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23-2-1 11:5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相对于其他公司,关于东岳的帖子很少,可能是东岳比较低调,不经常在媒体中曝光。但低调的作风并不代表东岳就不高调办事了,一直以来,东岳都致力于自主研发,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东岳已经在技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成功国内有机硅行业的自主品牌风向标了。下面是一个关于东岳的中详细介绍。
由于东岳集团创建于1987年,2007年在香港上市。25年时间,东岳沿着科技、环保、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第一个氟硅材料产业园区。2011年东岳实现销售收入202.33亿元,财税贡献19.62亿元,居淄博市地方企业和全国氟硅行业之首,山东省纳税百强企业35位。
多年来,东岳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高新材料、氯碱离子膜等方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拥有专利420项,其中发明专利401项,连续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东岳视察,对东岳在氟硅材料特别是离子膜研发国产化取得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马景阳 李玉文 马玉华
夺得两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东岳这样一个民营企业,却先后拿下了两个。
东岳集团1987年白手起家,与大多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一样,无人才、无技术、无资金,发展举步维艰。为了获取技术,东岳的主要负责人当过行业协会的“旁听生”,聘请过“星期天工程师”、“节假日工程师”和“电话工程师”。也正因为此,他们从借智到官产学研用,再到打造自己的科研和人才高地的自主创新之路,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自主创新成果。
1998年,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在《人民日报》上获悉,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产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张建宏意识到,在国际关注臭氧层破坏的呼声渐高的背景下,东岳如果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有可能会因此成为制冷剂行业一个有话语权、定价权和标准制定权的企业。他一年往返北京30余次,最终促成了东岳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联合开发绿色环保制冷剂替代产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很快实现产业化。该产品获得国际统一编号,张建宏因此多次以政府观察员的身份出席联合国环保大会。2001年2月1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张建宏董事长和主发明人朱明善教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此同时,东岳还自主研发了节能环保制冷剂系列产品,代表产品东岳3号获得国际统一编号并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
东岳另一个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是氯碱离子膜。离子膜是氯碱工业核心装备电解槽的核心材料,我国现有氯碱工业装置规模超过3500万吨,是全球第一氯碱生产大国,但所需离子膜在东岳离子膜产业化之前100%依赖进口,氯碱工业安全运行的“命门”一直卡在他国手中。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我国曾将这一技术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先后投入数亿资金攻关,但由于我国基础新材料的落后和科研机制等问题,一直未能研制成功,成为化工界四大技术难题之一。
2003年,东岳发挥产业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联手攻关离子膜。全氟离子膜攻关异常艰难,从一块普通的萤石开始,到能够满足氯碱生产选择性要求,中间需要进行几十步的复杂反应和分离过程,生产设备摆起来有几千米长。在国家“十一五”、国家86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支持下,东岳集团经过8年的艰难攻关,2009年9月22日,1.35米×2.65米工业规格的全氟离子膜在东岳集团成功下线。2010年6月30日成功应用于万吨生产装置,标志着我国氯碱行业彻底结束了长期受制于人的历史,我国氯碱行业从此有了“中国芯”。2012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东岳集团“全氟离子交换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东岳再次荣膺这一殊荣。目前东岳离子膜现已大面积用于上海氯碱、中盐常州、苏化集团、鲁北化工等近21家氯碱企业,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与此同时,东岳又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燃料电池膜、太阳能封装膜、钒电池膜、锂电池膜、污水处理膜、海水淡化膜等系列膜材料,目标是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功能膜材料基地。
与此同时,东岳还获得了全球华人最高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4个863计划、3个火炬项目、2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国家高技术重大示范项目、6个中央财政节能技改奖励项目等国家扶持项目,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和院士工作站、首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国家政策支持平台,被国家发改委称为“国宝级企业”,创造了一个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传奇。
创出两个保持全球第一的产品
