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819|回复: 4
收起左侧

新能源规划草案:核电风电太阳能比重大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1-10 1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11-10 17:28:51 
    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曾表示,争取到2020年使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而在曝光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草案)》(下称“规划”)中就写到了15%这一目标数字。该规划称:“到2020年,新能源发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15%(含水电为35%。)”,还写明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2011年、2020年分别达2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核电产业2011年、2020年发展目标分别为 1200万千瓦、8600万千瓦,风电分别为3500万千瓦、1.5亿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核电、太阳能发电2020年装机目标比国家之前提出的规划目标分别提高1倍和9倍。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里对太阳能产业十年后的装机规模目标设定是180万千瓦,2000万千瓦若确定,等于比2年前的计划增加了9倍。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1-10 18: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补贴地方先破冰 国家细则迟迟未出
    2009-11-10 8:16:41 
    在新能源国家补贴政策一拖再拖时,日前,关于个人购买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在地方上首先破冰,先是重庆市宣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将获得财政补贴,继而上海也提出新能源汽车明年有望免费上牌。作为新能源汽车走向个人消费的标志性事件,这也被看作吹响了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地方政策全面开花的号角。
        重庆首开新能源
        个人补贴先河
        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科委日前联合下发了《重庆市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及流程(试行)》(简称《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宣布作为全国首批13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重庆市将在2011年底前推广示范115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缓解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的成本压力,重庆市将以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和个人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买新能源汽车车主将享受购车及路桥费补贴等政府扶持政策。
        《补贴实施办法》对四类补贴对象、补贴数量和补贴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除了规定新能源公务车、新能源出租车及新能源公交车可享受地方财政补贴外,还开创性的明确规定了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可享受的补贴金额:户口在重庆市的自然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无法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可享受购车补贴,即参照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对纳入重庆市示范运行范畴的ISG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给予每辆车3.6万元补贴和一次性路桥费补贴6900元,数量限定为100辆。
        这是国内首次对个人购买新能源车辆规定具体的补贴金额。按照规定,买车的前100名市民,可马上去申领4.29万元的补贴。
      上海新能源汽车
        明年有望免费上牌
        就在重庆的新能源政策出台不久,上海方面也传来消息,称有望于明年正式出台新能源汽车免收牌照费的政策,节油量在15%以上的各类新能源汽车都将是受益对象。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继国内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上海漕溪站通过验收后,上海还打算在部分居民小区停车库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在部分加油站建立电动车快速充电装置。其他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据了解,上海牌照拍卖费近几个月的平均价在二三万元。此外,为了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深圳也即将推出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并免收一定时期内的路桥费等措施。
        分析指出,与汽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一辆纯电动小轿车开价25万左右,而普通的汽油车不过5万元。因此,对新能源车进行政府补贴是国际上的通行办法。以目前重庆和上海的补贴幅度看,基本上接近其他国家的水平。
      新能源推广
        地方包围中央
        从2007年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出台,到今年2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宣布给予新能源汽车补贴,再到今年9月国家有关部委代表提出的“有关部门要坐在一起,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做一个讨论”,我国关于鼓励新能源车的大方向性文件确实出了不少,但是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补贴细则却一再难产。原计划6月出台的包含个人购车鼓励细则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也至今未见轮廓。而与此同时,国内各车企的新能源车型研发却已如火如荼,瓜熟蒂落并登上目录者不在少数。这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细则出现地方包围中央之势。
        同时,以地方联盟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联盟也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全国。今年3月,北京率先成立了首个新能源汽车联盟并开始建设产业化基地。6月初,长安汽车领衔全国30多家企业、科研院校及终端用户组建“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紧接着,7月中旬,湖北、广东、上海三省市相继在三天内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而安徽、深圳等地也都有可能以本地汽车企业为主体,建立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
        地方车企已然成为左右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主要力量。早在今年5月,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就与重庆市政府达成了初步协议,政府将向购买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的市民提供高达4.3万元的单车补贴;而上海的优惠补贴也取向明显的指向上汽自主品牌荣威的新能源车型;深圳的政策更是为了比亚迪早已登上新车目录但迟迟无法向个人发售的电动车型。
        不过,专家提醒,硬件上的充实也是决定新能源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从长期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差价、公务用车、道路优先通行、停车场优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扶持空间。
