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多晶硅产能超全球需求2倍时间:2009-11-13 13:30:48 编辑:
来源: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 浏览量:4 字体选择: [ 大 中 小 正常 ] 多晶硅,这种原本主要用作电子芯片领域的原材料,因为搭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快车,从而在中国成为各地争上的“香饽饽”产业。
由于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只要通过地方的环评、工艺等手续就可以上马。目前,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目标。
这背后自然有着利益的强力驱动。多晶硅的价格在最近短短3年间,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现在的60美元/公斤。即便如此,由于一家大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能将成本控制在35美元/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达到25美元/公斤的国际水平。因此,其中的利润仍相当可观。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000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因此,关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业内的热议。从今年7月份开始,经历大半年的光伏业整体回暖,而经过数年自由发展的多晶硅行业已经引起国务院的关注。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时机。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业内均预计,在年底之前,一项更为具体的、专门针对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就将发布。
项目容易通过审批
“实际上现在各方面的统计数据都不会特别准确,要么是有项目,但是因为资金没有到位,或者市场不好而没有开工建设,这些都还得先看看现实的产能情况,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规划和现实都必须要了解清楚。”上述无锡尚德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不论具体会有多少产能将上马,但这一切都跟地方政策有直接关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对于地方政府,主要有符合国家基本产业政策的项目,那么产值能够迅速做大,缴纳税收,拉动GDP,必然会迅速通过。那么,如此没有整体布局的局面,必然造成重复建设。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相比很多大型工业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审批,要简单很多,只要通过地方的环评、工艺等手续就可以上马。多晶硅又是稀缺朝阳产业,为什么不上马呢?
江苏中能目前产能已经达到18000吨,吕锦标对早报记者表示,在行业以外,他们公司甚至在2009年之前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只是在埋头迅速扩充产能。
产能是否真的过剩?
如果按照规划产能的数字总体计算,整个多晶硅产能过剩确定无疑。
按照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数据,多晶硅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这将远远超过全球需求的2倍。该行业警示,有三四十家的多晶硅项目都在开工建设,整个行业在近两三年内,存在一定的投资过剩、产能过剩的风险。
另外,按照企业方面的计算数据,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3800.HK)执行总裁江游分析,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有20多家企业进入,如果预测明年全球光伏安装量为1200万千瓦计算,其所对应多晶硅供应量为7万-8万吨,这样的话,中国多晶硅总体规划产能会有部分的过剩。
“不过我们不能仅仅算数字上的账,而是要看企业实际需要,和目前市面上的多晶硅厂家的实际情况。”上述尚德人士提醒道。
“国内的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确实不能从数字上理解。”赵玉文对早报记者表示,2008年国内多晶硅(6N以上)的产量只有4000多吨,满足下游市场1/4的需要,其余均需要进口。
吕锦标对早报记者表示,目前他们企业已经开出的产能有18000吨,由于新的5000吨生产线是上半年陆续投产,投产后有三到六个月的产能提升阶段,预计今年实际产量在7500吨,现在每个月有上千吨的产量,仍然不能够满足客户的订单。
据了解,在2008年,江苏中能已经与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数个主要光伏企业签署了5-7年的“定量定价”长单,合同金额高达213亿美元,收到的订金就有27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如果将目前已经所知的多晶硅生产能力分类可以分为:企业的实际产量、生产能力、对外公布但一直未能建成的产能。
比如,一直号称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江西赛维LDK,从其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就宣称建成1.5万吨多晶硅规模,不过直到现在尚未完成,反而被江苏中能这家行业后来者快速超过。
赵玉文对早报记者表示,在建项目可能会因为规模成本等问题停产,计划产能也会因为市场供需关系而变化,这些都只是数字的体现,但未能达到现实的供应。他们预计今年国内多晶硅的实际产能只有1.4万吨,这实际还是供小于求的。从这个角度,产能过剩的说法不准确。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数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号称的明年10万吨产能规划,会随着资金情况、市场需求、成本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搁浅。
行业洗牌时机到来
今年国庆节前,国务院下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业内均预计,在年底之前,一项更为具体的、专门针对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就将发布。
赵玉文对早报记者表示,目前提出多晶硅的产能有过剩倾向,并不意味着国家对于这一新能源产业开始抑制,也不代表对其支持力度会减弱,反而会从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局整体规划。
“对于主要的产业领域,国内的情况哪个不是先产能过剩、一片混乱,然后才是政府出面调整?这实际是个矛盾的问题,政府早出手不行,晚出手了也不行。”上述不具名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倾向”后。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向各省市有关部门下发了调查表,让各省市提供当地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现有及规划产量、产能、技术来源、能耗等数据。
更早的时候,据早报记者了解,9月10日,工信部电信司在洛阳中硅召开了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合作发展会议,与会的企业包括赛维LDK、江苏中能、新光硅业、大全光伏等6家行业一线企业。
据当时参会的吕锦标对早报记者表示,当时工信部问到他们一些生产规模到底多大才是规模经济时,有提到5000吨的,也有提到3000吨的,不过即使按照单线3000吨规模,那么目前整个多晶硅行业,几乎没有多少能够达标的。
就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产能的20多家多晶硅生产企业,200-300吨的生产规模比比皆是,1500吨的单线就已经算很大规模了,不仅如此,即使即将出台的产业政策对于这些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不起作用,那么高昂的成本,也迫使其无法开动。
据了解,产能在1000吨以下的单线生产线,多晶硅生产成本至少在80美元/公斤以上,另外其对于环境的污染也远比规模型循环利用的大项目更加严重。
银行已收紧多晶硅贷款
吕锦标预计,“即将出台的产业指导意见,估计主要是细化9月底国务院下发的《意见》,不过这其中的准入门槛我们现在可以有个大致的判断。”
业内预计,首先在规模上,今后单线3000吨以下项目不再审批,提高了投资门槛,一个单线3000吨项目投资20亿元,没有实力的投资人自然无法进入;其次,关于新建多晶硅项目的能耗和技术的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这意味着今后不再审批改良西门子法工艺生产太阳能多晶硅项目,今后只能新批其他如硅烷法之类能耗更低的新工艺。
改良西门子法工艺,是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主流生产技术。
实际上,目前国家对于多晶硅的金融政策和进出口政策都已经悄然做出了调整。从9月1日开始,废多晶硅不再允许进口。这实际是打压小企业进入门槛。另外,在多晶硅被扣上“产能过剩倾向”的帽子后,银行也已经对其收紧了银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