在东岳的主导产品中,有两个最为行业关注:一个是氟利昂替代品绿色环保制冷剂,另一个是“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其规模、技术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在这个位置上,绿色环保制冷剂已经保持了12年,而“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已经保持了7年。目前,东岳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5%和40%以上,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量的35%和45%。
东岳绿色环保制冷剂品种多用途广。包括R134a、R32、R152a、R125等在内的纯工质制冷剂,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气雾剂等。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东岳清华系列制冷剂,用于冰箱、冷柜、汽车空调、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冷库等制冷空调系统,节能效果十分明显。东岳自主研发的东岳一号至东岳六号(DYR-1~DYR-6)、DYR-406、DYR-413、离心二号(LXR2a)等正成为制冷剂替代新生力量,其中DYR-1是针对欧盟汽车空调R134a替代研发的新产品;DYR-2是适用于R500的节能环保替代品;DYR-3是适用于R410A系统的节能环保替代品,已经大量应用于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奥克斯等多家著名空调企业。DYR-4是适用于汽车空调等系统的节能环保替代品,其性能已获得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DYR-5是可直接充灌于R22系统中替代的环保制冷剂产品;DYR-6是适用于发泡市场的替代品,目前正在国外市场批量应用;DYR-406是适用于国内外汽车空调维修市场的环保替代品,目前正在国内外市场广泛应用;DYR-413是目前发泡市场正广泛应用的产品,对发泡厂家可节约成本并能达到最佳的发泡效果;LXR2a是适用于离心式冷水机组的环保替代品,是国内首创优势产品,目前已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批量应用。
另一个全球第一的产品聚四氟乙烯,具有超强的耐高温、高压、磨擦、老化和不粘、润滑、绝缘、不燃等特性,为其赢得了“塑料王”的美誉。2001年,东岳集团整合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用了11个月时间,首次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成功上马了3000吨PTFE装置,并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万吨级技术。目前,东岳的四氟单体将达到6万吨,聚合物达4万吨,达6大类80多个品种。其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电子、机械、化工、设备制造等领域,如航空航天中储存高能燃料的容器、宇航机器可动部分、火箭发动机的叶轮泵、汽车的止推垫、密封垫等都是PTFE材料。为包括“神八”和“天宫一号”在内的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之性能相近的另一个新材料产品“工业味精”有机硅和深加工项目,也已经达到20万吨规模,跻身国内前三强。
打造了一个亚洲最大 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
经过25年发展,东岳集团紧紧围绕氟硅材料这一主线科学发展,以科技、环保、国际化为方向,走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由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组成的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打造了一个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2006年,以东岳集团为依托,山东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经山东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氟硅材料产业园区。氟硅材料产业园区,产业链条明晰,产业结构优化,除氟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主体产业外,配套设施齐全,区内建有科技研发、热电配套、引黄工程、水处理、变电站、交流运输等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物流传输和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是精细化工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生产和研发基地、国际性高科技材料产业园。2006年12月,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以创新能力强、出口规模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的特点被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首批18家“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之一,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山东省专利园区。
向千亿级氟硅材料园区 和世界级品牌公司迈进
新的发展时期,东岳确定了“打造全球功能膜材料基地,建设千亿级氟硅产业园区,争创世界级品牌公司”的新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1日,东岳集团借助25年司庆之际,举行了园区百亿元投资奠基仪式,主要包括建设功能膜公司,发展与新环保、新能源密切相关的膜产业;新建东岳研究院,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新型环保制冷剂、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氟材料及制品项目,发展高性能硅橡胶及制品加工,建设生态园区环保项目及配套工程等,实施园区全面升级工程。
东岳将永远牢记中央领导“东岳要努力走在世界前列”的殷切期望,牢牢抓住氟硅材料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山东省蓝黄战略产业的机遇,投资20亿元兴建东岳研究院,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面实施园区产业升级,争取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大步向前,为国家争光,为民族工业和山东省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