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小产权房是否取缔要看是否违法用地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发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对改革的讨论和期盼。为此,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专门采访了经济学、法学界泰斗吴敬琏、厉以宁、江平先生,来听听他们如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天,《经济半小时》记者带您走进厉以宁先生,听听他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经济改革的解读。 混合所有制度好处多 产权改革任重道远 12月2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见到厉以宁先生时,他刚从浙江调研回来。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厉以宁,每年还坚持到各地进行专题调研。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方向,他使用了“信心”和“耐心”。他说第一要对中国的改革有信心。全会公告既然确定了市场经济为改革的方向,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必将促进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第二还要对中国的改革有耐心。因为中国的改革,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难的,难的怎么改还要经过讨论、研究、统一思想,还要做很多协调工作。
12月2日,在接受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之前,厉以宁先生刚从浙江调研回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体会到两个经济理论方面的一个突破。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哪两个突破呢? 厉以宁:第一个是突破强调,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以前没有,以前只是提到基础性调节,但是起的是决定性作用。主要是从按市场规律来做,效率达到最大化、最优化。第二个是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下面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把领域开放,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允许民营经济投入,这就是走向混合所有制。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就是民营企业当中也可以请国有企业来参股。 厉以宁:如果它愿意的话,无论国有的、民营的,还有一条混合所有制,职工入股。职工入股就变成混合所有制,所以变成混合所有制的途径是很多的。这个可能是将来我们改革过程中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说无论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可以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混合所有制有什么好处?第一,混合所有制之后,法人治理机构是代替了行政干预,它就更容易做到法人治理机构治理。第二,两种机制各有它的特点,有民营经济的好处,机制灵活自负盈亏,国有经济的优势就在于它们能够在资金或是其他装备、技术、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最重要,这两个决定中国今后必定顺利地实现双重转型。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 厉以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制度可以调整,但是我们的制度没有变化。它是各个地方适应情况,在中国今后的阶段这种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还会不断地进行,也不是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下完成了。不是,改革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要不断地往前探索。 王小丫:改革一直面临着新的挑战。 厉以宁:新的挑战。 王小丫:而且尤其是中国双重转型的现状,可能对于改革来说,更有一些比如说交叉或者重叠,可能还会有新的课题还会出现。 厉以宁:它知道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了解的很清楚,改革中什么最重要,从股份制的提出到一直到现在产权是最好建的,产权改革,股份制实际上是一场产权改革。今天在农村的确权,土地确权这也是产权改革。因为产权改革以后才有经营主体,有了经营主体,才有真正的繁荣的市场经济。 厉以宁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独特的改革开放之路,就是双重转型之路:发展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而双重转型面临很多问题,除了市场不完善以外,还有缺乏市场主体。为什么会缺乏市场主体?产权不明晰。产权没有界定,没有产权的界定当然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主体。而股份制是明确产权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产权明确了,市场主体才能形成,才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但是厉以宁认为,中国产权改革到现在为止尚未完成,我们仍然需要继续产权改革。因为不把农民问题解决,不把剩下的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我们很难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专访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您谈到过,市场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而政府也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政府,那这两个有效,应该如何来理解,怎样来理解政府的有效,市场的有效? 厉以宁:对。政府的有效,就是政府要做该做的事情。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比如哪些事情是政府该做的? 厉以宁: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包含很多,叫公共产品经济适中,国防司法治安,中级收入在这个住房保障,义务教育等等,它叫公共服务。第二个,政府要做到的,就是严格按照法律来办,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法必依,这个是政府的。政府能做到这样还有一个,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那么有效的市场呢 厉以宁:有效的市场,市场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些事情,市场可以做,那你就要做好,但是一定要知道,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跟它的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没有经济效益你企业不能存活,但没有社会责任感,你会引起社会上对你的种种看法,破坏环境,您这个企业还能想今后能够让人家认,重视这个企业产品吗?不会,因为破坏环境了种种。我想每一个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都应该是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厉土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次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而早在2008年,厉以宁就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长文,提出搞活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因力推农村土地改革,厉以宁又被称为“厉土地”。几天前,他刚从浙江龙泉调研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回来,当地的林权改革让他耳目一新。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小丫:在教书的同时,您在不断的调研,去很多很多的地方,包括您刚刚从浙江回来,您打算一直要这样走下去? 厉以宁:对。因为只要我能够走路就行了回家,浙江这次到的两个县,一个是丽水市的龙泉市,一个是衢州市的江山市,两个都是县级市,所以在这地方考察,我觉得林权改革,今天真是非常重要。第一个,当前,如果林区不发展金融,农民啊务灵的,他实际上收入很难提高,他需要经济,因为林区它的周期长,它一定要在金融里边,它的规模大呀;第二点,林区的建设,跟小城镇的建设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林区将来会出现很多新的小城镇,就是从现在林业新村啊,这一方面,新社区啊,全面发展。第三个,有很大的潜力啊,就是林下经济,林下养鸡,林下种木耳,林下种蘑菇,很多,还有竹林,怎么利用这个竹林、笋子,利用竹竿,很多很多。所以说这样的话,林区就富了,林区富了,甚至可以有这种情况,它不但不输出劳动力。 王小丫:它还得找劳动力进来。 厉以宁:它得吸引劳动力进来。所以怎么办呢?所以在那里有林业合作社,新办的林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然后再跟一些企业挂钩,通过合同把林区进一步搞好。 早在2008年,厉以宁就提出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农村金融问题,而当时国务院提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他看来是一件意义非常的改革,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凤阳小岗村的农业承包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