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帖子
查看: 1105|回复: 5
收起左侧

朝鲜再一次核爆,中国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5-27 14: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朝鲜第二次进行核爆,据说这次是成功了。而核爆的地点距离中国的边境只有137公里,距离俄国的边境185公里,距离韩国的边境倒是有262公里之遥。上次核爆成功与否不说,但也是在距离中国边境很近的地方进行的实验,加之前段时间的“卫星”事件,朝鲜半岛的局势更行紧张。
  从朝鲜选择的试爆地点看,其中政治性因素与表达是很强烈的。无论如何,中国在地缘政治上与朝鲜的关系比较接近,试爆地靠近中国不会产生过度的敏感是肯定的。但这也同样说明,对于中国来说,身边有这样一个邻居,未必是一件幸运的事。
  更何况中国在六方会谈的基本条件是“朝鲜半岛无核化”,而朝鲜对于中国的说法置若罔闻,一味为了国内政局的稳定与外交筹码的分量而大打核武牌,使得中国对于六方会谈的努力大部分付之东流,这是很难令人接受的结果。
  从实际战略威胁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这次朝鲜进行核爆实验等于是在挑战全球的共识:尽量控制核武的扩散与使用。即使朝鲜退出了《不扩散条约》,在国际法上并不受到约束,但实际的国际政治中,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中方已经在朝鲜第一次核试验时发布了措辞严厉的声明,声明谴责此行为,并且使用了很罕见的“悍然”的表述,这证明中国对于朝鲜不顾国际舆论以及现实国际环境而进行核试验的激烈的反对态度。
  而朝方这次的核爆实验表明,他们并未把中方的这种态度当做一回事,而是继续按照核爆——讹诈——再次核爆的路子在走,以为因此而产生了更大的谈判价值。
  中方应该借此机会再次表明态度,以更加坚决的姿态与朝方“脱钩”。更应该正确认识到朝方在实验地点与实验时机方面的选择,是如何把中方也当做了自己筹码的一部分。并且借此机会更加融入国际主流社会,远离原有的意识形态困扰,使得自己成为国际社会中更重要的一股维持和平的力量与有影响的地区大国。
  (中国日报网评论员:五岳散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5-27 13: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核爆,考验中国危机应变能力

  图表:朝鲜核试验引起六方会谈五国及安理会强烈反应。
  中评社香港5月27日电/美国《侨报》5月26日载文《朝鲜试核,考验中国危机应变能力》,摘要如下:
  当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国家的目光正专注于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身亡这一突发事件上时。朝鲜25日骗过美韩日等国情报机构的视线,于当天“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
  这是继2006年10月9日进行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后,朝鲜第二次公开借核问题与国际社会叫板,也是自2003年开启的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由朝、美、韩、中、俄、日六国组成)在今年4月第二次遭遇朝鲜退出后,进入又一个低谷期。
  朝鲜幷未停下脚步的核试验当然是各方所不愿看到的,因而,自然引起了从联合国安理会到欧盟等国际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和反对。不用说美韩日,甚至在传统上与朝鲜关系一向不薄的中国与俄罗斯亦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亮出态度。
  中国外交部在当天傍晚的声明中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为此,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相关行动,重回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幷呼吁各方冷静妥善应对,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措辞之严厉,此前幷不多见。
  奥巴马总统更是在声明中谴责朝鲜再次进行的地下核试验是“不计后果地挑战国际社会”,幷称这种“挑衅行为只能使其更加陷于孤立”。
  环顾国际舆论,用“孤注一掷”、“冒天下之大不韪”等词来形容朝鲜的这一举动似乎幷不过分。不过细究朝鲜此举的用意,可有三重目的:
首先是向美国宣示,由美主导的西方世界不能漠视朝鲜的存在。朝鲜或许尚未摸清奥巴马政府目前对朝鲜的冷处理态度到底是因无暇顾及还是轻视,拟借试核赢得下先手棋的机会,幷以此换得未来与美对等谈判的筹码。
  其次是向李明博领导的韩国政府传递不满。李入主青瓦台后,韩国沿袭了10年的对朝“阳光政策”被换成“强硬路线”,南北关系骤然变冷,这迫使朝方采取“以硬对硬”策略应对李明博政府的转变。
  三是对凝聚朝鲜国内民心。受到去年国内旱灾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朝鲜国内的经济幷不景气,加之自金正日传出患病消息后,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大,于是核试验也便成了增强民众信心的一剂“强心针”。
  然而,事实上,这剂药不仅不能疗治朝鲜的国际、国内问题,相反,却有可能使之陷入与美韩日的完全对抗中。核试验将给朝鲜自身以及东北亚局势带来怎样的恶果,外界姑且难以准确判断,换言之,朝鲜拥核或许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具有战略威慑意义,幷无实用价值。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将使东北亚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朝鲜可以公开研核、试核、拥核,东亚经济强国的日本以及半岛的另一方韩国为什么不可以有?这是日韩求之不得口实,接下来,如果日韩争相研核,东北亚料将成为世界上“核密度”最大的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核仓库”。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一种梦魇。
