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553|回复: 0
收起左侧

关于朱榕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8-21 17: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镕基自述“悲惨”岁月  
      这是1988年4月25日,朱镕基作为上海市市长候选人,同市人大代表见面时的讲话。在这次讲话里,他介绍了自己的简历、政绩和施政纲领。用朱镕基本人的话说,“如果我不讲的话,也许过不了这个关……还不如我主动‘交代’为好。”
    没有党籍的右派岁月
    1954年(我)到工业综合局负责综合处工作,之后我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张玺同志的秘书。后来由于张玺同志患癌症,我同时就兼任了国家计委机械工业计划局综合处负责人,直到 1957年,赶上了“大鸣大放”、反右派。
    在“大鸣大放”的时候,同志们说,你是党组领导的秘书,你不跟党组提意见那谁提啊?一定要我提。我就在局里面讲了 3分钟,但出言不慎。在10月份以前大家都觉得我的意见提得不错,到10月份以后就说你这个意见要重新考虑,到1958年1月就把我划为右派了。
    但是对我的处理还是非常宽的,我想是因为国家计委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都十分了解吧。因此,我被撤销副处长职务、行政降两级、开除党籍之后,还继续留在国家计委工作。在开始的一两年,我担任国家计委老干部的业余教员,教数理化,后来恢复我的工作,在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局工业处工作。我非常感谢国家计委党组织对我的关怀,始终没有把我下放,使我有继续为党工作的机会。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在国家计委农场劳动了五年,这五年对我是极大的教育。尽管我们还是国家计委的干部,在一个集体农场,但终究是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了解、对劳动的体会还是不少的。这五年,我什么都干过,种过小麦、水稻、棉花,放过牛、放过羊、养过猪,当过炊事员。
    1975年后,我回到了北京,当时我的关系还在国家计委,但被分配到石化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工作。我就带了一支徒工队伍,从爬电线杆开始培训,一直到能安装22万伏的高压线和11万伏的变电站。这一段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对我也是极大的教育,使我有一点基层工作的经验。
    到1978年,马洪同志要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不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纠正了错划我右派的问题,同时恢复了我的党籍,恢复了我的职务。
    ……
    我是一个孤儿,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也没有兄弟姐妹。我1947年找到了党,觉得党就是我的母亲,我是全心全意地把党当作我的母亲的。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即使错误地处理了我,我也不计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恢复了我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可以说是焕发了我的政治青春,我始终相信我会得到我们党的正确对待。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特点,或者说我是力求这么做的。
    “作为上海市长我不是最佳人选”
    在我30多年的工作期间,尽管在1957年以后遭受很多挫折,但在工作方面组织上对我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我自己的特点、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就应该怎么讲。
    ……
    我觉得作为上海市长我不是最佳人选,我有很多缺点,在很多方面比我的几位前任,特别是比江泽民同志差得很远。我讲三条:
    第一条,我只有领导机关的工作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刚才讲了我25年在国家计委、10年在国家经委工作,基层工作经验就是在管道局很短的一段时间,既没有当过厂长,也没有当过区县的领导。江泽民同志很早就当厂长,而且是大厂的厂长。我也不是从农村基层上来的,对人民的疾苦了解不多。这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今后恐怕在这些方面还要犯一些决策的错误。
    第二条,我只有中央工作的经验,没有地方工作的经验。我没有在地方工作过,一直坐在北京,所以到上海来了后,这三个月的白头发比什么时候都多。江泽民同志预言一年之内我的头发全部变白,这是他的体会,我已经感受到了。工作确实是复杂,确实是难做,所以江泽民同志经常讲他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我现在也体会到了。
    第三条,我性情很急躁,缺乏领导者的涵养,干工作急于求成,对下面干部要求过急、批评过严。这一点我应该向江泽民同志好好学习。
    宋平同志在我来上海工作之前和我谈话,他说你要求干部严格不是你的缺点,但是你批评人家的时候不要伤人,说话不要太尖刻。这些都是语重心长的话。说到我的缺点时,他说你应该学习周总理,批评同志后让人感到你应该批评,觉得是你对人家的关心。我确实是缺少领导者这样的一种品质,但我希望同志们监督我改正。说老实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一定要很好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
    (至于施政纲领)这个很难讲,施政纲领在江泽民同志的工作报告明确阐明了,要求非常明确,我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去完成、去实现,所以就不可能再讲出更多的东西了。
