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kgdyww
收起左侧

名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polysilazane 发表于 2006-9-6 20: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家庭颇多无奈
:lo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21 14: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访欧前夕接受欧洲媒体联合采访称(一)

许多问题与干部选拔制度有关
访谈中,温家宝表示,中国政府毫不隐讳,当前在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政府的工作有关,与干部选拔制度有关。
温家宝举例说,比如,中国一些地方发生的安全生产和环保等事故,确有一些人为因素,特别是与有些干部失职渎职甚至贪污腐败有关。有些地方在征用土地、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上,侵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有关体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温家宝表示,为了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中国正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开展反腐败工作。相信随着体制改革和反腐败不断推进,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遏制和解决的。
温家宝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更带根本性。因此,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包括选拔干部和选举制度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21 15: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访欧前夕接受欧洲媒体联合采访称(二)

更高层开展直选条件不成熟  
温家宝说,按照中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目前中国在68万个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在县、乡和不设区的市实行普选人民代表。在设区的市和省以至中央实行间接选举。中国已经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并且不断扩大差额比例。
但是,考虑到中国很大、人口很多,经济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的国情,现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民主建设特别是直接选举,要根据国情循序渐进。
中国政府坚信,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21 15: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访欧前夕接受欧洲媒体联合采访称(三)

读破万卷,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记者问到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因哪些问题常难以入眠,温家宝说,这实际上在问他关于读书和思考的问题。他说:“让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它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21 15: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说温家宝的观点

(一)“许多问题与干部选拔制度有关”,点中了要害!
(二)“更高层开展直选条件不成熟”,我觉得在68万个村的直接选举中,现状是:经济特别发达和贫困的地区,没有人愿意当村官;其他地区是争着、抢着、化钱买着要当村官。可以说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我认为,在政治体制没有重大突破以前,只须就现有宪法略作修改,就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在宪法中明确,“政府和人大常委会的正职必须实行差额选举,10名代表联名就可提出候选人,合法候选人经过第一次选举,确定两个候选人;两名候选人经过竞选,最后产生出入选者。而且,我以为这办法就应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做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6-9-22 14: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盟继续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金钱外交失算!出访很尴尬,很失败,看来老外的眼睛也不白内障。本来嘛,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层纸,可惜五千年都没能捅破!悲哀,耻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0-9 15: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历山大三个遗愿

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在征服了许多王国胜利返回的途中,他病倒了。此刻,占领的土地、强大的军队、锋利的宝剑和所有的财富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明白死神很快会降临,他已无法回到家园。他对将士们说道:“我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有三个遗愿,你们要完全按我说的去执行。”将士们含着泪答应了。
“第一个遗愿是,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亚历山大喘了口气,继续说道:“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亚历山大裹了裹毛毡,休息了片刻,“最后一个遗愿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聚集在他身边的人都很好奇,但没人敢问为什么。亚历山大最喜爱的将军吻了吻他的手说:“陛下,我们一定会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亚历山大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想要世人明白我刚刚学到的3个教训: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任何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人们能够懂得珍爱生命。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说完他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0-10 10: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点中国古代历朝十大名相

 1 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 齐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 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 西汉的萧何

  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 东汉末年的曹操

  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附: 有人会认为,这一个时代,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0-10 1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6 唐朝的房玄龄

  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7 宋朝的王安石

  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有见识名相。

 8 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 明朝的刘基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明朝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后弃官归家。受朱元璋应邀而复出。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0 明朝的张居正

  张居正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对他贬也很多,甚至褒大于贬。可想而知在明朝那个走向末落的王朝,当官的确很难,当好官更是很难。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官的。他给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确带来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条鞕法,也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才有发挥之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0-20 08: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是一盘棋:笑对人生的残局

人若以命运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生来就走运;一种人生来就倒霉。台湾残疾画家谢坤山就属于后一种,似乎生来就和好运无缘,而与霉晕结伴,倒霉了一次又一次,也倒霉得一塌糊涂,简直成了“倒霉家”。