  作为朝鲜传统的友好邻邦,中国和俄罗斯始终主张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中方为此也成为六方会谈的重要协调人,但朝鲜选择强硬路线,两度宣布退出六方会谈,秘密进行“核计划”,板子是打在美韩的屁股上,却痛在中俄的心上。这意味着中国多年来致力于六方会谈的心血遭到藐视,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多年建立起来的国际信誉有蒙尘之虞。
  对于中国来说,从西边的印度、巴基斯坦到北边的俄罗斯,再到东边的朝鲜,中国已处于一个“核”包围中,未来将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核心”时代,这恐怕是上至中南海下至普通百姓均必须面对的最不踏实的现实格局。未来中国的国家安全、民众的日常生活安全将会受到怎样的压力?朝鲜一旦出现动乱,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出现何种局面,谁也无法控制。中国民间存在的这种担忧幷非没有道理。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牌可打,朝鲜自身也存在着经济困难、政权转移、制度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中国还是对朝鲜有着历史上和现实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能力。在此危机之时,美国的选择范围有限,还是得倚重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如果运用得当,中国还是可能扭转局面,重新掌握朝核问题的主动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5-27 1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再核爆,我国8县市震感明显

在威胁重启核试验计划数周后,朝鲜25日宣布“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韩国称,朝鲜随后又发射了3枚地对空导弹。   朝鲜再度试核中国坚决反对
  中国外交部25日发表声明说,朝鲜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声明说,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鲜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相关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声明还表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对此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朝鲜自称为和平做贡献
  朝鲜媒体25日称,“作为加强朝鲜自卫性核威慑力措施的一环,朝鲜5月25日又一次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此次核试验的爆炸力和控制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试验宣告安全完成……试验结果圆满解决了可提高核武威力和不断发展核技术的科学技术问题。核试验将为朝鲜用先进的军事威力保卫民族的自主权和社会主义,以及保障朝鲜半岛和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韩国军方观测到,在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之后,朝鲜又从舞水端里火箭发射场试射了1枚地对空短程导弹,射程约为130公里。韩国军方人士称,当地时间下午5时左右,朝鲜再次追加发射了2枚地对空导弹。据分析,舞水端里与进行核试验的吉州相距不远,朝鲜有可能是为了警告和阻止美、日军方侦察机收集核试验信息而发射导弹。
  核试验威力远超第一次
  韩国总统府发言人25日说:“今天上午9时54分(北京时间8时54分),观测到咸镜北道吉州郡凤溪里发生4.5级左右的人工地震。综合各种情况,我们认为朝鲜可能进行了核试验。”韩美情报部门正在进行精密分析,“人工地震波”源自距朝鲜上次地下核试验地点大约10公里到15公里处。韩国媒体称,2006年10月朝鲜曾在在凤溪里一带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当时观测到的震级为3.5级,而此次为4.5级,可见爆炸力相当大。而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得的地震规模为4.7级,震中深度为地下10公里。此外,俄罗斯等国地质监测机构也观测到朝鲜境内发生了人工地震。俄方监测到的这次朝鲜地下核爆当量在1万吨~2万吨之间。
  朝鲜此前就警告要再发
  朝鲜4月5日曾宣布利用远程火箭发射通讯试验卫星,但美日等国怀疑其发射的是“大浦洞2”型远程弹道导弹。联合国安理会4月13日以全票通过主席声明,谴责朝鲜的发射行为违背了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朝鲜次日就宣布退出旨在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并从当天开始对从试验核反应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进行再处理。
  4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决定对朝鲜三家参与5日发射活动的公司进行制裁,冻结其全部资产。朝鲜4月29日发表声明,以强硬措辞要求安理会立即就之前对朝鲜的决议和制裁进行道歉,“否则朝鲜将采取更多自卫手段”,包括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以及试射洲际弹道导弹。
  5月21日,日本海上保安厅称收听到朝鲜方面发出航行警告,要求船只每天10时至18时不得进入以金策市为圆心、半径130公里的海域。航行警告说,以上禁航令实施至本月30日。金策市距离舞水端里卫星发射场大约45公里。日本和韩国官员当时说,禁航可能是举行包括试射导弹在内军事演习的前奏。
  ▲特别关注
  引发延边4.5级地震
