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678|回复: 0
收起左侧

太阳能产业:警钟为谁而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10-7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布时间: 2009-10-7 9:28:53    浏览次数: 351   
    中国新能源网报道:“太阳能产业才刚刚起步,盲目对行业发展不利。”上海太阳能协会理事长崔永强对记者的一番话,当真是话中有话。
      盲目的前期,是盲目扩建及上马项目,盲目地发烧;盲目的后期,是盲目地砍项目,盲目的降温。
      这不仅是崔永强的感受。很多企业说上马多晶硅3000吨的项目、6000吨的项目,说了多少年,都没有一吨产出。而在规划中记载的产量“预期”已经堆积出一个天文数字,形成虚造产能。
      不单是投资者感到燥热,旁观者也开始紧张。
      “有的地方政府在看到媒体报道光伏业产能过剩的时候,马上让地方银行开始控制太阳能产业投资的信贷,并没有进行过详细调查。”崔永强无奈地说。
      可是,上周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宣布将在内蒙古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全球最大的硅料设备生产商极特太阳能(GTSolarInternational,Inc)在上海低调地举行了亚洲工厂的开工仪式,该公司超过五成的销售额来自中国。这两起投资举动,均发生在中国对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拉响警钟之际。
      警钟为谁而鸣?
      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产量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无碳经济的号召下,全国先后有17个省号称要“打造新能源基地”,加上各地政策的鼓励,新能源市场曾一度处于疯狂状态。
      但是规划过剩不等同于产能过剩。
      如果说多晶硅实际产业有泡沫,那么“产能过剩”的说法本身也有泡沫。按我国公开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达到200G瓦,相当于每年需要消耗多晶硅20万吨。但是依据现有产能的扩张,到2020年未必有这个量。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9月4日的说法,2008年我国的硅材料消耗量是30000吨,但是生产量只有5000吨,以最乐观的估计,今年产量最多能达到15000吨。
      但是为何会出现预期过热带来的市场恐慌?因为,在多晶硅建设上,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未考虑实际产能和实际产量的匹配,也未考虑实际技术与市场供需的匹配。
      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现在国内大部分多晶硅成本偏高,甚至比国外的要高一倍。警钟正为它们而鸣,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占领到技术高端,好在有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已经开始接近国际水平。
      9月8日,江西赛维LDK万吨级高纯硅项目在江西新余建成投产,年底全部建成后将达到15000吨生产能力。有价值的是,这条生产线的硅料生产成本接近30美元/公斤。硅料的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25美元-30美元/公斤,已经接近极特太阳能这类领先企业的水平。
      令人尴尬的是,光伏业在有过热倾向的初期,若不善加控制,可能与之前在“市场机制”下发展的彩电业、水泥业一样,经历一哄而上到尸横遍野的重复建设阶段。技术进步恐怕将是摆脱被洗牌命运的最重要的途径。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