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869|回复: 0
收起左侧

多晶硅:多种工艺路线“斗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jzlh 发表于 2010-2-22 14: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晶硅:多种工艺路线“斗法”

西门子法、硅烷法、冶金法、流化床法、VLD(汽液沉积)法……在多晶硅生产领域,形形色色的工艺路线让人眼花缭乱。究竟哪种工艺更具竞争力,哪种工艺的未来更被看好?我们请业内专家对不同工艺路线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前景作了解读。
    记者观点
    改良西门子法需突破能耗瓶颈
    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是经过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大规模生产等多种因素比较后生存下来的工艺路线,是目前多晶硅生产的主流工艺。但是,在用该工艺生产多晶硅的过程中,三氯氢硅还原电耗较高,用传统方法对副产品四氯化硅进行氢化的电耗也很高,造成多晶硅成本居高不下。
    面对新工艺的挑战,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的企业只有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大幅降低生产能耗,才能维持其主流地位。
    改良西门子法:仍居主流地位
    ·改良西门子法短期内不会被取代。
    ·国内企业还原电耗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王跃林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未来10年内仍将占据硅系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份额,而改良西门子法在短期内同样还是生产多晶硅的主要工艺路线。
    国外几大多晶硅巨头使用的是该方法,全世界已实现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也绝大部分是采用该方法。国内多晶硅项目除个别企业外同样采用的是改良西门子法。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看,该工艺的确属于效率比较低的化学沉积反应过程,成本必然偏高。降低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成本的关键,在于大大降低综合能耗,高效循环利用硅元素和氯元素,减少系统对外排放的四氯化硅和盐酸副产物,这也是多晶硅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严大洲
    改良西门子法是经过“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大规模生产”等多种因素比较后生存下来的方法,是目前的主流技术,得到全世界认可。
    严格来讲,目前多晶硅产业化生产只有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流化床只是多晶硅沉积过程中的一个装置而已,它所用的原料可以是硅烷,也可以是三氯氢硅,不宜单称为一种方法。
虽然改良西门子法还有许多需提高的地方,但该方法仍将是多晶硅生产的主流技术。
    李本成
    应该说,目前全球光伏产业所需的多晶硅主要还是由西门子法多晶硅供应。
    西门子法制备多晶硅的工业化生产已在全球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工艺成熟、稳定、产品纯度高、技术进步快。近年来,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也有不少企业尝试用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制备太阳能级硅原料,但是大多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水平,而且其产品质量及质量的稳定性也没有达到西门子法的水平,目前还没有能够取代西门子法多晶硅的迹象,我估计在未来20-30年里都不可能取代西门子法多晶硅。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企业达到了还原电耗80千瓦时/千克多晶硅的水平,这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了。
    李振国
    对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工艺而言,仅就还原电耗来讲,目前已有设备供应商承诺可以满足低于60千瓦时/千克的要求。
    吴金宏
    西门子法与新兴的工艺谁会最终生存,要看市场对光伏多晶硅的需求量和科研力度的投入。
    目前,多晶硅的主要制备技术是西门子法,占多晶硅市场份额的90%左右,鉴于其成本高、能耗高的缺点,人们又相继开发了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不同的工艺。
    有需求才会带动新技术的研发,才有可能出现取代西门子法的新工艺;只有新兴的工艺成本低、污染低且安全系数较高,它才能生存。
    陈绍章
    与国际上多晶硅巨头相比,中国企业的劣势在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较大,这就导致成本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多晶硅产品的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记者观点
    利用新硅烷法打造高端硅产业链
    不久前,我国企业的新硅烷法生产线试产成功,在能耗、成本和环保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纯多晶硅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将影响中国的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以高纯硅为起点的高端硅产业链。如果新硅烷法工艺能成功实现量产,这不仅可为我国光伏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多晶硅,还将为我国实力薄弱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产业提供基础原材料。
    硅烷法:瞄准高纯度多晶硅
