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498|回复: 0
收起左侧

如何看待“4000万身价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22 11:0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jzq0922 发表于 2011-4-7 10: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04月07日 08: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熊丙奇 王石川 郭之纯
    字号:T|T67人参与13条评论打印[email=]转发[/email]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对此,凤凰网做出调查显示,七成网友不赞同董藩教授“4000万”的言论。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过网络发表声明称,“4000万”的言辞仅仅是在激励学生进步。
    “4000万身价”论是教育功利化的注脚
    在社会普遍感觉大学精神迷失,以及教师师德风尚不在的背景下,董教授的言论遭遇板砖,是在意料之中。
    在笔者看来,究竟是董教授的言论折射高等教育的功利,还是高等教育的功利让董教授的言论显得敏感,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如果在高等教育整体并不功利,各种富有个性的导师比比皆是的情形下,董教授的言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出格——他作为一个导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人们也并不会担心他的这种言论,会导向所有导师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为非富即贵的“人才”,因为每个导师会有自己的要求。在董教授提出“4000万身价”论的同时,还有教授会要求学生不做出学问不来见我。
    然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却是不健康的,并非多元,也无特色,导师制形同虚设。我们所见的是,所有大学办学定位趋同,学科设置相似,都追求“高大全”,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教师功利、学生功利,学问不再被提及,大家对董教授的言论不安,其实是对功利的不安。可以说,董教授的话成为大学功利的注脚。
    让董教授收回自己的话,再让其他教授也大谈师德,这并不能改变眼下我国大学教育功利化的现实。整体去除我国大学的功利化,才能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也才能让大学的导师个性张扬。而功利化的根源,则是行政化。由于大学内部行政主导教育资源配置、教授没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和学术自主权,这使大学已无自身独特的灵魂,教师和学生普遍失去对教育和学术的追求。追求现实的利益,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进而,教育与学术成为牟利的工具。董教授与其他教授不同的,只是把这明确地说出来。而且,相对那些让学生“放羊”,只挂名领薪酬却不导学生,甚至把学生当“打工仔”盘剥的导师来说,他在现今还算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导师了。这也难怪,在无数板砖之中,有人为其叫好,认为这让大家看到教育的希望。
    对于把中国大学教育问题,往往归结到行政化,有网友曾告诉我这是把“行政化”变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得不告诉网友的是,各种教育问题有自身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形式,但行政化还真是大多数教育问题的源头,这个源头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纠缠不清,难以理出头绪。
    熊丙奇(上海 教授)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