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分析白炭黑产业
我所在的吉必盛公司是专业生产气相法白炭黑的企业,多晶硅和有机硅生产的副产物可以作为我们的生产原料。近年来许多地方为解决四氯化硅治理问题,纷纷规划上马气相法白炭黑,规划产能惊人。以我在气相法白炭黑工业十余年所掌握的情况看,这条路线并不是一条最好的选择。
第一,市场容量没有那么大。
气相法白炭黑有将近2/3用于硅橡胶领域,其余用于涂料、聚酯、油墨、胶粘剂领域,2008年我国气相法白炭黑消费量约2.3万吨,人均消费量约为18g。美国、西欧和日本市场目前都已经饱和,同期的消费量分别约为4.7万吨、5.7万吨、1.9万吨,人均分别为157g、129g和146g。考虑到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和世界整体的资源承载能力,我国即便发展了,也不可能达到这些西方国家目前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只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线。假定2030年我们人均收入能和这些发达国家相当,而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勉强提高到这些国家人均水平的40%,则可大致算出我们国家人均气相法白炭黑的消费上限应在60g左右,假定2030年我们国家的人口达到15亿,则可大致估算出我国的气相法白炭黑消费量会在20年后达到9万吨的阶段性极限值。
而我国已经投产的气相法白炭黑装置有2.5万吨左右,在2011年之前,几家传统企业已规划、建设中产能还有2万多吨,各地多晶硅企业为了消化四氯化硅自建或合作建设的小型装置估计已有10余套,这部分产能约有5000吨,全国各地几十处“多晶硅园区”规划的气相法白炭黑产能总产能更多,即便保守估计,2011年我国的气相法白炭黑总产能也会达到6万吨,相当于2008年全国消费量的3倍,相当于20年后全国极限年消费量的2/3,这么多的产能如何消化?何况美国、日本、欧洲还有闲置的大约4万吨生产能力,市场需求上来后,这些闲置的能力随时都可能开工生产。
此外,有机硅产业近年大发展后,大量副产物也要通过制备气相法白炭黑解决。如果未来气相法白炭黑的原料各有50%来自多晶硅和有机硅行业,则理论上可以被国内气相法白炭黑消化的副产四氯化硅最多不会超过10万吨。
利用副产四氯化硅生产气相法白炭黑、正硅酸乙酯等产品的思路是好的,但必须考虑这些产品的市场容量以及未来赢利能力的问题。长远看,气相白炭黑市场容量有限,价格还有可能大幅下降,今后再靠气相法白炭黑降低多晶硅生产的综合成本已不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