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reeman 于 2010-2-3 16:06 编辑
回顾2009年的中国硅行业。
一、2009年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集中释放
进入2009年以来,国内各有机硅企业陆续有新产能投产,并不断有新项目开工,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9年有机硅单体项目投产总产能约为40万吨/年,山东金岭、江苏弘博、泸州北方、唐山三友和山西三佳等多个项目投产,年末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超过90万吨/年,同比增长近一倍。
另有多个单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包括瓦克道康宁合建张家港40万吨/年单体,鲁西化工20万吨/年单体以及由新安化工和迈图合建的10万吨/年单体项目。在筹建方面,宏达新材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项目,为其7万吨/年有机硅材料扩建项目筹集资金。此外,宁波合盛等企业也有单体扩建项目。随着新增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2010年我国有机硅单体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多晶硅产能“过剩”之争
9月26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发布通知[国发(2009)38号](以下称38号文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38号文件正式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并将多晶硅定位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对新建项目给予苛刻限制。
该文件一出,立即引起了行业界的广泛争议。行业界人士指出,该文件统计数据可信度不高,无法作为判定“过剩”的依据。且目前我国太阳能市场尚未起步,多晶硅消费主要依赖国外市场,认定其产能过剩意义不大。
科技部随后也对工信部的说法提出质疑,并组织进行了重新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多晶硅行业并不存在过剩问题。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有关人士表示,2009年中国太阳能生产需要的多晶硅原料仍有近50%需要进口。这是9月份以来,中国政府官员首次公开为多晶硅行业过剩“松绑”。事件的后续发展仍待观察。
三、我国抑制工业硅出口依然任重道远
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工业硅征收10%的出口关税,此后再次上调至15%,基本遏制其出口增长。为进一步控制出口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2010年关税实施方案中,把工业硅的关税暂定维持在15%。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我国工业硅出口总量为35.9万吨,同比大幅下降46.1%。
我国工业硅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75%~80%,出口量如此之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供需严重失衡,需求增速远不及产能增速。因此,控制出口量必先控制产能。2009年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两个措施来限制工业硅产能:一是提高电价,此举在控制产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工业硅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工信部公布了2009年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生能企业名单,淘汰12500千伏安以下电炉265座,涉及180家铁合金及工业硅生产企业。
我国政府各项调控措施引起了部分西方国家的强烈抗议,此后世贸组织决定对此设立专家组,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而我国工业硅产业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问题,调控政策的实施难度较大且见效慢,因此彻底改变工业硅大量低价出口现状仍然任重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