    ·硅烷法优势是可以得到超高纯多晶硅。
    ·安全隐患应多加防范。
    马学禄
    与改良西门子法相比,新硅烷工艺有四大特点。
    第一是原材料不同。改良西门子法的原材料是纯度为99%的工业硅,从自然界的二氧化硅(石英砂)到工业硅,还需要经过一个高能耗的冶炼过程;而新硅烷工艺用资源丰富的二氧化硅为原料,省去了将石英砂熔炼为工业硅的过程。
第二是能耗低。新硅烷工艺的能耗远远低于改良西门子工艺,综合电耗可低于75千瓦时/千克。第三是成本低。新硅烷工艺的成本也远远低于改良西门子工艺,目前成本可低于28美元/千克。第四是最终产品不同。用改良西门子工艺将产生高纯硅和四氯化硅两种产品,四氯化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处理过程比较复杂;用新硅烷工艺除了产生高纯硅以外,还将产生硫酸盐,而硫酸盐是常规的化工原料,没有污染。
    吴金宏
    硅烷法与改良西门子法接近,只是中间产品不同。改良西门子法的中间产品是SiHCl3,而硅烷法的中间产品是SiH4,将制得的硅烷气提纯后在热分解炉中生产纯度较高的棒状多晶硅。硅烷法的优点是:多晶硅产品纯度高,适用于区熔生长高阻单晶硅,硅烷分解转化率高达99%,副产物少。其缺点是:第一,在工艺硅烷合成时,每一步骤的转换效率都比较低,而且要多次循环,所以能耗较高;第二,微细粒硅粉尘较多;第三,该方法为了降低气相成核的几率以减少硅粉尘,在反应室内引入许多冷却筒,结果其能耗高于西门子法,达到140千瓦时/千克。日本小松公司曾采用过此技术,但由于发生过严重的爆炸事故,后来就没有继续推广了。
    严大洲
    硅烷法最大优势是可以得到超高纯多晶硅。采用硅烷法的公司多利用特有原料优势生产硅烷,硅烷来源各不相同。硅烷最大的问题是极易爆炸,操作不当会引发重大事故。硅烷分解温度低,但硅烷多晶硅生长速度慢,易形成无定型晶硅,加上使用金属钠、金属铝、氢气等原料,综合电耗和投资并无太大优势,生产成本优势有待生产实际运行考核。
    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我国建设一条年产能为1000吨-2000吨的多晶硅工厂是必要的。
    佟兴雪
    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大部分是以太阳能级为目标来设计的工厂,在半导体领域竞争对于质量的要求是很重要的,目前我们国家的许多质量标准还达不到国外的质量标准。换句话说,我们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外半导体或电子行业对于质量的要求,所以说将来要想走向国际市场,除了成本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质量问题。
    记者观点
    冶金法应在工艺和设备方面继续探索
    多晶硅在前几年的“天价”让业界对低成本的冶金硅热情高涨,但其纯度和质量稳定性也着实令人揪心。
    要解决目前冶金法多晶硅的纯度不够高和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应当在工艺和设备方面继续探索,这就要求国内研究冶金法多晶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进行产业内的合纵连横,实行产学研结合,形成一条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各家共同得益,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冶金法最终解决问题的速度。
    冶金法:把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冶金法多晶硅非常有潜力。
    ·装备和工艺拖了后腿。
    闻立时
    用冶金法生产多晶硅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它的低成本更为引人注目。
有人提出冶金法冶炼的温度很高,似乎很难做到节能。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冶金工艺就走上了动力学的道路,也就是说加工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很快速的。尽管其加工温度高,但由于其加工时间很短,因此综合能耗相对较低。冶金法虽有了些好的苗头,但其装备和工艺都还比较落后。目前不少企业采用冶炼后产品加酸洗的技术,导致环境污染和成本偏高等问题。
    吴金宏
    冶金法的主要工艺是:将工业硅进行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除去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后,进行粗粉碎与清洗,在等离子体融解炉中除去硼杂质,再进行第二次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之后除去第二次区熔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经粗粉碎与清洗后,在电子束融解炉中除去磷和碳杂质,直接生成太阳能级多晶硅。冶金法投资少,成本低,污染和安全的问题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努力其纯度可以满足制备太阳能电池的要求,但目前工艺尚不成熟、没有现成的完整设备,纯度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史珺
    由于成本低、投资少以及环境友好,冶金法多晶硅成为光伏电池的首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冶金法多晶硅虽然目前还没有站到台前,但用冶金法多晶硅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4.5%,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更是达到15.5%-17%。虽然还没有达到西门子法多晶硅的水平,但各企业中试产品的进步速度远快于早期西门子法的发展速度。
    目前,用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大规模产业化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多晶硅产品的纯度问题,用冶金法生产的多晶硅纯度约为4个9到6个9,杂质含量仍偏高,尚未完全达到太阳能级;其次,目前工艺与设备还不尽完善,这将对产能、质量及稳定性有所影响;此外,在该领域,国内没有权威的、服务方便的、收费合理的检测机构,分析仪器昂贵、测试量和权威性不够,对研发造成困难甚至误导。(来自网络)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