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帖子
查看: 830|回复: 2
收起左侧

只有轮胎电瓶由中国制造 内资梦断"市场换技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22 11:0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jzq0922 发表于 2008-5-5 0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其中就包括,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而就是这一任何人都可以脱口而出的简单道理却涵盖着对中国企业的微妙批判以及对未来的一份期盼。

      扫描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路径,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种“三段式”的运行轨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可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总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进,而第三段总是遥不可及。结果是深深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以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例,中国所能实现的开放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企及,以至于人们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很难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车工业,而即便是我们花费了如此的代价,却同样没有“引进”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汽车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的火车头”,是因为它可以带动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如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

      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但是,令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中国似乎与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无缘。

      放眼全局,我们当然可以将问题设想得并没有上述那么恐怖。的确,技术引进本无原罪,可问题的核心在于,引进的最终目标是消化吸收与创新。而就是这一清晰的流程,中国企业却并不能完全贯彻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分贫弱。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而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但花5~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之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昨天的天使已经变成了眼前的魔鬼。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从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侵权案以及影响至今的DVD专利收费案等系列纠纷,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中国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多诉之秋”。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引进单行线上越走越远的中国企业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对于拿来主义保持最充分话语权的鲁迅先生曾说:倘若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B,还是X和Y,都是一样的。套用鲁迅先生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倘若企业无视自主创新,但要引进技术,则无论是合资生产,还是贴牌经营,都是一条十面埋伏的险途。(闻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ronrunfast 发表于 2008-5-5 21: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好精辟,可惜管理层只管自己好,哪想到持续发展,哪想到给咱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学界也只管发文章,很少在实用技术上踏踏实实走下去。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但还是一遍一遍的重复下去。:L

    该用户从未签到

    xuezi 发表于 2008-5-21 00: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引进单行线上越走越远的中国企业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可怕!

    我很荣幸:我们公司研发投入远远超过销售额的5%,只是公司太小了点:lol: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