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1508|回复: 12
收起左侧

光明乳业市值4天“蒸发”过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5-6-15 16: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到光明牛奶“回奶事件”和“早产奶事件”影响,光明乳业的股票连续收出第4根阴线。与此同时,光明乳业的市值在短短的4个交易日里,缩水超过1亿元人民币。

从6月9日开始,光明乳业就连续遭到市场的抛售。 4个交易日里,光明乳业的股价下跌了0.42元,跌幅高达8.6%。光明乳业股价的下跌,使公司流通股市值缩水了1.008亿元。

  光明总部选择了沉默

 近日,光明牛奶成为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回奶事件”发生后,“光明”在长春黯淡下去了。对于目前的现状,“光明”方面是什么态度呢?昨日,记者就长春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采访,但“光明”选择了沉默。

  14日,记者拨通了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女士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是王佳芬的秘书。她以王佳芬董事长正在开会为由拒绝了采访,并请记者联系光明乳业的新闻发言人弓妍奇女士。

  电话接到弓女士办公室后,工作人员说,弓女士要通过采访提纲才能回复。

  于是,记者将读者关心的下述4个问题:光明乳业对于撤回的光明牛奶将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法?对光明牛奶在长春某超市临时粘贴QS安全标识的事实,光明乳业将作何解释?对于光明牛奶在长春被一些商家撤柜的事情,光明乳业持什么看法?一系列事情对光明牛奶市场份额的影响,光明乳业将选择怎样的补救措施?这些问题被形成书面材料传真给了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并说明了需要回复的时间和理由。

  但在记者通过电话确认对方已经接收到了传真件的情况下,光明乳业一直没有做出答复。直到记者发稿,光明总部一直都保持沉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6-15 16: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巫与大巫

光明做事不光明,将过期奶回收再加工出售,经暴光,导致市值蒸发过亿,实属应得下场,奸商的恶劣行经应予以严厉追究,落水狗一定要痛打。还有类似且更惨痛的!即一个短见的错误的政策因回炉再加工导致市场几千亿市值的蒸发,漫长的积累瞬间消散,不知谁又对此负责?谁来买单?改革的成本不能总让无辜的百姓来买单,不幸的是看来还得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6-16 08: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乳品业人士曝出内幕 九成原奶生产前已严重污染

从2001年以来,“有抗奶”、“还原奶”等牛奶行业丑闻接连出现,雀巢和光明两大知名牛奶企业最近又先后被曝光,引发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牛奶行业究竟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内幕?记者就此进行了分析调查。

  根源:原奶紧缺且污染严重

  奶源争夺的加剧导致了奶源质量无从保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我国的乳业发展很快,一些大型乳品企业在抢购奶源的过程中,大部分用的还是农户散养奶牛的原奶,这些奶源在进入生产线前污染严重,这是导致奶产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有的农户为提高产奶量,会在饲料中添加重金属添加剂,导致奶源含有超标的钾、汞等重金属。一位自称在乳品行业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近日惊爆:在进入生产线之前,90%以上的原奶就已污染严重。

  生产:追求利润忽视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很多企业用返厂牛奶为原料再加工生产,这种做法已成行业不成文的秘密。对回收的产品进行再加工,一般是再加工成乳饮料、牛奶馒头、冰淇淋等对奶源新鲜度要求不是很高的产品。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现在奶源在整个奶制品的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少也在50%,如果能用回奶节约这部分原料成本,当然有企业乐而为之。

  检测:成本过高难以保证

  专家认为,雀巢事件的结症在于明知原料奶可能存在碘含量波动的情况下,未对原料的碘含量进行检测,出厂前也没有对碘含量进一步检测。记者采访发现,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为必检指标,而碘的含量只是抽检指标。王丁棉表示,“因为和蛋白、水分比重检测相比,碘的检测所需的设备和药品的成本更高,碘检测本身成本很高,如果要想做到每日检测,需要投入很大,所以比较困难。”