      “声明一下,我既不是诸葛亮,也出不了‘隆中对’”
    有一个老同志打电话跟我讲,你说三年改变上海的面貌,如若不然,引咎辞职。我说我不会狂妄到这个程度,我没有说过这个话,这是个误会。
    我讲了一句什么话呢?那是关于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当时)如果我们三年不实现(桑塔纳)国产化,那我怎么向中央交代啊?所以我就在给中央的“陈情表”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三年不实现国产化,我就向中央引咎自责,还没敢说辞职。我这个话是说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听的,说给市经委、计委听的,你们要不好好抓国产化,那我就得辞职了,我的命运跟你们拴在一起了。我说这个话就想起到这个作用。
    但这话传到外面,就变成了我三年不改变上海面貌就引咎辞职。这个事情我可不敢这么说,也绝对没有说过这个话。
    ……
    声明一下,我只来了三个月,我既不是诸葛亮,也出不了“隆中对”。如果我当选为市长的话,这个话有必要说明一下,因为在简报里有一个同志对我提意见:还没有选你当市长呢,你在北京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怎么就说如果你当选为市长的话呢?太不谦虚了。我能体会这位市人大代表的意思,我也接受你的意见。但是我也要向这位代表做一个说明,这个话不是我要讲的。
    在北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之前,大会副秘书长曾涛同志帮助上海为这次记者招待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我不能用上海市委副书记的名义举行记者招待会,所以曾涛同志说,你可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我当选为市长的话”,这样大家就都清楚了。我就是这么讲的。(江泽民同志插话:朱镕基同志啊,你举行记者招待会是以中央提名候选人名义的,所以我认为朱镕基同志讲这句话从原则上讲没有错,特别是招待外国记者。而且我跟你有点默契,当你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我并没有跟你通电话,因为我人在机场接受BBC专访。记者问,现在党政不是要分开吗?那你现在又是市委书记又是市长,怎么回事啊?我立即就讲,很快将要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现在中央已经确定朱镕基同志到上海来参加市委领导工作,今后他就在下一次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里选举成为市长,那当然要通过选举了。)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十年再看朱总理
      过去二十多年,“朱镕基”是绕不过去的,哪怕2003年他退出政治舞台,依然是人们想了解的人。
       对我来说,有深度记忆乃至怀念的政治人物不多,他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很多人喜欢他。对新闻人来说,有他,报道就有人看;对出版社来说,有他,书就卖脱销;对观察家来说,他施政脉络清晰可查……对失眠症患者的我来说,他的风趣幽默催人入眠,很像于谦和郭德纲。
    本期《壹读》杂志有我对于谦的专访,我跟他说:“你们的相声治了我的失眠,听着听着就放松了。人累了,放松容易睡。”相声、音乐、朱镕基演讲,曾是我睡前三大爱好。
      想想看,一个人,听着另一个人的声音才入睡,这是多大赞美!
    有个台商曾说,马英九手下各级官员该学学朱镕基的智慧,就不会被骂到“臭头”了,台湾出版人何飞鹏也曾慨叹,台湾20年看不到这种风格的政治人物。
    即使在美式选举里,相信他也会成为超级巨星,论演讲能力和辩才无碍,比美国一流政治人物毫不逊色,但又和一些人不同,后者虽然很会讲话,但总觉得在表演。苛刻者会说,“任何政治家都是表演”,但朱镕基的表情、手势、言语,让人觉得发自于心、发自于公心。
      本期《壹读》杂志用朱镕基做封面人物,起因是他的第三本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出版,据我所知,这本书正在被深度追捧。
    如今书市,起印十万已算超级畅销,这本书起印110万。这在纸媒已被唱衰、阅读渐成往事的当下,算天文数字了。其实,前两本书已证明他的市场号召力。《朱镕基答记者问》起印25万,首发不到40小时脱销;《朱镕基讲话实录》起印50万套,一抢而空。
    朱镕基答记者问》面世十天,淘宝上便出现40家网点贩卖同名盗版书。据相关人士透露:“朱镕基看到盗版极为愤怒,说:‘把我的书印成这样子’?”盗版令人愤怒,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书没人看,谁去盗版?他应该是盗版指数最高的作者了。
    权威消息说,《朱镕基答记者问》已发行130万册,《朱镕基讲话实录》149万套,还不包括繁体中文版和各种外文版。一个人在舞台上受到尊重、追捧,享受荣光,不足为奇,总是有原因的,卸任后,还能享受这些,也是有原因的。
    十年前,我曾参与当时供职媒体对朱镕基的报道,在河北廊坊听到很多他的传说。比如,工作人员买1块钱东西却开3块钱发票,朱镕基不给报。“不行就是不行”,转述者甚至能模仿朱镕基的湖南普通话;比如他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只有看门大爷愿意接近他,回北京时给朱送行,临别说:“就你一个好人”。当地还有很多传说。
    十年前即有感触,被大家肯定的人,会有很多传说,都是诠释这个人多好;被大家否定的人,会有很多段子,都是描述这个人多坏。无论传说还是段子,虽然经常是假的,但背后指向往往是真的。
    可惜,作为一名中国记者,不可能和“朱总理”过招,哪怕他退休之后,也难见到朱大爷,算是遗憾吧。
    朱镕基退休后热心京剧事业,对我影响也很大,让我这个排斥京剧的人,也喜欢上了马连良、裘盛戎等名家,真的非常棒。写稿前还听了《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请大家也听听,据说朱镕基也喜欢。
    我就壹说,下期再见。
                   {:soso__17399279712352231896_1:}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