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677|回复: 1
收起左侧

美国输了,巴西人将统治石油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6-10 09: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奥巴马总统领导的美国人正在能源领域自废武功的时候,巴西人在左派领袖卢拉的带领下,积极准备着做一个超级能源大国。  能源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商品,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权力。然而,奥巴马和他政府班子的诸多要员在能源问题上的态度,着实叫人难以琢磨。奥巴马们的用意可能是希望大家从思想上反对化石燃料,支持环保主义者的理想,但是要知道在21世纪,传统能源丰富与否是区分富国和穷国的重要标志。卢拉很清楚这一点,普京和查韦斯也懂,可奥巴马不懂。
  当下,美国政府迷恋于发展不现实的、牵强附会的替代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更为荒谬的是,他们正在为了“拯救地球”同可怕的气候变化进行斗争。
  这一切似乎都与巴西无关。过去十年,巴西成功发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近海油田和气田(美国的公司甚至还不被允许在自己国家的许多沿海地区进行勘探)。另外,巴西有一个经营十分优秀的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这家上市公司价值连城,被巴西人视为国宝,它的以深水钻井作业为代表的技术可以跟太空时代的科技相媲美。与此相反,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康菲这些石油巨头无异于魔鬼的化身。
  巴西,这个有着1.8亿人口的国家,将会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让自己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变身超级大国。2008年,巴西实现了石油自给。现在,它又雄心勃勃地计划做一个石油出口国。政府的姿态很明显。5月中旬,卢拉总统率领近200人的经贸团访问了北京,临走时和中国签下了1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大单。这仅仅是个开始。
  讽刺的是,美国政治家虽然都表示有兴趣向巴西学习,但理由无一正确。几年前,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巴西一样”,但他欣赏的是巴西人能够把乙醇生产用于汽车混合燃料。另外,即便在生物燃料方面,巴西人利用得好的是甘蔗,也不是他所说的玉米。巴西在相关问题上也强调:他们计划投入到石油和天然气的钱,比生物燃料预算的30倍还要多。
  过去十年,巴西在其近海的坎普斯盆地(巴西目前82%油气是这里供应的)、圣埃斯皮里图盆地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由于巨大的技术进步,又在桑托斯盆地的盐下地层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回顾石油行业过去三十年的历史,除了哈萨克斯坦卡沙干油田,再没有哪个油田比巴西的图皮(Tupi)油田规模更大。图皮油田大概被发现于水下2200米深处。单说三十几年的越来越深的海上钻井技术,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目前,巴西的深海石油开采占到世界的22%,未来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一家拥有的浮式离岸深水作业系统,相当于壳牌公司、挪威海得鲁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等三个石油巨头同类设备的总和。
  在前不久访问中国的时候,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总裁塞尔吉奥·加布雷利透露了一条最重要的信息:该公司的石油日产量,将从目前的276万桶增加到2013年的366万桶,然后到2020年的时候翻一番不止,预计达到570万桶。这将使得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变成全球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比埃克森美孚还要大三分之一。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成功了。与此同时,本有着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在竞争中胜出的美国石油工业被推到了为意识形态所驱动的空前的“剖腹自杀”中,国家经济权力遭废止,这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事。在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世界里,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是完全没有市场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6-10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应该持什么样的能源政策?

4月10日,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讲解热门话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2001年的每桶30美元涨到2004年的45美元,再到2007年70美元,到2008年已涨至134美元。2008年,有13个成员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从石油上赚到的收入超过了1万亿美元。不过,今年4月,油价又回落到每桶大约50美元。
  油价大起大落是否是因为投机商在作怪?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投机不是造成石油价格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长期来看,世界人口在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逐渐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随之提高,石油价格逐渐上升是正常的。在这个长期趋势之中,短期的价格浮动在所难免,即使没有那些投机商,石油价格也会像玉米价格一样摇摆不定。
  石油价格难以预料,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寻吗?在短期内,石油价格变化的幅度很大,这是因为人们对石油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供给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即使对当下供给没有什么影响,也会影响对供给的预期,使石油价格大起大落。OPEC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供给来影响价格,还可以利用举足轻重的话语权来影响价格。只要其中某一个国家领导人说一两句他们今后的打算,就会影响市场。
  石油与玉米的不同之处在于石油可以储藏,而玉米如果不被消费就会被浪费。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大量石油的人,你是应该现在开采石油,随即卖出,还是现在不开采,储存起来,等以后价格更高的时候再卖呢?