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供他读书,所以谢坤山很早就辍了学。不过,生活贫困也使他早熟,很小就懂得父母的劳苦与艰辛。因而从12岁起,他就到工地上打工,用他那稚嫩的肩头支撑着这个家。然而命运偏不垂青这个懂事的孩子,总将灾难一次次降临到他的头上。16岁那年,他因误触高压电,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23岁,一场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随后,心爱的女友也悄然离他而去……

面对人生接踵而来的打击,谢坤山并不抱怨,也没有因此沉沦。但为了不拖累可怜的父母,也为了不拖垮这个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选择了流浪。带着一身残疾上路,独自一人,与命运展开了搏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谢坤山一边忙于打工,挣钱糊口;一边忙于公益,救助社会。后来,他渐渐地迷上了绘画,他想重新给自己灰色的人生着色。
起初,谢坤山对绘画一无所知,他就去艺术学校旁听,学习绘画技巧。没有手,他就用嘴作画,先用牙齿咬住画笔,再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通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尤爱在风雨中作画,捕捉那乌云密布、寒风吹袭的感觉……然而就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候,一个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依然走进了他的生活。

有了一个支点,从此谢坤山更加勤奋作画,到处举办画展,作品也不断地在绘画大赛中获奖。苦心人,天不负。后来,他终于赢得了人生的残局。他不仅赢得了爱情,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而且赢得了事业,成为很有名的画家;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他的传奇故事,在台湾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无数青年的楷模。曾有人问他:“假如你有一双健全的手,你最想用它做什么?”他笑着说:“我会左手牵着太太,右手牵着两个女儿,一起走好人生的路。”

其实人生就是一盘棋,而与你对弈的命运。即便命运在棋盘上占尽了优势,即使你剩下一炮的残局,你也不要推盘认输,而要笑着面对,坚持与命运对弈下去,因为人生往往就在坚持中转机,没准就能打它个“闷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1-16 10: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遗嘱

罗荣桓:我留给你们的只是党的事业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是毛泽东所写《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最后两句诗,是对罗荣桓个人品格的充分肯定。
1963年12月罗荣桓病危。孩子们围坐在病榻前。秘书将他临终前的遗嘱整理成一首短诗:我尽力争取不死,继续为革命奋斗,如果死已经来临,我也绝不畏惧,  绝不发愁。我留给你们的只是党的事业,别的什么都没有。我的遗嘱是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
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逝世,终年61岁。生前,他常对子女们说:“你们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他什么也没有。”他为后人留下了党的事业,留下了一个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奋斗的光辉榜样。
彭德怀: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
谈起彭德怀,陈赓大将曾评价说:“他可算是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在北京西郊三○一医院病逝。这是他临终前给亲人留下的遗言。他说: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不要和人家说,不要打扰人家。你们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我不能再工作了。在这样的黑屋里,我住一天嫌多,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上十年才好哩。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添砖盖瓦,不要去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
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没有搞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
张闻天:把存款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组织
由于特殊原因,张闻天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不管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不改。这是1976年4月重病中的张闻天对亲人的嘱咐:
二人生前商定:二人的存款,死后交给党,作为二人最后所交党费。
           张、刘
                                        1976年4月
病中的张闻天,自知将不久于人世。4月的一天,他要妻子刘英坐到他的床前,对刘英说:“我不行了……别的倒没有什么,只是这十几年没能为党工作,深感遗憾。”并嘱咐刘英,“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给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这话重复说了几遍。刘英强忍泪水,默默点头。张闻天没有听到回答,就要刘英拿纸来,写下保证,签上名字。过后,刘英将张闻天这个“遗愿”变为他们夫妇俩的“合约”,写在纸上,念给张闻天听。张闻天这才微笑点头,放下心来。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病逝于江苏无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12-25 1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永元自曝曾经天天想自杀