  法规:免检头衔成为保护伞

  据记者了解,从2002年开始,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奶粉就名列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免检产品名单,有效期3年。在此期限内,雀巢奶粉可免受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而这次,恰恰是免检产品在检测方面出现问题。有评论认为,免检的头衔有可能成为企业掺杂使假的保护伞,损害消费者权益。免检产品评选制度应该进行修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6-16 0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质大学学生起诉雀巢

海淀法院首次接到有关京版雀巢奶粉的起诉书,22岁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孙克克替父亲孙胜国将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告上海淀法院,提出雀巢问题18条之多,要求其公开道歉18次。海淀法院当天未确定是否接受起诉。

  孙胜国是洛阳食品工业研究所研究室前主任,此前,他曾在平顶山法院与雀巢抗辩,两审败诉后目前处于申诉阶段,这一次,他选择北京的法院起诉。

  据老孙介绍,常年从事食品研究的他发现雀巢奶粉存在很多问题,“碘超标”只是其中之一。

  老孙此次起诉针对的是他于2005年5月在北京超市发股份有限公司购买的5种雀巢奶粉:能多健、力多精婴幼儿奶粉,高钙高铁奶粉,孕妇奶粉,还有中老年奶粉。

  老孙说,这些人造奶粉存在“钙磷比严重超标”、“铁元素或其他元素超标”、“大量使用麦芽糖糊精配制”、“利用植物油全部替代乳脂配制”、“秘密利用人造奶油配制”、“没有真正母乳化”等众多问题。起诉书指责雀巢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指责其实施“双重标准歧视中国消费者”、“价格欺诈牟取暴利”。

  起诉书中,老孙要求雀巢公司公开道歉18次,并双倍返还其购货款246元。

  老孙给自己每一条诉讼请求之后,都配上大段大段的专业化论述,或引用国际标准,或配以具体数字,或将奶粉中所含物质逐一分析,或以比例诠释奶粉定义。

  对老孙的起诉,记者试图与雀巢方面联系,但相关负责人拒接电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kgdyww 发表于 2005-6-16 10: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

“ 假”涉足到了食品、药品领域,真叫人傻眼了。
    民以食为天,不吃是没法活的,可现如今“吃什么才放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hema 发表于 2005-6-29 09: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乳品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很难说是地方保护主义搞的栽赃嫁祸阴谋,一切只有等时间和证据来验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kgdyww 发表于 2005-6-29 09: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是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7-8 14: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三鹿陷早产奶丑闻 天津900箱三鹿酸奶被封

继光明之后,河北著名牛奶品牌三鹿也陷入早产奶的丑闻。前天下午,天津河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三鹿酸牛奶”批发点内一举查获了近900箱涉嫌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的酸牛奶。
  昨日记者致电河北三鹿集团总部公关传媒部,该部门一男士对记者表示,负责媒体采访的崔部长外出不便接受采访,他对该事一无所知。傍晚,三鹿集团质量管理部崔先生主动致电本报表示,三鹿产品的生产日期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的,不属于早产问题。但这种解释同光明早产奶一样也遭到了业内的质疑。

  记者昨日同时获悉,三鹿在广州以销售奶粉为主,液态奶尚未进入,所以广州的消费者不必担心。

  900箱三鹿酸牛奶遭封存

  据介绍,7月5日下午,天津河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一库房内发现,“三鹿原味酸牛奶”生产日期赫然是2005年7月6日。拆开包装箱后,里面一千克袋装原味酸牛奶的生产日期也是6日。执法人员在司机提供的发货凭证上确定这批酸牛奶是在本月4日发出的。

  质监执法人员指出,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这批“三鹿酸牛奶”已经涉嫌伪造生产日期。他们在正式立案调查的同时,还将近900箱涉案物品封存。

  检验时间究竟要多长?