  25日上午9时许,我国吉林省延边州8县市市民均感到了地震引起的震感,很多学校正在上课的师生也感觉到了震感,及时将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记者从延边州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地震是由朝鲜进行地下爆破引起的,震级为4.5级,震源距离延边仅180公里。
  一些市民反映,当时自家屋子都晃了,桌子包括课桌都晃了一下,大约持续了几秒钟,部分市民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的感觉。不过,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未对建筑物造成明显破坏。记者了解到,此次由朝鲜地下爆破引起的人工地震,使延边州的珲春、龙井、图们、和龙这四个与朝鲜接壤或相邻的边境县市震感尤为强烈,另外4个县市也有明显震感,但市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昨日,本集团CDTV-5主档新闻、电台交通广播《信息快车》栏目及电台网站cdbs.com.cn均在第一时间对此作了报道。
  ▲新闻背景
  二爆比头爆 威力已暴增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进行了首次核试验。美国随后证实,朝鲜在咸镜北道吉州郡凤溪里进行了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不足千吨TNT炸药的威力(而现在竟然已达上万吨)。随后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这份由美国提出的决议案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决议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天晴了 发表于 2009-5-27 13: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秘密核爆炸是如何被监测到的?


●借助地震监测技术,我们能够监测地球上任意位置发生的千吨级核爆炸。在许多地方,监测的灵敏度甚至更高。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可能会将曾经被否决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重新提交到参议院进行审议。
●一些反对者认为,部分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可能会秘密进行核爆炸试验,从而让遵守条约的国家承担风险。
●按照目前的技术手段,秘密进行核爆炸试验将不再是反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可信理由。
就在这篇文章付印之际,伊朗或许正加紧提取浓缩铀。2008年11月发生在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使人们又开始担忧印巴两国会用核武器相互攻击——这样一场“局部战争”,可能导致两国数千万无辜平民丧生,并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影响。2006年10月9日,朝鲜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裂变核武器爆炸试验,正式加入世界核俱乐部。最近又有消息说,朝鲜已经分离出大量武器级铀,足够制造至少6枚原子弹。目前全世界共有8个国家公开测试过核武器,以色列也可能拥有核武器。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安全机构来说,让恐怖分子得到这些核武器绝对是一场噩梦。
一些积极的信号也让人们看到缓解核紧张局势的希望。截至2008年底,共有180个国家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Ban Treaty,CTBT)。该条约于1996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通过,旨在全面禁止包括核武器试验在内的任何核爆炸。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很快在条约上签字。条约不仅限制有核国家进一步发展核武器,还阻止无核国家研发能够用于战场的核武器。
尽管《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目前尚未正式生效,但自联合国投票通过该条约以来,所有签署国家,包括美国与俄罗斯,都暂停了核武器测试(1996年后进行过核武器测试的3个国家——印度、朝鲜和巴基斯坦均未签署该条约。若要了解条约的历史和背景,请参阅第36页的材料)。尽管美国仍未重新开始核试验,但反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声音却不绝于耳。1999年,美国参议院否决了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提案;2000年,美国新当选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公开声明,该条约无益于美国的利益和国土安全。
部分美国参议员之所以反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担心目前的技术手段能否检测出秘密进行的核武器试验。他们争论说,如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是否暗中违约,美国又何必放弃核武器试验呢?美国停滞不前,而其他国家秘密进行核试验,最终就可能威胁到美国及同盟国的利益。
在我们看来,对监控手段的所有担心都毫无意义。早在多年前,科技界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技术,能够监测世界各地进行的任何有军事意义的核试验(不论是在地表还是地下),而且不会与矿井塌陷(mine collapse)、地震等其他无关核爆炸的自然现象混淆。2006年,朝鲜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尽管爆炸的TNT当量不足1,000吨(TNT当量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世界各地的监测站还是迅速捕捉并鉴别出这次试验的信号。既然科学界的监测手段如此有效,而且技术仍在不断改进,对秘密违规核试验的担忧就不能再当作反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理由。
