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3040|回复: 11
收起左侧

化企招聘面临几个“难”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freeman 发表于 2008-6-5 10: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08-06-05 08:11     来源: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       文字选择:大  中  小

    化工行业是人才需求的劲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甚至常年招聘。这与这类企业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因为化工行业大多属于污染企业,而且普遍远离市区,这是难吸引人才的障碍之一。去年以来,从化工英才网等专业才市网站的统计可以看出,化工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加大,尤其是技术型销售人员最为热门,由于企业需求强劲,目前此职位年薪已经超过10万元。此外项目项目工程师短缺,熟练操作等岗位也需要大量人才。虽然企业在招聘中表明要求博士、硕士学历,但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更受企业欢迎。在普遍面临环保门坎以及搬迁的情况下,化企招聘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大量中小化企面临关闭,但绿色技术装备起来的新生代化企不断涌现,用人需求并未减弱;许多化工从业者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人才使用需要更新换代;用人结构发生变化,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化工人才招聘也面临几个“难”点,主要表现为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找熟练工比找大学生难
    一些化工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化企,大多存在熟练工人紧缺的现象,而针对大学生的招聘岗位,通常会出现几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甚至十几个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由于化工企业的特殊性,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相对比较紧缺,而一些熟练工通常因为有技在身,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通常喜欢‘挑’企业。而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急于找份工作,反倒让企业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作为化工企业的管理者,江苏某精细化工公司人事主管徐先生告诉记者,该公司招聘大学毕业生远比招聘熟练工人容易得多。华鑫新材料有限公司人事部门也表示,他们参加过几场人才交流会,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应聘文员、行政人员等职位,当得知所提供的这类岗位有限后,不少大学生最终选择进车间,成为“蓝领”一族。
    其实,如今大学毕业生进车间与普通工人们一起工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是大学生愿意“屈尊”进生产车间当工人,但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选择普通工人,因为“尽管一些大学生‘人’就业了,‘心’却没有就业。心态没调整好,难免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另外不少化企招聘职员特别是技术人员时,通常希望他们从“基层”做起。而有些大学生虽然进了车间当工人,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不满于当前的工作现状,或者“怕苦怕累”便放弃了工作。上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多,由于父母过多“呵护”,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一旦遇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便选择了放弃或逃避。殊不知车间的“蓝领”生涯既是对个人的锻炼,也是用人单位对其一种考验。

    ——本科生不敌专科生
    在前不久的一场无锡一场专科生“双选会”上,到现场的用人单位有112个,提供了1372个岗位,近1000名本科生与1900多名专科生共“抢饭碗”。当场有800名专科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意向性协议。由于是面向各地的毕业生的,不收门票的诱惑让众多还没找到工作的本科生,也来到这里与专科生抢饭碗。在某化工企业招聘台前,两化工专业本科生想应聘要求大专学历的化工操作工,递上简历后遭到招聘方的谢绝。相反一些专科生则顺利地递交了简历。面对用人单位的频频拒绝,不少毕业生一头雾水:“真是弄不懂,本科生怎么会竞争不过大、中专生呢?”一化工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这些招收大专生的岗位技术含量并不高,就拿他们招收的化工操作工来说,只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大专生即可胜任。而高学历者进入大中专生岗位,可能会不安心工作,只把这份工作当做踏板,一有机会很容易跳槽,相反大专生工作起来会更有责任心。
    另外,如果企业将低学历岗位留给中高学历者,肯定会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据了解,这些招聘专科生的岗位给出的月薪在1200~1500元不等,专科生表示都愿意接受,只要能有工作干、够生活就行。大多数专科生在就业时心态比较务实,对工作和薪酬都没有太多要求,月薪只要有600元左右就行,他们更看重的是以后的发展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生初就业时不能光‘盯’住目前的工资,而应该从长远考虑。毕竟他们自我增值的速度是普通工人所不能及的。”不少企业管理者其实都对大学生蓝领族“寄予厚望”,希望这些大学生们能在企业最底层接受‘磨练’时了解工作的每个细节,以备成为日后公司发展的得力骨干。

