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945|回复: 1
收起左侧

有机硅两大忧患待解 单体即将过剩、下游开发不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6-23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产业重心转向中国
  国外有机硅单体生产主要集中于北美、西欧和日本。近年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我国有机硅市场发展迅猛,外资和国内许多企业都在中国投建了有机硅单体装置,世界有机硅生产重心正在向我国转移。预计2010年,世界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将达到384万t/a,折合聚硅氧烷192万t/a。
  2005年世界有机硅单体的消费量为185.4万t,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这三个地区,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渐趋饱和,需求增长放慢,而亚洲(除日本外)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市场的需求却增长迅速。据Freedonia集团咨询公司预测,2006~2010年美国有机硅单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4.7%,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有机硅市场不断扩大,预计2006~2010年世界有机硅单体的需求量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273万t。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多余产量,将向亚洲(除日本外)、俄罗斯等地出口。
外资、民企纷纷抢滩 单体投资过热
  我国有机硅工业自2000年起进入高速发展期,2000~2006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的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由4.6万t、14.1万t 增长至22.5万t、50.1万t,年均消费增长率为23.5%,同期自给率由32.6%提高到44.9%,我国已成为全球有机硅产、需发展最快的国家。
  道康宁一直是我国单体进口最大的供应商。2006年,因我国对进口有机硅单体实行了反倾销制裁,有大量的有机硅单体以其他商品名低价进入我国,再加上废胶裂解生产的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2006年我国实际单体消费量约为55万t。
  我国政府对国外有机硅公司进行反倾销制裁后,国外巨头对华策略已由单纯竞争转变为竞争、合作并存。这些公司争相来华投资,以求避开反倾销制裁,原有合资项目进程加快,新的合资项目也不断涌现:道康宁与瓦克公司合资的张家港项目已经于2006年9月启动,预计2009年全部达产,新安化工与迈图合资的10万t/a单体项目计划2008年投产。此外,蓝星并购罗地亚有关资产后,原计划中的20万t/a合资单体项目将继续实施,以进一步壮大有机硅生产规模,完善产业布局。此外,民营企业也已成为我国有机硅行业扩张的主要推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扩建17套单体生产装置,其中外企占2套,中外合资2套,国企1套,民企12套,见表4。如这些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我国单体产能将达到183.7万t/a(折聚硅氧烷91.9万t/a),远高于国内消费量,届时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逆转,竞争将走向白热化和国际化。
新增产能技术风险大
    有机硅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存在于单体生产阶段。目前全球能够实现有机硅单体规模化稳定生产的企业仅有6~8家,其中包括我国的新安化工和星新材料。因技术壁垒很高,单体新装置试车不成功的案例很多,这也是多家有机硅企业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国内目前运行正常的新安化工和星新材料有机硅装置是经历20年经验积累才走向成熟的,其中星新材料的有机硅装置经过了29次开车才获得成功,而新安化工有机硅装置也是几经改造。由于外商成熟技术均处于严格保密中,除外资、合资的项目外,我国新增的装置技术来源主要是俄罗斯和中昊晨光院,但技术并未完全成熟。外资项目、新安化工和星新材料项目扩产后稳产问题不大,而其他装置则有很大技术风险。江苏梅兰装置采用俄罗斯技术建设,2005年投产至今产品质量和各项消耗仍达不到预期;而今年5月21日,浙江合盛装置试生产过程中水裂解装置发生泄漏,致使有机硅环体着火爆炸,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为激流涌动的有机硅投资潮敲响了警钟。
下游产品开发成为最大软肋
  下游产品是有机硅产业链直接产生市场价值的部分,国内在这一领域一直发展较慢。但通过坚持不断的研发,目前已形成可观的下游产品加工能力。
  随着国内自主建设的大规模单体装置的建成投产,我国有机硅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目前已转变为有机硅下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不足。以单位质量硅氧烷能够实现的产值计算,以星新为代表的国内大型有机硅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达到3~4倍。而外资有机硅公司目前均已进入我国,加之单体及常规下游产品的逐渐过剩,“十一五”期间,我国有机硅工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而高附加值的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国外公司在下游产品市场正在形成新的经营模式,即通过了解下游客户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借助自身强大的研发力量寻找到有机硅解决方案,从而推出专门针对客户具体问题的高价值的产品体系,对传统的、附加值正在迅速下降的大宗下游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入正在有意识的削减;而国内企业因研发实力不足,目前在下游市场开发方面,短期内仍难以达到外企的高度。
发展建议  (1)单体生产技术仍待改进 (2)加大下游市场开发力度(3)加强联合、重组 反倾销措施
    从国外有机硅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是主要特征,国外有机硅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几家跨国公司手中。而我国有机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合作意识,有些企业的进入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有的则根本不具备进入的条件,格局四分五裂,明显不利于打造整体竞争力。张家港项目全部投产后,这些企业处境将更加艰难,因此国内企业必须及早考虑加强联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之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peaker 发表于 2009-6-27 13: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硅胶这口饭越来越难吃了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