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前,在德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和德国光伏企业一直相安无事。德国Conergy公司过去一直是众多国内光伏厂商的客户,国内知名的光伏企业林洋新能源长期为其做电池组件的贴牌生产。这种共生关系的根源在于,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主要集中在非硅料环节(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而德国企业的硅料价格要比中国低很多,二者都可获得约10几点的利润。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硅料价格大幅下滑,中国厂家在硅料现货市场即可拿到与德国同等的价格。德国光伏企业优势瞬间被抵消了。Conergy旗下的太阳能电池部门最近传出将以1.83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韩国LG电子的消息。基于此,不难理解德国太阳能企业为何如此光火。
与众多光伏企业的高度警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德国的举动仅仅是在自身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给中国施加压力,并不太可能真正造成严重后果,原因在于德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指摘并无实据。
《德国金融时报》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和补贴加上巨大的成本优势使中国企业能够以明显的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德国所提到的中国政府政府所作的“补贴”成为中国反驳的焦点。原因在于中国此前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均是针对光伏应用环节,并非电池组件的制造环节。
“我们国家的问题是补贴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环球企业家》,在任何国家,太阳能产业都是高补贴,中国的补贴水平并不高。不仅如此,中国较大的光伏企业如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最新的财报均显示其保持了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的毛利率,并没有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但且慢乐观。以谨慎著称的德国人难道真的会犯如此简单的错误?裴培提醒,中方有可能误解了德国所说的“补贴”的含义,对方有可能指的是中国政府对于光伏产业所提供的优惠的土地、电、税收等能够隐性地增加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特别是光伏企业普遍享受的17%的出口退税则很可能成为德国攻击的突破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达向《环球企业家》指出,在界定是否为“倾销”时,德国并不认为中国是完全市场国家,可能会找一个第三方来评判中国价格。吴表示,当下国际市场中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和中国光伏产品做比较的第三方,正因为如此,如果对方找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光伏产品作为第三方参照,倾销很可能会成立。
不过归根结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虽然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但太阳能上游的组件和硅原料却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与很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样,欧洲国家无法承受其在本国生产的负面影响,中国得以成为太阳能世界制造中心也基于此,德国没有勇气和能力封杀中国太阳能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