2002年,崔永元突然离开《实话实说》,很久之后,他才公布原因:得了重度抑郁症。如今走出抑郁症阴影的崔永元日前接受央视《人物》栏目专访,自曝几年前得重度抑郁症时,每天都在想着自杀。
  说起想自杀的原因,小崔坦言是因为精神困惑,“很多人理解不了。比如屈原、陈天华,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世俗更加理解不了。屈原又没有浑身是毛,光着身子,那时候也有宫殿有酒喝,干吗要死呢?我想,他是因为精神困惑而自杀。一个人一开始总觉得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也能改变这个行业,不能改变行业,也能改变这个部门,不能改变这个部门,总能改变身边的几个人,总是能改变的。可是,后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连我女儿我都改变不了,我开始绝望而沮丧。”

  崔永元曾经病得很严重,整夜失眠,主持人张越接受采访时说,“要问我小崔什么时候睡觉的,我大概会这么回答,他晚上八九点拉上窗帘上床,到早上八九点才开始睡吧。”崔永元说,自己自杀倾向很严重,“天天想着怎么自杀,到了医院就被24小时监管起来了”。不过,“经过治疗,我明白我确实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这个社会也改变不了我,这样就扯平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7-2-14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患怪病的美国总统

罗纳德·里根  里根总统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在其2004年辞世之前的几年里有所好转。但历史学家推测,这位美国历史上上任时年龄最大的总统,在其执政期间就已开始患有痴呆症。另外,里根在任期内还因为皮肤癌、前列腺肥大和造成他手指向内弯曲的迪皮特朗挛缩等多种病症进行过手术。
约翰·肯尼迪  与其表面上年轻有活力的总统形象正相反,肯尼迪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病痛。二战中受伤导致他患有慢性背痛,此外,他还患有一种被称为阿狄森的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富兰克林·罗斯福  罗斯福的健康状况一直对外保密,直到1945年逝世。其实,罗斯福一直经受着脊髓灰质炎的折磨。在指挥美国参与二战期间,他几乎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伍德罗·威尔逊  威尔逊总统因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而为人们所熟知。然而,1919年的一次中风,让他在之后的任期中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以至于后来历史学家们认为其妻子伊迪丝行使了很多总统的权力。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第27任总统塔夫脱体重高达300多磅,并且多种疾病缠身。其中最严重的要数嗜睡病。这使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盹,甚至在与外国领导人谈话时还打瞌睡。
切斯特·阿瑟  第21任总统切斯特·阿瑟在总统任期内经历的病痛或许是其他总统所不能想象的。他患有布赖特病,这是一种慢性肾炎。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呕吐、发烧以及脓肿。
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总统在任期内,也同样经受着奇怪疾病的困扰。据研究,林肯患的是因基因紊乱而导致的神经细胞损坏。如果果真如此,那就非常容易解释林肯走路时的不平衡步态。
扎卡里·泰勒  第12任总统扎卡里·泰勒的死亡非常离奇。他是在1850年美国独立日的庆典活动中品尝完冰牛奶以及樱桃之后,引发急性肠胃炎而突然辞世。有些史学家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但在验尸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证据。
威廉·哈里森  第9任总统哈里森就职不足一个月就死于一种名为“胆汁性胸膜炎”的怪病,其症状主要是肺肿胀、肝堵塞及神志昏迷。病发一周后,哈里森就与世长辞,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去世的总统。
乔治·华盛顿  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在中年时因传染病而失去了所有牙齿,从此配上了一副木制假牙。然而,这还仅仅是痛苦的开始。就像许多之后继任的总统一样,华盛顿就职后偶尔犯的脓肿以及终身相伴的肺炎等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7-7-10 14: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德怀体察三线地区百姓生活:当官的不能先富

《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一书,回忆了彭德怀同志在1965年被秘密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后,奔赴三线建设重镇攀枝花,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本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在体察三线地区老百姓生活时的一个插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
一到周末,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都爱成群结队地到小街上来“赶场”,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镇上共有近百户人家,大都是一些简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条狭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满是泥泞,过路的人和牛马将稀泥带得到处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猪圈、羊圈或牛圈面朝当街,与商店、饭店并立,过路时大街上就会飘来一股莫名的怪味。
   
