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4-1-19 11:23 |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
今年7月,光伏研究机构Solarplaza的CEO Edwin Koot发布了一份全球光伏市场的研究报告,其副标题名为“系上你的安全带”。报告认为,尽管在今后两年,光伏产业的需求量将有30%-45%的增长,但所有光伏企业仍将经历一段震荡期。据其估计,2009年全球需求量为不足6G瓦(1G瓦相当于1000兆瓦),而全球光伏设备的产能将达到9G瓦。Edwin Koot认为,行业在2009年后将进入行业重新洗牌的时期。
德意志银行在今年5月的研究报告有相似的判断。该报告预计,世界光伏的供大于求将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补贴政策的改变,2009年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都将下滑,虽然美国、韩国和日本等新一轮的市场驱动也将于2009年启动,但是不足以弥补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下滑。
然而,行业中的领导者几乎都是选择猛烈的产能扩张。
以2006年底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天合光能为例。上市前产能为59.8兆瓦,2007年扩张到150兆瓦。而在高纪凡的发展规划中,未来两年扩产将继续提速,其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在2008年将达到 350瓦,2009年则将刷新到700兆瓦。不过,即便如此,他的产能依然赶不上无锡尚德。2007年,尚德以363.3兆瓦的实际产量继续领军中国光伏企业,而其副总裁张光春在演讲中透露,2008年尚德的产能将达到1G瓦――这大致是2007年底中国所有光伏企业的实际产量。而到2010年,尚德的产能预计将达到4.2G瓦。
领军者的这种扩张,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自身优势的放大。据高纪凡介绍,在光伏行业,从硅棒、切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同步放大100兆瓦的产能,大概需要1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因此,产能的扩张需要极强的融资能力。在行业内确立产能优势的企业大多已经上市,借助融资平台放大产能,进而产生更强的规模经济,获得更强的成本领先优势,成为一种非常合理的商业逻辑。
而上游的硅料供应日益充足则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条件。高纪凡透露,天合光能已经锁定大部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硅料长单供应。不仅仅是天合,以电池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南京中电也拿到了长单,这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今年初曾因未披露原料短缺而受到起诉。据其首席技
术官赵建华透露,未来1年,他们将再建4条转化率达到17.5%的高效SE电池生产线,将产能扩充到320兆瓦,接近现在产能的1倍。
如今,很多人士的担心来自这么一种判断:在产能扩张的个体理性之下,光伏产业将陷入“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每一家都选择规模扩张,最终陷入价格战。然而,光伏的行业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行业。南京中电的首席财务官陈晓冬说,表面上看,光伏行业是制造业,但本质生产的是能源。因此,所谓的光伏产能过剩,只是针对政府补贴的市场需求而言,一旦将成本降到平价电力,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
而张光春认为,在光伏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扩大制造规模仍然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途径之一,其原因在于,“批量采购可以降低生产材料成本;长期订单会得到优惠的供应价格;设备、设施的综合利用更具优势;生产的综合调度更能发挥生产线的效能”。
不过,张光春承认,在光伏行业漫长的产业链中,无论是降低制造成本还是产品技术与质量水平,有时靠单一企业已经难以完成。
“一体化”
高纪凡说,在光伏产业,有两个always(总是),“always成本领先,always垂直一体化”,而垂直一体化最终服务于成本领先。
张立辉是青云创投的合伙人,他的公司已经投资过三家光伏企业,他说,由于光伏行业上下游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行业的公司基本上都会谋求垂直一体化,只是模式有所不同,“有的上头大下头小,有的刚好相反”。
在天合光能原有的生产布局中,高纪凡一直坚持垂直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比如,其2007年底的四个环节的产能是完全匹配的,全部是150兆瓦。高纪凡说,光伏产业上下游之间具有高度的紧密型,如果各个环节区分开来,“硅片企业只管硅片成本,不管电池的成本”,就无法达到低成本的目的。