  哥伦比亚大学的已故统计学大师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1895-1973)是第一个理解这方面关系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发现其实很简单。如果储藏成本和其他成本忽略不计,如果预计今后某一时期的价格,例如五年以后的价格,高于现在的价格乘以[1+r(一年利率)]的5次方,那么他就应该储蓄石油,等以后价格高了再卖。相反,如果今后预期的价格低于这个乘积,那么他就应该现在开采出来,现在就卖。
  这说明石油市场受未来预期的影响很大(very forward looking)。从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由于人们预计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对能源的需求是个无底洞,石油价格增长了1倍以上,石油需求随即减少,沙特阿拉伯和其他石油输出国随即减少供给,寻求新的供需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供求关系没有改变,市场消息或谣言也会籍由影响市场预期而影响油价。
  在实际生活中,石油输出国的情况相差甚远,他们的思路更不能一概而论。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和伊朗都是生产石油的主要国家,他们每天的石油产量分别是1100万桶、1000万桶、800万桶和400万桶。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政府经常急等钱用,不能通过减小产能来刺激石油价格,而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非常富有,他们可以通过减小产量来提高价格。但是现在全球经济衰退,石油需求减少,价格锐减,海湾国家也不能把产量减少的太多,所以油价今后的走势究竟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美国可能源独立吗?
  石油价格在50美元时,美国一年花在石油的钱大约是GDP的2.5%。当石油在140美元时,美国一年花在石油的钱大约是GDP的7.5%。美国消费石油的一半来源于进口。2007年美国进口石油331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47%的贸易赤字(7080亿美元)。所以美国进口和贸易赤字的数额受石油价格影响很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就主张能源独立,因为美国不希望看到从自己不喜欢的国家进口石油,自己的钱通过那些国有石油公司被用于支持自己不喜欢的政府。30多年过去了,能源独立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遥远的理想而不是现实。
  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的能源政策应该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考虑,这样才能更加行之有效:世界范围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大气变暖,这些都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包括增加能源供给,减少能源需求等各方面政策。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资源、能源需求各不相同,协调国家间的政策需要把这些不同先天条件考虑进去。例如,美国是一个生活在车轮子上的国家,大约三分之二的石油用于汽油、运输和运输相关的行业。只有三分之一的石油是用于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非运输方面。而其他国家的石油主要是用于供暖和发电。
  所以因地制宜的政策应该是:美国着重于减少汽油的使用和需求,而其他国家应该尽量促使从石油到水力,核能等清洁能源的转化。美国有各种鼓励开采石油的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中有折旧率计算的优惠,这样的政策也应该被其他国家呼应。美国的确有未被开采的区域,例如加州的海湾和联邦政府在阿拉斯加州拥有的土地,但是这些地方是否可以被开采不是执政的政府能决定的,更大的权力在国会。各方面利益的代言人是在国会展开博弈的。以前小布什总统主张开采这些地区,但不能在国会获得通过,所以无济于事。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供给都来源于国有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和英国石油(BP)是特例。这些国有石油公司只有增大投入才能起到增加供给、抑制价格的作用。显而易见,费尔德斯坦的政策立场是从石油进口国的角度出发的,始终围绕着提高供给和抑制价格的中心思想。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求因素
  费尔德斯坦说,石油价格受未来预期影响很大,这也可以看作是好事情,因为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石油现在的价格。虽然改变行为方式,节省能源,开采新油田,研发推广新能源都需要很多年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但是提倡并鼓励这些变化可以立即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使石油价格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变化。
  例如,在奥巴马政府议事日程之中的碳排放许可和碳交易系统会间接提高人们使用能源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需求。在1973-1974年阿拉伯国家禁运石油后(Arab oil embargo),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节约能源法》(Energy Policy Conservation Act)。其中第五条对汽车用油效率提出明确的要求,即CAFE标准(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虽然CAFE标准只包括重量在8500磅以下的车辆,不包括重型卡车和运动型跑车(SUV),降低能源需求的效果有限,这些政策的方向在费尔德斯坦看来都是正确的。
  美国从1975年建立的石油战略储备(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PR)大约是7亿多桶,如果美国每天消耗石油2100万桶,大约可以坚持30多天。虽然SPR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于紧急情况的石油储备,费尔德斯坦说这并不是“价格稳定器”(price stablizer),只能在类似于台风袭击盛产石油陆面等一次性、临时性的打击时有疏解供给紧张的作用。石油是一个全球资源(global commodity),有全球市场,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微乎其微。虽然美国是一个主要耗油国家,但在石油市场上没有决定性作用。
  费尔德斯坦提倡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国际合作。这样,当世界上石油供给因为恐怖主义,或自然灾害,或某个国家的挑衅,而临时中断或巨减时,石油进口国应该联合起来,分享各自的石油储备,共渡难关。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际能源组织(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就是要为成员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能源援助和资金支持。IEA为缓解国际能源危机有重要贡献。费尔德斯坦认为类似能源方面的国际合作应该在更广义的层面展开。
  美国联邦政府目前征收每加仑18美分的汽油税,欧洲的汽油税远远高于美国,那里的汽油价格几乎是美国的2倍。美国选民普遍反对增加汽油税,但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增加汽油税有很多好处,包括鼓励人们使用公交车,减少交通堵塞,减少大气污染等等。
  费尔德斯坦对增加税收一贯敏感和小心。他认为,美国应该在增加汽油税的同时,减少个人所得税(income tax),使联邦政府总税收不变(revenue neutral)。这样美国人在享有汽油税所有的好处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个人所得税造成的福利损失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