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报业网讯 一项新技术催生一个全新产业。4月9日,记者在位于扬中的江苏宏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访,了解到这个目前我国最大的高温硅橡胶生产企业,其发展壮大竟然主要就是靠一项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高新技术,那就是对被誉为“工业味精”的有机硅进行研发及产业化。
硅橡胶曾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品”
据该公司董事长助理郭北琼介绍,有机硅是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由它制成的硅橡胶耐高温、耐低温性能非常优异,工作温度跨度达到 100℃—350℃。硅橡胶能保持一定的柔软性、回弹性和表面硬度,还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透气性等,且有很高的透明度,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讯电子、汽车制造及社会生活。像用于房屋的建筑与修复,高速公路接缝密封,还有医疗卫生上用的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奶瓶奶嘴、手机按键等也离不开硅橡胶。
但是,当今世界五大有机硅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控制全球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致使国内有机硅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航天技术、国防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番北上俄罗斯“取经”
郭北琼说,为打破技术封锁,振兴民族有机硅产业,他们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对俄罗斯和乌克兰有机硅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惊喜地发现,前苏联国家的有机硅产业虽然在规模与数量上不及欧美国家,但是他们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技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2001年开始,他们先后9次走出国门,分别与俄罗斯列别捷夫合成橡胶研究所、俄罗斯国家化学元素研究所的专家“亲密接触”,经过多次艰苦的谈判与协商,与俄方成功签订了7项技术合作协议,合同金额达120万美元。
洋为中用:将“拿来”的技术脱胎换骨
俄罗斯有机硅技术虽然先进,但仍属于实验室技术,没有形成有机硅的产业化。郭北琼说,这就需要对“拿来”的技术进行产业化技术开发,而放大100-300倍才能达到产业化水平,这也是引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的关键。为此,该公司与清华大学以及国内有机硅专家一道攻坚克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通过反复试、反复改,他们终于尝到收获的喜悦。一系列的成绩让宏达人感到自豪:攻克了国内硅橡胶行业的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自行研发的食品级硅橡胶混炼胶,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和欧盟相关标准认证,相关产品涉及保鲜膜、输液管等大众生活领域;自行开发的高档按键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国内手机、电脑按键材料实现替代进口……
印上“中国造”的硅橡胶走向世界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一块块半透明的“塑料凉粉”,郭北琼说,这就是打破国际垄断的硅橡胶。如今,他们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硅橡胶的产业化,而且产品的质量、能耗、环保等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准,为该公司占领硅橡胶高端市场、打开国际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印上“MADEINCHINA”的硅橡胶产品,为该公司赢得每年超过5亿元的销售收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并出口印度、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不断成长壮大的宏达公司,已被国外同行称为最强的竞争者。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作者:吴昌红 吴红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