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担任改造聚硅烷生产装置项目负责人。聚硅烷作为国防工业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主要原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由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控制生产,在1994年,星火厂与国防科技大学技术合作,建立一套试验性聚硅烷生产装置,多年来都未能解决聚硅烷的关键指标含氧量高的问题,而放弃生产,1999年作为聚硅烷技改项目负责人,自行设计改造,重点解决了原料金属钠的氧化层和溶剂中微量水等关键性问题,生产的聚硅烷含氧量由原来的2.5下降到1.2,首次接近日本聚硅烷含氧指标1.0,经试用得到了国防科技大学一致好评。目前国内能生产出合格的聚硅烷仅星火厂一家。
2、。一种称为掺混型磁性碳化硅就是用超声波将平均粒径为30nm的超细钻粉均匀分散在聚碳硅烷中,通过熔融、纺丝、烧结等处理制得,它具有最佳的吸波能力,并且有耐高温、重量轻、韧性好、强度大等特点,可用在飞行器的翼面前沿进气通道和机身边条等重要部位。它把雷达吸收层集成在飞机结构内部,而不是涂覆在飞机外表面。与吸波涂料相比,克服了涂料易腐蚀损坏、脱落的缺点,并具有更高的吸波效率和更宽的频率范围以及高比强度、刚度、质量轻的优点,这种复合材料融承载和吸波为一体,可作为飞机结构材料,美国已成功地应用于第三代飞机雷达隐身改造和第四代军事飞机研制。这种新型的高效、宽频吸收、高强度、高刚性结构材料是国外发展最快的吸波材料之一
3、应用实例:
1、法国 用Nicalon SiC纤维及其编织物增强Nasicon{Na1+xZr2 Six P3-x(0<X<3)}作微波吸收材料;
2、法国 “幻影”2000战斗机的M53发动机鱼鳞板内侧采用了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
3、英国航天工业局(AEA)用40vol.%的连续SiC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用于新型航天飞行器获得成功;
4、美国德克斯特朗特种材料公司生产的连续SiC纤维/Si3N4 陶瓷在1370℃时抗拉强度超过276MPa,用于火箭发动机、航天飞机等的隔热瓦等;
5、在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用SiC纤维编织物增强铝板制造隐身战斗机F-22的四个直角尾翼,用SiC纤维与PEEK纤维混杂增强的结构材料用于制造隐身巡航导弹的头锥和火 箭发动机壳体;
6、在法国,Alcore公司用陶瓷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无人驾驶隐身飞机,其中大量采用含钛的SiC纤维。
4、国内SiC纤维研究与工业化开发历史
年份研究开发状况
1980国防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先驱体方法制备SiC纤维的实验室研究
1981-1985国防科技大学从原料聚硅烷、聚碳硅烷合成到熔融纺丝、不熔化处理到高温烧成,建立了全部实验室制造装置和研究体系,成功制得定长SiC
纤维。
1986-1990国防科技大学研究成功地制得了100米长的连续SiC 纤维
1991-1995国防科技大学建立了月产 10 Kg 的连续 SiC 纤维生产线.
制得长度为300米的连续碳化硅纤维,抗张强度达到2.0GPa以上。
1996-2000国防科技大学解决原料聚硅烷质量问题,增加与完善工艺设备,进行稳定性研究,开展了多品种SiC系列纤维的研制。
2001-2004国防科技大学建立了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成年产 500 Kg连续SiC
纤维生产线。连续SiC 纤维生产体系通过ISO2000质量认证,开始批量提供国内应用部门使用。
2004-2006国防科技大学开发形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SiC纤维品种,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并与民营企业合作进行高性能纤维的工业化开发,在苏州筹建年产2吨高性能连续SiC纤维的生产线。
2002-2006厦门大学采用先驱体方法,研究以聚碳硅烷为先驱体,经熔融纺丝和电子束辐照不熔化处理制备低氧含量SiC纤维。
2002-200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采用聚碳硅烷纤维电子束辐照不熔化处理制备低氧含量SiC纤维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