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1
收起左侧

草甘膦:价格疯狂成昙花一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12-11 0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甘膦:价格疯狂成昙花一现        早在去年年初草甘膦价格疯狂上升时,不少业内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就提醒,要防止草甘膦产能过剩给这个产品的市场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当时专家所担心的事就出现了:价格的疯狂、需求的火爆都只是昙花一现。泡沫消退后产能严重过剩的痼疾露出水面。
    有人将草甘膦市场的低迷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业内人士则更认同另一个理由:产能严重过剩才是将草甘膦行业拖入泥潭的罪魁祸首。
    去年:均价最高时超10万元
    2006年均价2.8万元(吨价,下同),2007年7月3.5万元,12月初5.8万元,2008年年初8.5万元,4月超过10万元……,这是草甘膦价格走过的一条疯狂曲线。
    “草甘膦价格涨疯了!”这是当时所有业内人士的感觉。
    据有关企业人士介绍,草甘膦的生产成本在2.5万元-2.6万元。这种疯狂的价格使草甘膦的赚钱效应急剧放大,使各路资本产生了超额利润垂手可得的错觉。
    一时间,暴利刺激下的新一轮草甘膦投资扩产高潮随之而起,国内大量的资本扑向草甘膦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产品。
    记者在2008年4月草甘膦价格最高的时候参加一次相关的高峰论坛时看到,相当多的与会代表以前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一领域。在那次会议上,一位演讲的专家作了个调查,要求与会者中正在生产和出口草甘膦的企业代表举手。结果现场只有一人举手。
    “国内资金大量进入这一领域。一些从来不知草甘膦为何物的企业都来向我们咨询关于草甘膦生产和出口的事宜。”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纯曾这样描述那种投资的火爆。
    记者找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共有27家国内企业在农业部新登记了草甘膦原药产品,仅上半年就有22家,远远超过了此前两年企业登记的总和。而到目前为止的近30年间,全国登记草甘膦原药生产的企业总共是80家。也就是说,2008年一年登记的企业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强。
    企业登记了就要生产,原有的企业也抓紧时间扩产。
    一位专家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到2010年国内有扩产计划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中,江苏扬农拟新增3万吨;南通江山拟新增3万吨;安徽华星拟新增2.4万吨;安徽广信拟新建1.2万吨;江西电化和江苏红太阳甚至拟分别新增10万吨。而那些中小企业要上的产能就无法统计了。如果按草甘膦现有产能100万吨计,仅2008年新增的产能就超过了1/3。
    兴业证券研发中心化工行业高级研究员郑方镳认为,草甘膦产能大幅增加导致严重过剩,价格大涨带来的投资冲动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草甘膦企业各自为战;没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和协作能力,导致行业话语权被孟山都等国际巨头所控制,产品价格和产能扩张只能随着国际巨头生产线的停开工等行动而大幅波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地方的执法力度偏弱,导致大量“三证”不全、污染治理不达标或根本无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也在行业高潮中加入草甘膦阵营,使得生产和环保流程规范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加大了行业优胜劣汰的难度,使得产能有增无减。
    升华集团所属的浙江拜克开普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信培说:“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不严,宏观调控不力,行业协会的预警和协调也不到位。再加上各地的环保要求不统一,执行的环境标准不一样等等,一系列因素最终酿成了草甘膦价格这波昙花一现的疯狂行情。”
    今年:价格最低时跌去八成
    那些蜂拥投资草甘膦的企业做梦也没想到,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个产品的价格就来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其所属的上市公司新安股份刚刚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主营业务草甘膦的生产销售今年以来持续低迷,产品销量和价格均大幅下滑,使得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58%,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84.86%。
    业内其他两家以草甘膦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下降35.02%到113.74%不等。
    “大公司尚且如此,那些去年前后入行的中小企业就更惨了。我最近走访相关企业时发现,今年以来,除了像新安股份这样有国外长期订单的一些企业还能维持生产以外,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已经关了。据我了解,目前草甘膦企业的开工率已经低于50%了。”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一位专家这样告诉记者。他说,草甘膦的价格已经从2008年最高时的10多万元跌到最近的2万元左右,跌去了80%。
    “这一切的困境都是产能过剩闹的。”记者采访过的多位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说。