    ——复合型人才紧缺
    目前国内化工企业复合型人才紧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一线既懂技术、又能动手,并且知识能跨跃工艺、设备的人员;二是高端的市场策划、国际交流、项目管理人才。据悉,世界著名500强化工企业拜耳公司,去年投资18亿美元建设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一体化生产厂9月投产,各项化工人才需求达到1000人,其中掌握世界级化工企业现代化设施运营与技能娴熟的复合式“灰领”人才最受青睐。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总裁博迪柯博士曾表示,拜耳希望在所有生产厂均投入运营之时,员工总数能够扩展1000名。为此拜耳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已合作建立了“拜耳班”。入选该项目的学生将接受化工操作方面为期两年的培训,此外还要参与在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举办的八周实习。
    与中低层技能型人才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薪50多万元的项目工程师也成了企业很难寻的人才,如多晶硅项目工程师、煤化工项目经理及一些设计类人才等。一边是基础类技能型人才,一边是能带队的项目型人才,化工企业可谓是遇到了“人才瓶径”。为解决这一难题,化工英才网去年12月5号曾在朝阳人才市场,为供需双方举办一场专业的目标型招聘会。包括新奥能源、久泰能源、北京凯米克尔化工企业等近60多家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单位现场招聘,超过上千名化工人才到现场对接。
    化工信息化也面临人才短缺瓶颈。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因为它还要连接内外,要把企业的需求清楚地告诉外包方,再把外面的软件引入公司进行培训再用,这里面涉及管理、财务、市场、物流、计算机,甚至定岗定编等领域。信息化转入高级阶段后,还面临决策管理、信息化控制管理,企业的信息机构、信息人员的角色,也要不断的变化,要从技术逐步走向管理,这是一个高度的复合型人才。化工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不多,不少就卡在信息化主管素质。

该用户从未签到

jzjun222 发表于 2008-8-31 1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差异

不能指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成才,这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本人深有感触,淘尽黄沙始到金,哈哈
企业有那么多的人才供你选择,失败在于你自己,没有一个企业是靠压缩工人工资而创造高利润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xuezi 发表于 2008-6-5 1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感触
可惜大学生很少有能够耐住车间寂寞的
我们找的大学生,在车间三个月就显示不安心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22 11:0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jzq0922 发表于 2008-6-5 15: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做为企业家要正视这一现实,给员工一个体面的生存条件,有了这个基础员工才会安心。当然做为一个员工,在没有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时候,也不能此山望着彼山高,寄望于拿多高的待遇,既然选择了一个企业,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在你所选择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来。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msing163 发表于 2008-8-28 23: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企业的高层都能如你们这样想就好了!:L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8-29 0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问题要看的,毕竟人多数是理性的,在这个年代不理性就很难成功。一方面是个人认识自己,另外是老板如何对待员工。

    该用户从未签到

    wenhy2008 发表于 2008-8-29 09: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还是从两个方面去看,即企业用人成本和个人被尊重及需求相对的满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然在人力成本上也不例外: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当今大学生也好,普通工人也好,都是希望自己在企业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比较满意的报酬。因此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都无可厚非,关键是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不会出现人才流动大或是招人难。

    该用户从未签到

    jhxkl 发表于 2008-8-29 09: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希望给员工工资越低越好,而员工是希望工资越高越好;企业希望员工干出成绩才给涨工资,发奖金,员工希望给高工资才卖力干活;企业觉得新进厂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不值得开高工资,学生认为自己有学历,还下车间实习。这就是现实。其实个人觉得史玉柱说过的一句话有道理,“往往高工资,就是高回报”,企业给员工工资开高了,员工自然就会努力工作,如果不努力工作,员工知道被辞退后就很难找到这种待遇的工作,所以员工会努力工作,可能企业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许多。个人觉得广州金发的经营模式很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msing163 发表于 2008-8-30 1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wenhy2008 的帖子

    我觉得您说得很对!
    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对员工,对企业的发展都是双赢。
    但在现实中,诚信和短视往往都是一种局限,注定平衡点是出现的可能性小!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8-8-31 1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这主要与企业决策者的认识和意识有关。
    首先要弄懂何为人才?
    我以为任何人只要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他就是这个岗位的人才(但许多领导不这样认为)。
    目前企业攀比之风盛行,一开会一交流,首先就是我的企业有博士多少人、硕士多少人、本科多少人,这些人多企业好像就了不起(当然这种情况国企居多)。可是就没几个人说我的企业一年实现多少利润、人均多少工资,好像利润是个没用的东西,恐怕这才是企业的真正本质吧?
    再者国企内都流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知如何开发利用好自有人才,甚至视而不见,悲哀......
    当然引进必要或企业缺乏的人才是应该的,但这同样取决于决策者的意识,也取决于求职者的心态,所以特殊人才的流动应该是很正常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lansemaizi 发表于 2014-5-15 22: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4-5-19 14: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489269148409181224_1:}
             这是一个很现在的问题。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并实际去做呢?!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