事实上,在追求低成本的目标下,光伏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尽可能追求技术进步,比如,原来硅片的厚度曾经是300微米,现在已经降到 150-180微米,厚度减低能够节省硅材料进而节约成本;在电池环节,所以企业都把提高转化率作为努力目标,如果成本相近,转化率的提升最终会降低发电成本。但是,如果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假设切片的成本降低,成本下降的利益并不会立刻传递到下游。
如果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各个产业链条间的充分市场竞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高纪凡认为,“光伏产业却并没有这种高度的协同效应”,“产业交易还有3个点的交易成本,就像一道一道的坝,会将成本抬高好几个百分点。如果4个环节4家独立做,毫无疑问,肯定4个厂的成本更高。”
在行业中,无锡尚德则采用了高纪凡称之为“隐形一体化”的模式,尚德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在电池和组件,而用控股和参股的模式巩固与上游硅料、切片企业的联系,在其2007年年报中,强调将继续使用“战略性股权投资”来稳定上游的供应。
不过,现在高纪凡也在谋求垂直一体化的变异。在他2009年的产能扩张计划中,上游的切片和硅棒业务只有500兆瓦,而下游的电池与组件是700兆瓦,这就意味着,天合将部分上游业务委托出去,而将主要的战略资源放在电池和组件环节,“天合最重要的就是能做到世界一流,其他都是辅助东西。企业有核心产业部分,其他做了以后可以卖掉,电池和组件才是我最核心的东西。”
佘海峰评论说,均衡的一体化模式由于需要同步扩张四个环节,扩张速度会比较慢。而事实上,四个环节可以产生的经济回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硅棒环节,张立辉曾经形容“个体户买个炉子都能做”,平均用力显然不能给股东带来最大的回报。而高纪凡所以放心把一些环节转嫁出去,是因为他对天合垂直整合能
力已经开始有了信心,“把传统的环节外包出去,关键不是谁来做OEM,而在于管控是否有效。天合的OEM,技术我们来提供,质量、标准都由我们来控制,所有的前提就是自己必须具备技术和管理的优势。”
链条内部在“散”,而链条之外则开始把更多的资源“聚”在一起。
在2008年4月,高纪凡宣布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开园,该产业园由常州国家高新区与常州天合光能共同建设,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与一体的区域性产业园区群,目标到2012年要形成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而早在2007年,无锡尚德也宣布了自己的产业园计划,并宣称“凭借光伏产业园的优势,尚德公司力争在2009年以前,将90%以上的下游企业吸引到无锡新区来落户”。
陈虹,是北京雷泰(中国)公司的业务代表,主要负责温度计量仪表的销售,在光伏领域,涉及大量的加热环节,制造品质需要温度的准确把握,她说这块市场引致的设备需求非常快,所以她也专程来参加这次产业大会。
事实上,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正需要一个庞大的配套体系来支撑,比如,光伏设备领域需要多晶硅铸造炉、线锯、还原炉等,专业材料方面需要有铝浆、硅片切割液,光伏玻璃等的不断供给。而这种领袖性行业牵头的产业园,就是希望聚合各方面的资源,依赖高度专业化分工催生高度协作的体系,进一步推动成本的降低,进而固化领袖型企业的优势。简言之,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据高纪凡透露,天合光伏产业园已经有包括挪威玻璃、千松研磨、菲利华等5家企业已签约入园,并带来了约20亿元的总投资。他预计,“三年内初见成效,五年内大见成效。”
“谋变”
虽然,高纪凡相信在光伏产业丰富的产业链中,制造、研究、发电服务型企业,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但是,他也承认,“未来来看,能源提供商比卖组件更有前途。”不仅仅是直接投资光伏发电站,即便是在当地参与建设,利润也非常丰厚,用赵建华的话说,把光伏组件搬到屋顶上的价钱,可以和组件制造出来的价钱一样贵,但是他也强调,安装之外,还需要提供长期的后续服务,没有一支本土化的团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认定,当多晶硅材料的供应超过需求后,产业链向下延伸非常重要,在未来出现的产业震荡期,具有从电池到系统甚至到提供电力的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是最不受影响的,而将来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看起来具有更好的回报。
但是,中国光伏企业现在的市场主要在海外,要成为能源提供商,必须在海外建设、投资、运营光伏发电系统,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实力仍显不足。高纪凡说,“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做事,中国人去德国,一句话不懂,本地化服务怎么做?”“而天合一开始就确定了建立国际化企业的目标,现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欧美地区本土化的销售团队,所以我们具备为欧美市场服务的能力。”现在多数光伏企业将组件销售给代理商或发电系统的最终客户,立足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角色。
然而,行业内还是有吃螃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