        今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即“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1-11 06: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在政策想象与现实博弈中生长能源发展规划、低碳经济、哥本哈根会议……这些不断刺激人想象力的符号,成为新能源产业上空的导航,让人们对产业未来产生峰值预期;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阴影、上网难题待解、技术受制于人等难题,却已经成为横亘在新能源企业面前的拦路虎……
      有关新能源部分产业链是否已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与业内企业产生了意见分歧,未来政策具体会如何“捧”、如何“压”,都将在博弈中产生。就在一些企业在为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担忧时,另一些企业不甘被动等待,着手调整战略,从技术或规模上寻求竞争优势。
      事实上,新能源作为朝阳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投资的确存在产能过剩,而高水平产能却供不应求。随着产能分化的加剧,预期各地方遍地开花的新能源基地及其带领下的大批新能源企业,也必将迎来一场弱肉强食的行业竞合。
      分歧——
      “过剩”观点遭遇企业异议
      国家发改委将风电设备、多晶硅产业连同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一起打入“产能过剩”之列。一时间,“集万千宠爱”的新能源产业前景笼罩了空前的阴影。
      今年9月份,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到:“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
      这项“限令”的下发,在一位风电设备商看来,可能会给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产业泼上一盆冷水。有专家表示,随着政府对新能源项目准入门槛的提高和项目审批权的控制,不少新能源企业遇到了融资难题,“见风使舵”的风投也对普通的新能源投资项目“敬而远之”。
      然而,不少新能源企业人士表示,尽管风电设备、多晶硅近年新上马的项目较多,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启动和“市场之手”的调整,我国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实际产能”并未出现所谓的“过剩”。
      风电设备龙头金风科技(30.29,0.90,3.06%)董事长武钢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的订单一直比较饱满,公司的扩产计划还将如期实行。同时,东方电气(49.33,1.38,2.88%)、华锐的经营状况也保持平稳,丝毫没有受到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可见,高水平风电设备的产能实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11月2日的中国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上表示,政府对风电设备、多晶硅产业作出产能过剩的判断,实际意在控制新能源产业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对高水平的产能依旧持支持态度,例如国家着手限制耗电较高的多晶硅项目,但对耗电量较低的多晶硅项目还是比较鼓励的。
      由此可见,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把脉”的结论是:一哄而上、低水平的产能过剩亟待破除,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产能未来很可能继续得到支持,政府捧“高”压“低”的政策预期也将带来行业的大洗牌。
      矛盾——
      项目“热情不减”与风投“谨小慎微”
      就在新能源产业专家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而担忧时,各地的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热情依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他前不久在宁夏参加了一个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仪式,而类似的光伏电站正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兴起。
      他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逐步降低,各个地方开发太阳能的热情逐步高涨,从地方政府到企业都在大力推动太阳能电站的建设,最近一年内已经签约的大项目有40多个,总量超过1200万千瓦。
      盾安环境11月4日决定投资188200.57万元建设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国电集团有关负责人在清洁能源论坛上表示,国电集团建设的5000吨多晶硅项目也将于明年投产。
      各地政府在此次投资热潮中也积极参与。从山东省东营市的新能源基地挂牌亮相,到陕西省提出“1元1度”太阳能扶持计划,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规划,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开展新能源建设的热情都很高。
      然而,政策走向的不确定已经让产业内市场最敏感的一批人开始谨小慎微。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到,此前对新能源项目趋之若鹜的各类风投、基金如今忽然“变脸”。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年底之前,针对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可能将发布。而此前的诸多投资机构很可能选择暂时观望。
      软银赛富合伙人金玉丹表示,目前看来,单晶硅、多晶硅项目不敢再投,风电设备中的整机制造业风险也比较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近70家,风电设备部件制造企业已经超过百家,仅叶片厂就有50家。
      德丰杰投资公司副总裁庄茜认为,即使要投资风电行业,也会进行仔细筛选,除非是拥有突破性技术的项目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已有不少新能源企业感受到了融资压力,不但风投资金大量减少,连银行信贷也因“产能过剩”的阴影对新能源企业有所警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些陆续投产的项目大多数在继续执行原有的计划,但在如今的行业背景下,项目“顶风而上”的压力不是没有,因此不少项目均扛起“技术研发”的大旗,试图借此在行业危机中实现突围。
      出路——
      压缩成本 争取并网
      落户东营新能源基地的山东大唐东营风电场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项目能否尽早实现盈利,主要看对风电场建设成本的控制。
      “目前风电每千瓦时的造价为11000元左右,预计未来还得有20%的压缩空间,才能够实现盈亏平衡。”他表示,未来将主要从风电场工程设计、风机购买方面着手“压缩”造价。
      同样在东营投资风电项目的华润集团有关人士表示,风电运营商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能否分出“先后”,主要看对风电项目的建设成本压缩力度如何。
      遭遇成本高的除了风电设备商外,光伏生产商更是因此头疼。专家预测,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才能与风电成本降到一个水平线上,而到2020年光伏发电才能与传统的火力发电进行竞争。
      压缩成本无疑成为新能源企业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必修课”。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研发导向也成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技术研发之外,新能源发展还受到外力制约——并网难。这一方面是因为电网建设水平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风电设备本身技术水平不够的问题,不能保证风力转化为平稳恒定的电流供给电网,电网企业与新能源企业之间的矛盾因此生根。
