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1740|回复: 3
收起左侧

中国老板该从外企学点什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zhanxg 发表于 2004-5-25 16: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外资企业的优势,中国企业老板谈论较多的既有它们优秀的产品、研究开发实力、领先的技术、庞大的资金来源,又有日臻成熟的管理等感性认识。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呢?现代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企业知识理论,则在知识特性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性质、结构和行为,以及经济理论的角度说明了企业无形资产(知识)而非有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基础。中国老板们应从外企的企业文化、人事管理、激励机制、战略管理等方面,即无形资产方面,研究借鉴其有益经验。
  企业文化

  外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投资形态。一方面,在企业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它们致力于适用型文化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业务水平、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又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企业要根据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理念,以此为指导加以实施,让企业文化真正的发挥作用。中国的老板们应充分认识自己与外企之间的差距,从企业文化的结构上看,我们的企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而核心层的理念尚未形成;从表现形式上看,注重公关形象运作过程、目标和结果,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从管理总体上看,无论量还是质都存在很大差距。

  激励机制

  激励是通过影响员工的个人需求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外企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所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管理方面,外企员工进入公司,从经理欢迎到通过培训上岗,都强调个人的重要性,灌输的是公司重视你的存在,你只有努力做得最好才会有发展机会,希望每个人都出人头地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同时,对人进行系统管理,包括岗位职责、工作要求、操作程序培训,公司反馈系统对个人业绩的衡量标准和监控,还有对相应职能的监督协调。一般情况下,当员工进入操作系统就达到个人能力的80%,个人作用发挥可以到100%。在中国企业中,个人的作用在高、中层管理者中表现明显,而在普通员工的管理上则注重不够,使得他们的积极性、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挥。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企业的主要资源。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得到了很大成功。健全的人力开发机制,重点在于对员工在企业服务期间的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一般程序是,设立业务目标,按业务目标设立组织机构,确定每个岗位的细微而可操作的岗位职责,确定所需要的具备专业知识、经验基础、技能基础的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中国企业很少有长远发展目标需要的人力配备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也没有通过科学设计,清楚每个岗位上需要什么素质、经验和技能的人才。能和外资企业一样按市场价格去吸引人才的就更少了。

  战略管理

  战略是任何一个组织兴衰存亡的大计。企业战略是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根据组织总体发展需要而关系对全局长远的重大问题的谋划。战略管理是研究企业高级管理层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地制定、执行和控制企业战略,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动态过程。外资企业在投资战略上,既注意长远发展又致力于自己的专业,精耕细作地开拓市场,甚至于亏钱投入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市场份额,从而保障长远的市场利益。在投资方面,外资企业必须以有科学的市场容量规模、发展和竞争状况作为前提,同时注重发展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在产品市场研究开发、培训和市场开发所必须的费用上,毫不吝啬。如果因投资不足达不到预期成果,负责人承担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求得发展。中国的企业家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迎头赶上去。

     摘自慧聪论坛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4-5-26 07: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方的橘移植至北方称之为枳,其形相似,其味迥异,内外因缺一不可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4-5-26 08: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 世行行长避而不答

5月25日,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在众人簇拥之下,走上主席台,主持了全球扶贫大会开幕前的最后一场新闻吹风会。这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组织的掌门人对很多国家的经济发表了评论,但惟独对中国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提问避而不答。


  即将开幕的全球扶贫大会吸引了4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80多位部长和机构负责人以及近千名发展领域的专家、政府官员、私营企业总裁、学者和民间代表。他们将一起探讨当今世界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如何扩大减贫成效。

  沃尔芬森面对数百名中外记者,先是阐述开会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不论是回答对印度新总理的评价问题,还是回答如何看待越南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沃尔芬森都毫不避讳,侃侃而谈。

  但是,在回答“中国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时,沃尔芬森却拐弯抹角,并未直接给出答案。

  他表示,中国已经走在了市场发展的道路上,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长。

  他说,回顾历史,会发现邓小平先生推动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从1976年就开始访华,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

  沃尔芬森表示,在中国,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是否达到平衡,我们暂且不谈。

  本报记者注意到,向沃尔芬森提问的记者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了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阿萨德·贾布尔,贾布尔也没有直接回答。

  一位参会的亚洲银行官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这也是中国政府正在向国际社会寻求的“说法”。

  从今年初开始,中国在多次场合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盟组织提出,要求给予中国完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

  然而寻求说法的道路并不完全顺利。在今年4月中旬,新西兰成为首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西方国家后,欧盟将于下月发表一份专门的评估文件。但是,美国尚未表态,澳大利亚表示要到2005年才能给予考虑。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委员周世俭对记者表示,“非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瓶颈。它起源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贸易法中处理基本贸易待遇和反倾销等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歧视性做法。

  “非市场经济”问题有几大危害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企业在“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官司中难以胜诉,客观上又进一步刺激了某些WTO成员的国内相关产业对我国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诉讼,同时打击了中国企业应诉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贸易专家向本报表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更大意义,在于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成就,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承认。

  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世行行长却对中国经济评价极高。他甚至预期,中国经济已占世界经济份额的4%至5%,到2015年中国占的份额将会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2017年之后,中国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debug 发表于 2004-5-26 08: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盟六月份将提交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评结果

正在中国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城济南访问的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安高胜大使,今天下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欧盟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欧盟都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一九七四年就在欧盟工作的安高胜博士,先后担任过欧盟的对外关系总司司长助理、外长、总秘书处司长等职,二00一年五月起担任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团长、大使。这位曾多年负责欧盟的政策计划和协调工作的大使认为,“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欧盟努力实现的目标,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对欧盟经济发展也有利。”

  安高胜大使介绍说,“欧盟对中国要求早日解决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十分重视。”他告诉记者,“欧中已经就建立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欧盟给中国一个积极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他透露,欧盟今年六月份将提交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评结果。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安高胜大使谈了他对评价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他认为,观察中国是否完全市场经济,主要是看中国的企业是否符合市场的条件,包括如能源、信贷等方面有没有国家的补助,同时还要看中国是否根据市场经济建立起银行信贷系统、企业是否按照国际管理制度来运营、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产品是否采取了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等等。

  在谈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时,安高胜大使表示,“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并且渴望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在中国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等主要投资国家,双方贸易额已达到一千五百亿欧元”。他认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将使中国大陆“受益于获取一个拥有五亿消费者并无贸易羁绊的市场”。

  基于欧盟与中国都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安高胜大使认为,欧盟与中国之间虽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但欧盟在对华方面都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欧盟对华的反倾销只占中国对欧贸易额的百分之零点五。这位大使认为,在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时,要有大局观,从大处着眼,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安高胜大使最后表示,相信欧盟与中国间的合作越来越好,因为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