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还是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开放
可能我们都高估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欢迎程度,以至于忘记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一点,是在今年财经年会上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的打趣中感受到的。他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条例实施以来,建行占了全部业务的五成以上,不过,整个中国银行系统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在一起,也不过个把亿而已。
中国决策者原先的如意算盘是,中国发些人民币纸头,其他国家的人们会拿着这些纸头互相贸易流通,最后我们也和美国人一样,从中赚取大把的铸币税。核心问题是,人民币不过是中国政府对外发行的债券,如果中国政府一开始都不打算对外承兑这些债券的话,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些债券的。范一飞一针见血地说:“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支付以后,缺乏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不能自由兑换,境外企业和银行面临货币管理和资金的问题。”说白了,人家拿着人民币最终能干什么?既不能到中国来投资,又不能兑换本国货币在本国开销,总不成回家贴墙纸做装饰吗?
因此,在2009年财经年会上,一些财经高官开始出主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表示,要想增加人民币对东盟国家的吸引力,首先允许滞留境外人民币可以用于贸易融资,进行贸易结算(已在香港实行),另外还应考虑稳步拓展境外人民币到内地市场投资的渠道。为此,吴晓灵提出两个渠道:一是,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外国的中央银行作为合格的投资人投资于债券市场;二是,允许境外人民币以QFII进入国内股票市场。“所以如果不给金融机构,不给国外的央行以投资的渠道的话,他们不会向客户手里收他们的人民币长头寸,因而对金融机构和外国中央银行开放中国的债券市场,应该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政策。”吴晓灵认为,可以允许滞留在境外的人民币作为合格的投资人筹集成投资境内的一只人民币基金,而由于QFII额度是由中国监管当局来核定的,风险是可控的;另外,允许进来的金融机构和外国央行受到严格监管和自律,风险也是可控的。谈到上述两项开放政策,吴晓灵还寄望于香港,“如果说对中国内地市场对外开放还有所担心的话,第三个应该充分地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让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筹集和投资的离岸市场。”
这一点,在任志刚看来,尽管香港人民币业务已经放开,但目前存在的很多限制是没有必要的,应尽量放开。“为什么单是香港人可以开人民币户口呢,如果外国人有人民币在手上,合法的、合规的人民币,为什么不允许他们在香港开人民币户口呢?”因此,任志刚在银行、债券、股市三个资金融通领域开出良方:第一是让香港的银行体系多元化,在香港成立一个银行渠道资金融通人民币市场。第二涉及债券市场,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这些建制应该取消的,谁都可以发、谁都可以买,额度由市场决定。第三关于股票渠道,允许使用人民币作为交易单位来买卖股票等。
两位金融大佬的建议,实际上,就是让中国资本账户逐步对外开放了。但吴晓灵的药方属于打点滴,而任志刚的药方有点想当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吴晓灵建议外国投资者可以购买国内人民币债券市场,但中国债券市场现在很小,无论企业债市场还是国债市场,其实都是小不点,估计就算放境外人民币进来,也买不了多少。至于放开A股市场搞人民币股票基金,干嘛不直接买H股?那要便捷的多啊。无论如何,结果都是和现在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下场差不多,寥寥可数的几笔业务而已。而任志刚的建议,就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如果境外人民币真的很多,大家都接受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纸头,那就用不着中国央行批准,其他地区早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搞起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了——譬如新加坡。欧洲美元离岸中心的业务,美联储什么时候发执照了?
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个核心上面。说到底,钱最终是用来花的,不是拿来填会计报表好看用的。投资也不是为了投资而投资,是为了未来更多更好的消费。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成本国货币,也不让这些人民币进来搞投资,那么外国人花掉手里多余人民币的最佳方式,只有移民中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