      现实中,由于各地的电网建设水平迥异,各地的新能源企业在与电网公司的博弈中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据了解,内蒙古、东北地区的风电企业由于远离负荷中心,发出的电往往不能被电网全额接收,到了冬季火电发电高峰期,不稳定的风电还经常被切出电网。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的部分风电场要幸运很多。例如,东营基本不存在风电并网难问题,因为风电场离当地的负荷中心非常近,由于政府支持,当地电网建设也特意照顾到基地内的风电项目。
      对此,新能源企业曾以国外的电网对新能源电量的接纳能力远高于国内为由,呼吁我国的电网也应该为新能源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国家电网有关人士表示,电网一直在提高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例如智能电网的建设,然而,新能源项目在开发建设时也应该树立能源公民意识,尽量实现电能质量的优质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秘书长孟宪淦表示,新能源并网的技术难度较大,有赖于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的共同发展,预计《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将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而新能源发展的根基——电价形成机制,则需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电力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协商制定。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1-11 06: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大发展尚需政策合力
    11月10日报道,新能源将是下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来说,发展新能源还关系到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和行业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从可再生能源法到“太阳能屋顶计划”再到全国多个试点城市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一个个举措凸显出政府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在多管齐下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之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快速成长势头。以风电为例,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0%以上。截至2008年,总装机容量1,217万千瓦。
        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也颇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已高达2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但是也有专家提醒,目前新能源从技术发展程度和市场开发力度来说还不能过早乐观。市场需求尚未充分启动,核心技术缺失以及个别行业和产业链中出现的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
        就在一个多月前,国务院转发了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与其他若干传统行业被列入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一些新能源行业出现的投资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现象值得警惕。但是新能源与传统行业不同,政府主要应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他同时强调:“目前的‘过剩’主要为结构性过剩,是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了问题,并不代表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存在过剩。因为就目前而言,市场开发仍非常有限,发展新能源还有很大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中,煤炭依然占据69%的比重,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额不足2%。
        李俊峰说:“新能源肩负新经济增长点的使命,也是未来的希望,但不是今天的支柱;要把新能源产业真正打造出来,整个社会任重而道远。”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1-11 06: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博世15亿人民币投向中国新能源 曙光来自中国?
    “曙光来自中国。”10月15日,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在北京出席有关博世在华百年的活动时表示,今年是博世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全球各事业部业绩都有较大下滑,尤其汽车业务下滑幅度最大,但中国区仍然保持持续增长。
      受经济衰退影响,今年博世全球销售额预计将同比下降15%至380亿欧元左右,其中汽车业务降幅更高达20%,但其在华销售额预期将同比增长15%,达到约26亿欧元(240亿元人民币)。
      这家德国公司100年前在亚洲的首个销售办事处设立于上海,如今博世在中国拥有2万多名员工,中国成为除德国之外拥有员工最多的国家市场,投资额也从2003年的5200万欧元大幅提高到2008年的约2.9亿欧元。
      菲润巴赫在发布会上赞扬了中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他坦承,博世方面完全没有想到,今年中国汽车市场仍然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强劲增长。“与之相比,印度也实现了正增长,但是是一位数的,美国的复苏像流星闪过。”他预计,欧洲市场明年仍然非常艰难。
      菲润巴赫在华期间访问了多个客户,结果让他非常振奋:“他们都很有信心,我们认为明年中国业务仍会有10%—20%的增长,我希望中国区能够带动全球业务的增长。”
      博世目前正在压缩开支,并已经在全球裁员上万人。但菲润巴赫宣布,博世今年在华新增投资约1.6亿欧元(15亿元人民币),并特别针对那些面向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和动力总成电气化技术。
      菲润巴赫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预测并未改变。他对《商务周刊》表示,未来20年,传统的燃油汽车仍然是汽车市场的主要产品,目前电池的成本仍然很高,对于中级车用户来说难以负担。他说:“我们正致力于将电动车的电池成本降低1/3。”
      因此,在整个行业向电动车发展的过渡阶段,博世还将不遗余力进一步提高传统型传动技术。“通过进一步优化内燃机技术,其燃油消耗可以再降低30%。博世的先进技术包括汽油直喷技术、启动/停止系统和高效发电机,可以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他说。
      很显然,博世也对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眼下中国地方政府和汽车产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热情高涨。根据今年3月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到201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要达到50万辆。但是目前各个企业规划中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菲润巴赫表示,博世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研发,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2011年50万辆”的目标。博世准备加强其与上汽的合资企业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电力驱动和混合动力业务部门的研发力量,“很快工程师的数量将从目前的30多人增至100名左右”。
      在菲润巴赫看来,在中国做生意的方式和欧洲不同,“在欧洲我们可以独立开发,但在中国就一定要有个合作伙伴才能成功。”
      一开始博世总部也有人不接受这种观点。“事实证明中国区的开发一定要本地化。”这位主席说,“中国这个市场要求更高的速度。以刹车系统为例,在欧洲我们可能至少有三四年的研发时间,但是中国的情况是去年开始研发,今年就要推向市场。”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