计受到提点,大致有数。可怜内地企业此时对此还一无所知!现在因此蒙受损失的不知多少!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后,向中国全体上下一再表示:信心比黄金重要。而李克强副总理26日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演讲称,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今年春节还没有过呢,这边货币当局开始的动作,就回归到2007年底以信贷额度控制为主的紧缩政策上来了。本来信心满满做好企业规划的商业人士,登时寒心!人们不禁要问,货币政策,到底是国务院说了算呢,还是央行和银监会说了算?是不是央行和银监会部门从此对货币政策拥有完全的独立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世界从来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人们生产生活得有一个起码的预期,否则无从安排自己的行为。政府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现在的麻烦是,政府反而增多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经济系统最大的风险根源。信贷紧缩和扩张,都不会让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抓狂,但晦涩不明的政策方向会!本来生意谈好了,合同也签了,但之前说好的银行信贷却被停了,生意黄了,接着就是有人上门要索赔违约金。这事,换谁都会被折腾得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要跳楼!所以,2010年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将让中国经济不可避免进入间歇性痉挛状态。(AX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