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773|回复: 3
收起左侧

“低碳经济”加速多晶硅产业升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8-18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负责人解振华领导起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原则通过,会议特别指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与8月10日《投资者报》关于"国家发改委有意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说法基本相符。--编者注)。此前,他则频频出现在各大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里,调研中国光伏企业实际生存状况。    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光伏企业担当重任。在7月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解振华就透露,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非常成功"。成功之处在于,美国方面有意愿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中国"部分支持"。而美国作为拥有多晶硅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如果能与中国就核心技术方面有所合作,那么可以根本改变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短板。与此同时,一度垄断技术的Wacker、Hemlock、Tokuyama、REC等国际七大制造商,也正在改变策略,与国内公司的投资方频频接触。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在高利润诱惑下上马的非闭环多晶硅的生产线,开始在去年下半年以来行业萎缩的基础上加速被淘汰。而更多的闭环生产线能否顺利"接棒",则是中国光伏产业完成自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8-18 09: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暴利恶果

    天威保变(600550.SH)参股25.99%的天威英利是解振华较早调研的一家企业。

    该企业内部人士对《投资者报》表示,天威英利大股东旗下,正在建设的硅材料项目--六九硅业,采用了目前国内唯一的新硅烷工艺,直接利用硅石(二氧化硅)为原料制备多晶硅,采用闭环式生产工艺,在批量生产后,每公斤多晶料的成本实现30美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其他企业。

    "我在参加发改委的会议的时候,也谈到发展多晶硅项目的问题,现在鼓励发展能用闭环生产的项目。"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能用闭环生产技术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国内生产多晶硅的企业还是以俄罗斯的多晶硅提纯技术结合引进欧美的设备为主。

    据记者了解,这些技术目前与美、日、德三国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彻底解决高能耗和环保问题。再加上美、日、德等企业此前有意封锁核心技术,让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更趋恶劣。

    作为中国国内生产三氯氢硅最大的企业之一,三孚硅业的二期项目并没有如期实现投产。这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显露出"急功近利"后行业发展的困境。

    2009年6月初的一个傍晚,正是一般工厂下班的时间,《投资者报》发现,三孚硅业的厂门口,没有涌现工人的下班潮,这与几天前在天威英利所见的情况截然不同。

    而分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多晶硅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们,同样很悲观。尽管不时传来的国家一再地加大新能源投入等宏观层面的好消息,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他们内心的担忧。

    此前,在每公斤高达500美元的"天价"的吸引下,国内很多地方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上了很多非闭环的多晶硅料生产线。

    这些非闭环生产线,催生了像唐山三孚硅业这样以生产多晶硅原料三氯氢硅为主的企业,这类企业在2007年、2008年曾经经营的很好,但到了200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这是严重依靠下游生产企业的行业,而国内多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因为多晶硅价格迅速下跌,或歇业或减产,致使多晶硅最主要的原料--三氯氢硅的产量过剩,价格也迅速跌破了生产商的心理线。"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发展的行业,但怎么度过眼前的危机,才是我最关心的。"四川的一家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坦言。

    据悉,国内一些公司目前多晶硅每公斤的生产成本还在100美元左右,而国际七大制造商已经实现了25-28美元/公斤,仅从价格方面来说,已无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滞缓。在历经近一年多晶硅价格暴跌后,由之前400余家光伏企业,现在还在经营的企业,只剩下了不足50家,行业"洗牌"特征明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8-18 09: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利模式":闭环、低成本

    三孚硅业内部人士表示,"国内多晶硅项目现在大多数亏钱,很多工厂已经因此停工了;而亏钱的原因是工艺不完善,很多企业现在的工艺无法回收利用四氯化硅,不得不把生产多晶硅的辅料四氯化硅就地或运到别处处理掉"。四氯化硅成了企业"吃钱"的东西,而且还有低质量和污染等"副产品"。但是,四氯化硅本质上是可以为企业贡献利润的。