    正是这样的一个小镇,由于紧邻着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来往的马帮终年不断。这些马帮为这偏远的大山带来了布匹和食盐,同时也将这里的兽皮与特产运往云南和四川。仁和这条小街在当地也就很有了名气,是当地公社(乡)的所在地,小街上住着不少当地的干部。
   
    攀枝花建设拉开序幕之后,由于大山里缺医少药,在“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的口号下,从上海迁来了一家医院,在小街的中心位置建了几间平房,改名为仁和医院,开始为三线建设的职工和当地老乡治病。医生和护士都是上海人,到了这里的感觉可想而知。
   
    那些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每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都爱成群结队地到这条小街上来“赶场”,在小街上转一转,然后买一点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些当地老乡来卖的鸡蛋、香蕉、核桃等。因此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听当地老乡说,这里是古代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热闹得很。朱德当年脱离滇军,去德国留学时,就从这里经过,并结识了当地的绿林豪杰雷云飞。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怀说:“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
   
    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大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福,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
   
    彭德怀问:“我说同志,我要问你,他们是怎么个变法,是变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
   
    公社干部笑着说:“你这位首长也真是,当然是变好了哟,哪有变坏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 老乡说:“不……不是……”
   
    最后,彭德怀提出,要到附近的农村去转一转。
   
    公社干部说:“好,我带首长们去看一看。”
   
    汽车顺着小镇外的公路朝前开去,在路边的一片菜地前停了下来,公社干部带着他们顺着田埂,走进了一户有着三间大瓦房的人家。
   
    这的确是一户不错的人家,漂亮的堂屋里挂着毛主席像,家里除了收音机、缝纫机,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彭德怀很有兴趣地问着他家里的生产和收人情况,主人都一一作了回答。原来这是一户蔬菜专业户,由于三线建设的生活物资运输有困难,施工部队和工程队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使这些过去无法卖出去的东西,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他的经营也就越做越好,生活条件也就随着改变。公社干部告诉彭德怀一行,三线建设给邻近的小镇带来了活力,也改变了这里人家的生活。
    从这户人家出来,汽车向着偏远的村子开去。
   
    车停下来后,彭德怀坚持要顺着山路走,到前面一户茅屋里去看一看。
   
    茅屋前一个青年壮汉穿着一件生羊皮背心,裤腿卷到膝盖上,刚从田里干活回来,满腿都是泥。
   
    彭德怀走上前去,向那个人问道:“老乡,你好啊!”
   
    老乡转过脸来,一见好几个人,中间还有公社的干部,忙说:“同志哥好。”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
   
    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
   
    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
   
    老乡说:“不……不是……”
   
    这时,那个公社干部走过来说:“彭主任,老乡不允许我们进去,我们还是别进去吧。”
   
    彭德怀对老乡笑道:“怎么,你家里有金银财宝?”
   
    老乡苦笑着说:“哪里有那些东西,我是怕同志哥进去了不方便。”
   
    彭德怀说:“没什么,我们进去看看就走。”
   
    老乡只得将彭德怀一行让进屋子里。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升官发财,这是过去的国民党。当官不发财,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共产党。”
   
    屋檐很矮,彭德怀要低着头才能进去。到里面一看,黑咕隆咚,一时什么也看不见。停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看清屋子里有一只土炕,上面有一条破被,几个蓬头垢面的女人坐在上面,都用被子盖着自己的下半身。
   
    彭德怀直朝炕上走去。
   
    几个女人一见这个陌生男人要上炕,吓得连连后退。
   
    老乡忙过来介绍:“这年纪大的是我的母亲,这中年妇女是我的婆娘,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是我的大女儿。”
   
    彭德怀朝她们点着头,要上炕去与她们唠家常。
   
    几个女人顿时吓得哇哇乱叫起来,用那条破被紧紧地裹着身子。
    彭德怀不知道她们为何如此,还以为自己违反了当地风俗,就连连向主人道歉。
   
    这时,特区陪同的同志走过来,将彭德怀拉到一边,让那个公社干部帮助“解释”。
   
    公社干部看看屋子里的主人,将彭德怀拉到门外,轻声地说:“首长,那炕是不能上去的。”
   
    彭德怀问道:“为什么?”
   