  崔先生对记者表示,三鹿产品的生产日期是按照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来执行的。

  他表示,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炼乳等产品的生产日期应将灌装、封口、冷却降温后,以及需要继续发酵的时间和检验时间计算在内。崔先生进一步解释,“具体到本次事件,三鹿的产品从生产工厂到天津其实还处于检验的过程中,按照上述规定,以及我们检验结果公布的时间,我们的这批产品生产日期就标注到了7月6日”。

  对此,广东省奶协副理事长王丁棉表示,这仅仅是企业违规的“挡箭牌”罢了,需要多长时间检验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对《产品质量法》释义应当由国家质检总局来进行解释,行业协会无权解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7-8 14: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产啤酒95%含致癌物甲醛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一个啤酒研究工作者,想和您谈谈目前很多啤酒厂用甲醛当稳定剂的事情。目前,我国啤酒加甲醛在业内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行规。原因只有一个,甲醛太便宜了!可是,啤酒企业要活,老百姓的利益就不重要吗?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你们的报道,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件事,因为他们有权知道!一位读者


  6月中旬,《环球时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揭露国内啤酒行业为了控制成本,用可疑致癌物甲醛充当稳定剂的黑幕,该报当即对此进行调查。

  啤酒加甲醛图的是便宜

  记者了解到,在啤酒的制造和储存过程中会生成絮状沉淀物,让酒变得浑浊。对此,厂家往往使用稳定剂来消除沉淀物,甲醛因其“质优价廉”成为稳定剂首选。但因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欧洲国家相继禁止在啤酒里使用甲醛。专家指出,尽管甲醛含量低于每升0.2毫克是安全的,但大量饮用会增加肝的负担,长期饮用还会影响生殖能力。如今,欧洲啤酒厂家已通过无毒方案来解决沉淀问题。比如用PVPP(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来消除沉淀,但成本较高。在中国,甲醛替代物如硅胶、PVPP等生产得很少,几乎全靠进口,与使用甲醛相比,“成本高几十倍”。对于一个年产数百万吨啤酒的企业来说,用甲醛所节省的成本绝对不是一点半点。

  95%的啤酒都加了甲醛

  2003年3月,深圳金威啤酒宣布在产品中不再使用“有害助剂”甲醛,并声称自己是全国第一家不添加甲醛的啤酒企业,引得业内骂声一片。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律君告诉记者,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有些企业宣称自己不用甲醛,其实往往只是部分产品不用而已。一位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现在高档啤酒基本上已不再使用甲醛,但一两块钱的啤酒不可能不加甲醛,因为成本根本下不来。

  绝大多数消费者不知情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受访的消费者都对甲醛问题毫无了解。出租车司机姚师傅说,一到夏天,自己每天都要喝两瓶啤酒,活了半辈子,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地喝进去多少甲醛。专家指出,甲醛在啤酒中经过分解之后,残留量很低,甚至低到难检测出来的地步,因此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甲醛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内的标准规定每升啤酒里可含0.2毫克甲醛,但目前国内啤酒的甲醛含量普遍达到了1.2毫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debug 发表于 2005-7-16 10: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出现“人造奶” 破皮鞋竟然拿来制“牛奶

继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发现“人造牛奶”后,近日上海也首次在当地部分农贸市场发现“假牛奶”。
据上海市消委会公布的检测结果,这些产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大多在0.4%以下,远低于国家规定,其中中山市嘉宝乐食品饮料公司2005年5月2日生产的“多康新鲜纯牛奶”,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分别只有0.25%和0.24%。

  昨天,记者赶赴中山查访,并就此调查广州市场情况。

  目击:问题厂家 嘉宝乐公司停产接受调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山市东升镇嘉宝乐食品饮料公司,发现其已经停产,正在接受广东省质检局、中山市工商局执法人员的检查。

  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公司人员打开配料室的门,里面有两个工作间,一间安装了两座不锈钢的大锅炉,另一间摆着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和塑料桶,里面装着奶粉、纤维素、添加剂等东西。厂长立汉枝说:“现在我们不生产牛奶了,只生产饮料、果汁。现在查的这些牛奶都是在6月份以前生产的。”

  在公司仓库,大批质检局和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堆积成垛的产品进行封样抽查。这些产品的品名繁多,有“多康”特浓高钙奶,“多康”特浓麦香牛奶、“多康”特浓酸牛奶等。但细看之下,这些十分醒目的牌子下都有着一些不大起眼的“发酵性含乳饮料”、“含乳饮料”等字样。