    先进闭环生产工艺,是把四氯化硅转回反应炉,继续生成三氯氢硅,进一步提纯成多晶硅。而之前国内一些企业无法实现闭环生产,处理副产品四氯化硅的方法如果不得当,就会污染环境。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孚硅业人士反复强调,这样简单地处理掉四氯化硅很可惜,无形当中损失了很多的效益。还有一个现实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里,四氯化硅是不允许被灌装运往别处,逼着相关多晶硅生产企业,不得不实现闭环生产。

    三孚硅业公司销售部人士透露,前两年,他们盈利丰厚,尽管处理四氯化硅比较麻烦,"这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国内缺少项目承接,只能当作废料或廉价化学原料处理掉",在唐山南堡开发区里,废水是不被允许处理的,只能每吨倒贴1000元卖给国内相关化学厂或每吨20-30元出口日韩。

    这正是新能源原料生产企业无法回避的"尴尬":一方面生产可以减少污染的新能源的原料;另一方面,却要承担因为生产导致的污染。如果拥有了闭环生产的技术,这一切将都获得解决,同时也解决了中国国内多晶硅企业一直无法降下的生产成本。

    而从公开的消息来看,只有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英利控股)旗下的六九硅业、洛阳中硅二期项目、江苏中能等少数企业宣称,各自解决了生产环节高能耗和污染的问题。

    作为低碳经济中重要的一项,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光伏发电产业也一直未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

    多晶硅低价生产技术与批量生产能力仍是光伏产业的重头,因此,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的核心处理技术,仍是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重头戏"。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包括天威保变、川投能源等众多上市公司大力投建的多晶硅项目,也将因为成本太高,而失去竞争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8-18 09: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昱辉阳光将投资26亿元人民币在四川打造年产3000吨的原生多晶硅基地,追加8亿元人民币新增嘉善工厂120兆瓦多晶硅生产能力,投资1.4亿元人民币在江苏收购年组装能力240兆瓦太阳能硅片的工厂。昱辉阳光首席执行官李仙寿说,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太阳能,你把它看穿了,就是一个成本问题。”李仙寿说,硅占到太阳能电池成本的60%至70%,没有自己的多晶硅厂支持的话,就无法控制成本。正是着眼于提高未来长期竞争力,打破被上游控制住的成本,该公司去年8月在四川眉山注册成立了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投入26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3000吨级的多晶硅工厂,拉开了进军上游的序幕。7月13日,四川瑞能顺利点火投产,多晶硅成本从现在的370美元人民币/吨降到设计目标的30美元人民币/吨,仅为目前成本的8.1%,增强了昱辉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5月,昱辉阳光出资1.4亿元人民币收购江苏无锡佳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到今年底将形成240兆瓦太阳能硅片的组装能力,实现了太阳能上下游产业的垂直整合,有效地提升了昱辉阳光的市场竞争力。而今年在嘉善追加的8亿元人民币投资,则使企业总产能达到了1045兆瓦。据了解,该公司目前生产能力占全球太阳能硅片市场的12%,以惊人的速度一跃跻身于全球硅片生产商前三名行列。

    给产业注入科技含量,这是昱辉阳光快速奔跑的支撑点。从刚成立时年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人民币,到去年已经突破50亿元人民币,昱辉阳光4年时间里业绩增长了100倍。李仙寿说:“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让我们获得了快速奔跑的动力,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硅片生产商。”据不完全统计,昱辉阳光研发经费每年递增200%以上,至今累计已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投入研发的经费将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

    今年,昱辉阳光投产的新一代硅片,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了50%,使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发电成为现实。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新材料硅片产品,改变原来在硅片中掺硼的工艺,而是掺杂了元素镓,使硅片的光电转换率由原先的16.5%提高到17.8%,同时将硅片的衰减率控制在0.1%。这款新产品的市场售价比普通硅片高出20%,却依然供不应求,并成为昱辉阳光的主打产品。

    李仙寿指出,目前中国太阳能市场刚刚启动,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太阳能会越来越被市场接受,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正进入快速启动期。据介绍,今年1至7月,昱辉阳光实现产值近15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其战略计划则是,3年后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利润80亿元人民币。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