寻找特定信号
核爆炸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次声波等可观测信号,相应监测技术都能够监测到这些信号。
核爆炸监测技术是与核爆炸试验一起发展的。美国发展监测技术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收集潜在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支持各种限制核武器的国际性条约。如果参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都相信,任何试图掩盖核试验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那么迫于国际制裁的压力,它们就可能彻底放弃核试验。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总共进行过2,000多次核试验,包括地面试验、空中试验以及地下试验。通过研究这些试验留下的数据,研究人员在捕获和理解核爆炸信号方面取得了大量经验。
核爆炸会同时产生许多潜在的可观测信号。空中核爆炸会产生强烈闪光,能够被卫星捕捉到;爆炸还能产生巨大的声音,人类听力范围内的声波(频率在20Hz~20,000Hz内)会随声音的传播迅速衰减,但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能够在大气中传播相当远的距离,装备着测微气压计(microbarometer)的次声波观测站能够监测大气压力的微小变化,进而找到次声波信号。
核爆炸会产生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在进行空中核爆炸试验时,它们会被气流吹到高空。当它们冷却时,一些元素(例如放射性氙)就会以气态存在于大气中,揭示曾经发生过一次空中核试验;另一些元素会同灰尘结合,形成放射性尘埃,随风在全球漂流。早在1948年,美国空军在太平洋监测本土空中核爆炸试验时就发现,这些放射性尘埃的颗粒较大,将空气抽吸通过磨咖啡用的普通滤纸就能够截留它们。
放射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很快就显示了自身的价值。1949年9月3日,一架WB-29轰炸机在堪察加半岛东部飞行时收集的数据证明,四天前苏联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进行核武器试验的国家。对放射性尘埃中同位素(大部分是钚和铀238)的比例所作的分析显示,苏联在核武器试验中引爆了一颗21,000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同4年前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几乎一模一样。
除了空中核试验,美国在早期核计划中还进行了水下核试验。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效率很高,特别是海水中由于温度及含盐量的细微差别而形成所谓的声学定位测距声道(sound fixing and ranging channel,SOFAR),并将声波能量束缚在其中时,传播效率就更高。在水下600米到1,200米之间的SOFAR声道附近放置水听器(hydrophone,即水下麦克风),当量仅为数千克的水下爆炸也会无所遁形。
地震波探测核爆炸
监测地震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爆炸产生的震波信号,因此被用于监测有军事意义的地下核爆炸。


在经历漫长的谈判与磋商之后,1963年美国、苏联和英国(最早掌握核弹技术的三个国家)联合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Limited Test Ban Treaty,LTBT),禁止在外太空、大气层中及水下进行核爆炸试验。然而,条约签署国仍然能够进行地下核试验。因此,通过寻找震波,即撞击、坍塌、滑坡、爆炸或其他力量触发的弹性波,来监测地下核爆炸的手段,迅速受到各界的关注。幸运的是,用于监测地震的传感器,用来监测爆炸也能够胜任。但如何区分地震波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花费了研究人员许多年的时间,时至今日,研究人员还在进一步细化这项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每天都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地震和化学物质爆炸等非核爆炸现象产生的地震波信号。任何合格的监测网络都不会放过这些信号,但这恰恰是产生大量无用数据的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天能够产生600次地震记录;工业化国家每年用于采矿的爆炸物数量可达数百万吨。总体上,平均每天会发生25次震级超过4级的地震;震级每下降一级,数量大约变为原来的10倍(也就是说,每天3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50次)。
在地球绝大多数地方,一次典型的核爆炸试验(当量略低于1,000吨,且置于地下坚硬的岩层之中)产生的震动,大约与一次4级地震相当。坚硬的岩层能够有效地向外传递能量,如果岩层较软,岩石就会吸收更多的能量,使探测到的震级下降。一些决策者因此担心,某些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试验地点的地理条件,大大减弱产生地震信号的强度。例如,在岩层中挖一个足够大的洞,并将试验地点选在洞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产生的地震波。但对于任何有军事意义的核爆炸试验,如果用这种方法掩饰自身的存在,这个洞穴的体积就必须足够巨大。也许在能够进行试验之前,洞穴就会因为经受不住地表的重量而坍塌。在其他方面,这个洞穴也会露出马脚,比方说挖出来的碎石必须仔细隐藏,否则会被卫星发现。总之,有军事意义的核爆炸试验被发现的可能性很高。
实际上,单独使用地震波监测技术,每天分析50~100条记录,就能监测到90%当量不低于1,000吨的核爆炸试验。如果要监测规模更小的爆炸,就须加大每天分析的数据量。然而,对于核试验来说,即使是1,000吨TNT当量也是很小规模,美国科学院2002年的报告指出,这种级别的核试验对那些想制造大型核武器的国家(尤其是对那些初次进行核试验的国家)没有任何帮助。
关注哪里、忽略哪里?
