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4-1-19 11:23 |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
扬中新能源产业:突破有限,追求无限
发布时间: 2009-8-19 11:34:00 浏览次数: 221 资讯来源:新华报业网
从全球到国内,新能源产业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朝阳产业,也是各地正在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今年5月,《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国家层面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呼之欲出。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镇江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这一新兴产业被我市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扬中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顺势而为,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其中,以辉煌硅能源、大全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光伏产业更是呈现大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镇江光伏看扬中”的骄人亮点。今日起本报刊登系列报道,深度揭示扬中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的成功举措与启示。
扬中,一座面积只有332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其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众所周知的辉煌岁月,数度跻身全国百强县,尤其是均量靠前的优势一直保持至今,在全省位居前8位。早在2006年,扬中就在我市7个辖市区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当时也是江苏省9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扬中一直处于均量较高、总量偏弱的尴尬境地,并且面临着总量位次后移的压力。据介绍,至2008年,扬中在全省52个县市中的GDP总量仅列第31位,一般预算收入列第27位。并且,在周边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扬中这几年没有形成明显的赶超优势,总量增幅不仅落后于苏南强市,更是与苏中部分地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距。
扬中市发改委主任张永洪分析认为,区域面积小、承载能力弱的市情实际,是制约扬中更好更快、更充分发展的一大因素。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扬中在要素趋紧、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面前,虽然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以土地、资源为主的要素制约加剧,扬中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张永洪介绍说,扬中的可建设用地和后备未利用土地严重不足,土地开发潜力和后备资源形势严峻,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量土地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难度增加。
扬中发展的另一大掣肘,在于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其中,工业经济的产业单一化更是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的扬中,是一个工业强市,长期以来,工业经济规模占全市经济总量60%以上,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平台,直到2007年以前,却基本上只有惟一的一个支撑点,那就是工程电器产业。在非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工程电器在扬中工业经济中的“一枝独秀”,其实正昭示着发展后劲不足;“工程电器岛”的美誉背后,其实危情暗伏。
现实促使扬中人开始自我反思与警醒:新形势下,要想跟上“长三角”的发展步伐,立足苏南,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势头,就必须从均量领先的自我陶醉中走出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从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中走出来,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由此,“双提升”的战略发展理念在扬中孕育而生,其中之一就是“好中求快谋发展,提升经济总量”。
扬中市委书记凌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源匮乏的市情实际既是不利,又反过来对优化扬中发展形成了倒逼,变压力为动力。凌苏说,小区域谋求大发展,意味着必须走集约发展、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以小引大、小中求大,力求投资强度大,投入产出高。凌苏将此概括为“突破有限空间,追求无限发展”。
凌苏进一步指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无论从县域之间的竞争看,还是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看,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工业主导的格局不会变,因此,在抓好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下,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无疑成为扬中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只有在不断做优做强传统电器产业的同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门类,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才能有效、持续地拉动“总量”的提升。
告别曾有的辉煌与光荣,开始新的梦想与跨越,一次重大经济变革注定要在扬中发生,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注定要在扬中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