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从事一种职业,能够使一个人历经千难万险而百炼成钢,从平凡走向卓越,终登技艺之高峰、登堂入室、成大器者,毕竟属于少数。这里除了需要洞察力、专注、机遇外,还需要一种气质。从事科学研究更是如此。科学研究需要一颗执着的心,需要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更需要一种内在的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由贯穿于精神和肉体的百折不挠的‘气’构成。这种气质或称之为秉性,来自于内在,也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一番想来,大致需要这样几种‘气’。
1,元气。科学研究需要元气。这个元气是固有的,是人生下来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对自然现象和物理进行研究的动机。这个元气也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发自内心深处。然而,在忙忙碌碌的人海中,在匆匆忙忙的事物中,有很多人,在研究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方向,丢失了纯朴之心和纯朴之气,在不知不觉中便同流合污,走向了未知之途。勿忘初心或许就是此意。 2,真气。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是发自内心,那么就很难会得到什么太出人意料的结果。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做事,就是一种真气。一方面是严谨认真,一方面是真情实意,也就是精诚二字。因为心中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一种热爱和一种内心的向往,就不会去浮皮潦草地对付和应付。科学研究求的就是真。说白了,真气就是真情。遗传学奠基人,奥地利的孟德尔(1822年出生)先生,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如果不是出自真情,会有这样发自肺腑的言语吗? 真气,就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事业对追求的执着和热爱,它不受世间名利和烦扰所困,一颗赤诚的心,一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在研究之路上能够用情如此?或‘此情只待成追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