  广东省质量监督局稽查总队总队长邵海增指着一盒“多康”特浓麦香牛奶对记者说,这种包装看上去是牛奶的牌子,可细看下面就有“发酵性含乳饮料”的字样,明明是含乳性饮料、果汁,却偏要打着牛奶的牌子,有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的嫌疑,这种包装显然是不合格的;不具备生产牛奶等乳制品的能力,却打牛奶的牌子,是违规的。

  中山市工商局经济检查科何科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及时派出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正等待广东省质量监督局封样抽查的结果,“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我们将依法对生产厂家进行处理,如果确实有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的话,我们也将行使职能依法查处”。

  查访:乳饮料包装有猫腻 广州市场未发现“假奶”

  中山嘉宝乐饮料公司生产的不合格的产品是否也流入广州市场呢?记者昨天走访了易初莲花、好又多、岛内价数家超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士多,未发现上述牌子的“假牛奶”。

  记者在各大超市里看到,占据大部分货架的都是乳饮品,这些乳饮料多冠以纯奶、风味奶、乳饮料、优酸乳、果汁奶等名称,包装也大都与牛奶制品十分相似,但仔细观察,发现在侧边或不显眼的位置,小几倍的细字标明正身———乳饮料、乳酸饮料。消费者如果不仔细分辨,很容易与普通的牛奶制品混淆。

  乳饮料不是乳制品,在营养上远低于乳制品。国家标准规定,牛奶的蛋白质应≥2.9%,含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是≥1.0%。而市场上的乳饮品有不少连这个标准也达不到,比如记者买到的“爽娃”牌麦香奶蛋白质含量仅为0.7%。

  在三元里某士多,记者买下一罐同益行牌的花生牛奶,尽管包装精美,可连乳饮料的类别都没有注明,初看以为是牛奶,只是配料上写着水、糖、花生、奶粉和乳化剂,记者打开来细看,呈半透明的液体,尝了一口,口感稀薄,淡而无味,几乎像水和香精兑成。

  追踪:假牛奶如何造出来?破皮鞋竟然拿来制“牛奶”

  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丁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用五花八门的造假原料生产的“假牛奶”眼下大有泛滥之势。仅在山东、河南等省已被发现的造“假奶”的厂家就有两三百家。这些并不具备生产乳制品资格的厂家,生产的“假奶”大体有三类。

  最普遍的是假冒品牌乳制品的劣质含乳饮料。它们一般都在包装上克隆知名乳制品品牌,煞费苦心地取名为“伊×”“蒙×”等类似名称,并竭力标榜自己是100%的纯鲜奶,以此误导消费者。

  其实,乳制品分为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乳粉、炼乳、奶油、干酪7种,蛋白含量要求在2.9%以上,而含乳饮料蛋白含量最低标准只有1%,并不属于乳制品。更何况许多含乳饮料的蛋白含量还远低于这个标准。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假奶”。

  还有一些不法厂家用配料、香料、添加剂等组合成完全没有鲜奶成分的“假奶”。王丁棉出差时曾在山西一些小店里发现过这类叫“乳品添加剂”的东西,只要用水按比例调配,就可以变成足以乱真的“牛奶”。天津农业部乳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收集到的造假奶的原材料就有十几种之多。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用做皮具的边角料,甚至破皮鞋、烂皮带经过化学处理,水解出人造蛋白,再添加香精、色素等原料后,制成的“人造牛奶”。这些人造奶完全不含一点真奶的成分,配方假到专家都不敢相信!>>>喝过“人造牛奶”的请进来说两句

  据介绍,制造“假奶”的企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一口杀菌池、一个热水炉、一台配料机、一台灌装机,加上两三名工人就可“上马”,总投资不过几万元。多的也不过几十万元。这些小作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夜里偷偷生产,很难整治。

