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晶硅新硅烷法试产成功
目前,改良西门子法在多晶硅制造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但该工艺因其加工过程中能耗较高而颇受业界诟病。近年来,中国多晶硅企业一方面加快改良西门子法的研发和产业化速度,争取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的工艺路线,以求掌握低能耗、低成本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没有问题!在2010年,一定能实现光伏发电成本每千瓦时低于1元。”近日,在英利集团第1GW太阳能电池组件下线的庆祝仪式上,董事长苗连生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苗连生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英利旗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新硅烷法多晶硅项目的试产成功,低成本的多晶硅将降低光伏制造的整体成本。
在前几年,多晶硅的生产一直被欧美企业所掌控,多晶硅在光伏组件中所占的成本比重一度达到70%,在需求高峰期,多晶硅现货价格接近500美元/千克,而国际巨头的生产成本仅为30多美元/千克,巨额利润流入了行业寡头的账户。近年来,国内多晶硅制造厂的兴起,让我国光伏企业不必再看国外巨头的眼色行事,但由于工艺问题而引发的关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争论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多晶硅企业。中国企业正在探索新的工艺路线,力图摘掉这两顶帽子,在目前看来,新硅烷法工艺是最接近成功的尝试。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六九硅业新硅烷法多晶硅项目一期设计产能为3000吨/年,最终将达到1.8万吨/年。“六九硅业选择了与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厂家不同的工艺路线,是国内首家采用新硅烷法工艺生产高纯度多晶硅的公司。”马学禄说,“该项目的生产成本可控制在28美元/千克左右,能源消耗指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
马学禄所说的“国家规定标准”是指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009]38号文件(以下简称“38号文”)中针对新建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该文件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并明确提出,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