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832|回复: 0
收起左侧

设计与生存(可能是您看过的,哈哈)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tfdz 发表于 2010-4-23 16: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计与生存(可能是您看过的,对没有看过的工程师来说,还是可以借鉴的,哈哈)转:
另:系统限制字数,只能转个前言了。文章发个附件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前言
   
   20055月我发表在《IT经理世界网》站(www.ceocio.com.cn)上的18Blog文章:理想、激情、生存引起了IT行业和社会上很多网络读者的关注,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读者的鼓励和进一步的要求,也收到了一些直接发给我的E?mail。网上读者的反馈令我非常感动,也给了我足够的继续写作的动力。
   实际上那是一个提纲性的文章,恰逢中国市场出版社的编辑相约,希望我将其系统地整理起来,编辑成书。其间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的结构、内容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出版社也专门讨论,起了很好的书名。我的妻子韩素琴和朋友霍正光、韩素珍读了本书初稿,在可读性方面给我提了很好的意见。
     
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书,也是网络Blog类型写作的一个延伸。我的经历是从事电子行业设计工作十余年,计算机行业研发管理十年。现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行业均已纳入IT行业,故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位IT设计和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和感悟
     
本书实际上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IT职业历程,介绍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按时间进程来叙述,以记录为主,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读者可以拥有各自的解读空间。另一部分是职业的经验和思考,写了IT行业的产品研发管理的方法和现况。按专题来讨论,议论多一些。
     
事无定法,水无定形。就像当年报告文学的写法和归类引起质疑一样,Blog类型写作也需要写者的努力和读者的了解及认可。
     
我认为,书的可读性是一本书达成目标的第一步;读后能引起人的回味和思考是达成目标的第二步;读后有了印象,日后遇事时再能拿出来,翻到相关页,作为应对事件的参考,是一本书达成目标的更高层次。举例来说,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很怕杂事缠身。在研究难题时,最怕的是正在冥思苦想,刚有点思路,就被人叫去开不太相关的会,思路被打断,还有苦说不出。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公司应该对研发部门采取哪些特别的管理措施?类似这些问题,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埋在书中一些描述性的情节之中。所以我相信这本书是可以在读过之后,又被想起来再读的那种。
     
我个人读书的习惯是希望能从一本书中多读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信息。基于这点,我在书中用了一些在IT业,特别是IT业的外企中常用的英文单词。这是让读者知道IT业的专业人员说话习惯,即中英文夹杂着说一句话,也是介绍一种从关键词中学习英文的方法。很多在外企工作中学会外语的过来人都对我说,他们就是通过这样中英文夹杂的说话方式,慢慢地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了能够将完整的句子用英文表达的程度。为了方便读者,本书特地在附录中列出了“IT外企常用英文词汇解释
     
在技术变革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IT职业生存,充满活力,也充满变数。主流信息与社会实际的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巨大差距,初入道者也必然会碰到我曾遇到的类似境况或迷惘。我相信,这些读者从书中可以找到某些答案和得到某些借鉴;我更相信本书将从同样做研发管理的伙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共鸣。写下这本小书,也是我对社会的回馈。
  从乡村到城市,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历经国企、民企、台资企业和外企,从懵懂青年到职业技术管理者,在IT行业跋涉20余年,我感谢工作过的几家公司,特别是与我共事的很多同事,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使我受益,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马宁伟
2005.10.30
于南京





 

设计与生存.doc

235.5 KB, 下载次数: 21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