    前述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我国草甘膦技术的研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所突破,但真正开始工业化生产是1992年以后的事,而到上世纪末开始成气候。1996-1997年时,国内的产能还只有四五千吨的规模。“但是2006年以后,产能扩张速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据浙江新安化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周曙光介绍,在2002年到2005年,我国草甘膦产能的年均增长率是28%,而2008年的新增产能达到36.8万吨,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71%。到2008年,全部产能已达70万~75万吨,未来新增的产能还有近50万吨。
    王信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草甘膦的产能已达到80万吨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无证生产厂家的产能。草甘膦产能的严重过剩,使得市场价格一路下跌。因此,草甘膦生产厂家今年开工严重不足,有近一半的厂家关停。”
    郑方镳告诉记者,当前我国草甘膦产能没有统一的统计数据,一种说法是超过了100万吨/年,甚至120万吨/年,另一种说法是实际产能大约60万吨/年。而全球需求量约60万吨/年,海外的产能就有约30万吨/年。草甘膦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12-11 08: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后:解决过剩良策何在
    在农药领域,中国产品能在国际市场说得上话的并不多,草甘膦算是一个。但是,这个好端端的产品却被严重的产能过剩毁掉了。
    虽然有专家认为,产能过剩可以加速这个产业的洗牌,但其对这个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是,当记者就现阶段解决草甘膦产能过剩的办法进行采访时却明显感觉到,业内人士对此还苦无良策。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开出的药方不外乎这么几个:政府要加强管理,协会要加强协调,企业要加强联合、增加出口。
    郑方镳就认为,要解决草甘膦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的环保执法力度,切实令不规范的企业退出市场;二是国内企业加强协作,制止恶性竞争,逐步提高产品层次并延伸产业链,从向海外出口原药延伸至销售制剂,提高整体竞争力,争取市场话语权。
    但是,很多业内人士也都认为,在目前的背景下,对于草甘膦这么,个产业来说,这些措施实施起来都有难度。
    王信培说:“要改变目前草甘膦的过剩状况,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并且得到有效执行。我们多次向行业协会、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是效果甚微。要淘汰落后产能,年产量应控制在40万吨以内。这个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但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去做,否则过程会很长。”
    提高环保门槛,强化环保约束被不少专家认为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剂良方。因为草甘膦生产的投资、技术门槛都不高,但污染物治理的成本却很高。比如,新安股份数年前在草甘膦环保装置上的投资就高达5000万元左右,每年的运行费用也一直维持在2000万元。这一成本对于国内大量1000吨/年到5000吨/年产能的草甘膦小厂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而目前,我国百万吨的草甘膦产能中,有差不多一半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因此,国家一旦严厉执行相关的环保政策,这几年仓促上马、没有治污能力的众多企业就会死掉。即使不能去掉一半的产能,也能腾出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前述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专家对此表示怀疑。“在前两年经济发展那么好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对这类小企业的上马尚且放任不管,现在各地都要保增长,很难想象一些地方政府会利用严厉的环保手段来让这些企业死掉。”
    对于通过企业的整合来淘汰部分产能的说法,这位专家也认为有难度。“现在市场这么不好,那些有能力出手的企业自保都有难度,恐怕也不会愿意再接手其他企业的装置。”
    出口历来是中国草甘膦产能的重要支撑。其实,国内草甘膦的消费量不过区区.5万吨,因此,前两年那么多企业敢投资都是冲着国际市场去的。据统计,中国草甘膦80%的产品出口,主要出口市场是阿根廷、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国草甘膦产量的1/3;美国进口草甘膦的73.47%来自中国。因此,能在国际上多卖点也能缓解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
    “事实上,在困难的形势下,确实有不少有实力的企业都在跑国际市场。”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这位专家说,目前,江山化工、扬农化工、新安股份等大企业先后与先正达、汉姆公司、陶氏益农等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订单。中国中化集团公司麾下的中化股份今年9月28日宣布,已与澳大利亚新农有限公司签署收购框架协议,期待利用新农公司在国际上完备的草甘膦销售渠道帮助更多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努力不能说对化解国内草甘膦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作用。但是,由于产品登记问题,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草甘膦主要是原药,制剂很难打开国际市场。而原药的出口又只能依赖于国外大企业。所以,这样的努力能增加多少的出口量还很难说。”
    由此看来,解决草甘膦产能过剩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