    公社干部说:“那床上的女人都没有穿裤子。”
   
    彭德怀不解地问:“她们为什么不穿裤子?”
   
    公社干部说:“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
   
    彭德怀问道:“你是不是当地人?”
   
    公社干部答:“是。”
   
    彭德怀又问:“你老婆是不是当地人?”
   
    答:“是。”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刚才我们到你家里的时候,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彭德怀立刻找老乡来问,原来这家人因为太穷,全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平时谁外出谁穿,今天他到地里干活穿了,几个女人就只好都缩在土炕上的破被子里。
   
    彭德怀听后十分生气,对那个公社干部厉声地说:“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你能住得安心,你尽把小镇四周好的人家让我看,这不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吗?同志,不是我批评你,浮夸风、虚假风害死人呀!公社里还有这样穷苦的老百姓,你这个当官的倒先富起来了,过上好日子了。这在国民党里做官可以,但在共产党里做官就不行!如果我们当官的自己先富起来了,而不去管那些穷人,这就违背了我们当年革命的宗旨,人民就不会再拥护我们,我们自己就要垮台的!就是我们富足了,为官之人也要注意节俭,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这是封建皇帝朱元璋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有的人还不明白。升官发财,这是过去的国民党。当官不发财,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共产党。否则就不是共产党,或者说是假共产党!”(《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 沈国凡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7-12-29 14: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得尊严

活得尊严,已经103岁的周有光,堪称榜样。

  他的亲人说:背有一点驼了,耳有一点聋了,外出要携拐杖,对话要戴助听,眼睛还摘过白内障。但是,他的思维仍处在敏捷状态,每天读书看报著文会友不得空闲,古今中外均在脑中存储,其记忆力及活跃程度令人惊叹。

  他83岁“换笔”用电脑,98岁倡导“基础华文”运动,100岁、101岁、102岁均有著作出版。102岁以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特等奖。这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世上百岁人不多,联合国统计是不足人口的万分之零点二。复旦老教授,超过一百岁有九个,不同的是,都不能工作,不大能动,唯有周有光还能动,生活还能自理,还在工作。他幽默地说:“上帝把我忘了!”

  何以如此?周有光说: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你不要着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坏事情,你要稳定,要安定,同时要保留积极的思想,不要消极。原来是好在心态。

  他那样平淡,淡雅如菊。住的房间狭小,年久失修,透风漏雨。他在《新陋室铭》里说:“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他那样平静,宁静似水。我觉得一个人活着几十年,在地球上面,你的价值不是多赚几个钱。一定要为人类社会创造做一点事情,不论多大,大也好,小也好,总之要看你这种工作能不能推进社会,而不是空的。

  他那样平和,超脱豁达,老伴去世后,他想到外国哲学家讲过,所有的生物都要死的,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条件。这话非常有道理,这么一想,死是当然的。他就服从自然规律,安心生活。他那样平实,别的老人常说:“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周有光则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把81岁视为1岁,从头开始计算年龄。

  人不因为老而可卑。脸上条条皱纹,是历史沧桑记录;头上白发,那是智慧选择的颜色,作为沧桑人生的见证;拐杖是韧性坚持的象征;眼花,耳背,不等于心灵空虚;手脚不灵,行动迟缓,这是奋斗付出的代价。

  只要保有童心,宋代诗人汪元量:“发已千茎白,心犹一寸丹。”只要“关怀莫过朝中事,袖手难作壁上观”,就会继续书写华章。

  蒙田:“迟暮之年并非一定是令人厌恶或衰败枯朽的。”周有光是最好的榜样。正如罗素所说:人生像条河,最后“雄浑的河水流得愈发宁静、深沉,极目远眺,注入海洋”。这就是生命的尊严。【《老年日报》12月19日】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