爆炸会产生各种震波,世界各地的监测站将收集并分类这些信号,分析比较它们与典型地震、矿井坍塌等事件产生的震波的异同,就能够鉴别出核爆炸。

监测核爆炸首先要探测到爆炸发出的信号,并尽量将世界各地监测站收集的同一爆炸事件产生的信号关联在一起,依据信号到达各地监测站的先后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并鉴别爆炸类型——是流星撞击、矿井爆炸,还是核爆炸?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当量多少?是由哪个国家进行的?
绝大部分地震记录能被电脑程序自动分类,只有软件难以识别的记录需要人力介入。研究人员对地震和采矿爆破进行了多年监测,已经熟悉了这些现象的特征反映在地震波记录中的多种方式。反过来,这些经验和信息又有助于监测核爆炸试验。在制定地震波检测核爆炸的鉴别标准的过程中,某几种地震波事件已经成为了“试金石”。
其中一种事件是矿井的连续塌陷——1989年在德国,1995年在美国与俄罗斯,都发生过这类塌陷事件。世界各地的监测站都探测到了这三次坍塌,这些数据引起了关注,因为用传统方法对远程采集的地震波信号所作的分析,错误地暗示这些事件是地下爆炸。在传统方法中,地震学家比较的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长波与从地球内部穿过的体波(body wave)之间的强度差异。浅层地震和地下爆炸均会产生强度相近的体波,但是地震产生表面波强度明显大于地下爆炸。
对这些矿井塌陷产生的地震波进行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三条记录不可能由爆炸产生。从波形图上看,监测器在震动开始的时候记录到一个波谷(trough),而不是波峰(peak),说明岩层最初是向内运动而非向外扩散,这正是矿井坍塌应该会产生的现象(见第33页图框)。这个“小插曲”意义重大,因为由此可以证明,仅依靠地震波记录,就能准确区分地下爆炸与矿井坍塌。
第二个例子可以看出,地震波两种体波之间的差异对于监测核爆炸是不可或缺的。1997年,在俄罗斯新地岛核试验场附近的喀拉海(Kara Sea)海底,监测到一次震级约为3.5级的地震信号,随后又捕捉到一次更小的余震。难道是俄罗斯违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又在秘密进行核试验?
这次记录的表面波太弱,无法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因此,比较长波表面波和体波的传统方法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对“局域性”震波的检测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震波在地壳与上地幔中传播,只能够在距震源大约3,000千米的范围内探测到。通过分析这种地震波数据,地震学家能够区分纵波(compressiona wave)和横波(shear wave):前者又叫P波,由岩石交替挤压、拉张而产生,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后者又叫S波,因岩层剪切而产生,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般来讲,爆炸产生的纵波强度大于横波,但只有频率高于5赫兹时,这个差别才会实际显现出来。在1997年的那次可疑地震中,测量到的高频纵波和横波的强度非常接近,说明喀拉海的震动由海底地震引起:这其实是一次主震和一次余震(aftershock)。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9-6-2 14: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真牛!但坚决反对用于人类战争!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