  由于生产假奶成本十分低,市场上甚至出现每箱(24盒)13元的超低价“牛奶”。“假牛奶”在零售终端的利润通常比一箱正常牛奶高7-8倍,高利益的驱使和侥幸心理,让不良奶商铤而走险。

  探源:假牛奶为何蔓延快?三大原因“催发”假奶市场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蔓延速度:

  今年3月份,2.8万多盒“人造牛奶”首次现身国内山东;4月份,河南也陆续发现“人造牛奶”;5月份,“人造牛奶”出现在北京市场;7月份,上海消费者谈“人造牛奶”变色。

  人们记得,1990年以前,造假者还仅仅是在奶源上做手脚,譬如往鲜奶中搀自来水;颜色不够白的就加些白色粉剂漂白;或者为了使牛奶看似浓稠,往牛奶中搀滑石粉,再大量加水稀释,使奶量瞬间成倍增长等等。1995年以后,造假技术逐步升级。往鲜奶中掺牛尿、劣质豆粉、化肥已经算是“初级阶段”,一些厂家一斤奶加两斤水,将牛奶狠狠地稀释,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标凑到国家标准。而到了2003年前后,造假开始猖狂,一些造假者完全用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造奶。牛奶越造越假,越造越逼真,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假奶”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王丁棉认为有三个原因:成本低;利润高;消费者缺乏辨别真假奶的常识。

  王丁棉告诉记者,自去年年底以来,他陆续收到来自全国的很多关于“假奶”的举报,成包配好的牛奶“原料”通过熟人等固定渠道流入市场;“假奶”商甚至控制了销售渠道,“外省有的地方便宜的“假奶”称霸,真奶反倒都进不了商场”。

  王丁棉介绍,目前,广东省正规的乳制品生产商约有30家,广州有13家。相对内地,广东造“假奶”现象并不严重,原因一是广东的人力、水电成本高;再次政府对打假比较重视,制“假奶”的风险较大;其三是消费者对真假奶的辨别意识较高。

  危害:饮假牛奶严重会中毒 专家支招鉴别假牛奶

  饮用“假奶”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庆孝说,没有奶成分或只有少许奶成分的“假奶”,如果原料本身是安全的,那么其危害就只是营养价值低,但只要不用于婴儿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制造皮具的边角料等非食品原料只能用于工业用途,用来制作食品显然属违法操作,就好比使用工业原料甲醇来造假酒。

  暨南大学食品科技研究中心负责人傅亮教授告诉记者,在皮包、皮鞋等制作过程中,为了使皮革变柔软,一般会添加重金属化学药剂,如六价铬。用旧皮具水解而成的蛋白中会有重金属残留,若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假奶”,会对人的神经系统、脏器等造成损伤,甚至导致重金属中毒。

  据傅教授介绍,蛋白质的水解方法一般有酸解和酶解两种,但酶解成本相对较高,制假者通常选择用酸或碱水解。这同样会导致分解出的蛋白中残留有害毒素。

  曾庆孝教授认为,如果造假者在产品的外观和香味上多下点工夫,一般消费者是很难辨别其真假的,所以他建议,消费者选购奶制品或乳饮料时最安全的方法是认品牌,同时加强对包装标识的识辨。

  专家们还建议,在广东省加大了打击假奶粉的力度后,规范乳饮品市场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kgdyww 发表于 2005-7-18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治本

上文中“曾庆孝教授认为,如果造假者在产品的外观和香味上多下点工夫,一般消费者是很难辨别其真假的,所以他建议,消费者选购奶制品或乳饮料时最安全的方法是认品牌,同时加强对包装标识的识辨。”
    这个办法恐怕还有问题。因为“品牌”也是可以假冒的,普通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必然成为受害者。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用法治。目前中国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太轻,起不到威慑作用。
    本人以为,对这类丧心病狂、为赚钱不顾别人性命和健康的人,不够处死,也要叫他彻底破产!

该用户从未签到

shuiming 发表于 2005-8-13 2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也少喝啤酒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kgdyww 发表于 2005-8-15 10: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防不胜防

已经到了防不胜防的境况,中国老百姓吃什么好呢?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