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控“过剩”
提要:一些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学者认为,新能源行业特别需要政府推动,但政府调控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调控已是必然,如何调控则争议不断。
“多晶硅行业的确存在着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和违规用地等情况,但这并不必须用行政办法来解决。”一位在西部创办多晶硅企业的留美博士认为,如果确实要调控多晶硅行业,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环保检查、土地检查等方式进行。否则,时而鼓励,时而限制,让企业无所适从,也扰乱了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学者认为,新能源行业特别需要政府推动,但政府调控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多数人士认为,调控应限定在准入标准、产能预警和政策协调三方面,但不应通过规模、技术等指标设定准入标准,而应强调环保、用地等标准。
对于38号文提出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这一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指标,业界有不同看法。“我们哪项技术是通过关在研究所里研究成熟了再应用到产业上的?”李俊峰明确提出,重复建设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哪里会有技术进步?
事实上,大量多晶硅项目的出现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举了风电叶片的例子:此前国际市场风电叶片售价达600万元/套,中国研制出来以后国际价格降到70万元套,当中国将价格降到50万元/套时,国外企业只好退出。多晶硅演绎了同样的故事。早年,国外八大多晶硅技术厂商长期不向中国转让技术,也不与中国合资建厂,而且限产保价,维持高额垄断利润。但在德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后,其国内电池供货不足,中国企业抓住这个机会。当时以60-70美元/公斤的成本,达到400-500美元/公斤的售价,暴利驱动中国多晶硅项目大量上马,同时也使得多晶硅技术不断得到突破。马学禄认为,后来多晶硅价格的跳水,金融危机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握了多晶硅生产技术。“只要中国能制造,价格肯定会下来。”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周城雄认为,一个产业的过剩最具有发言权的是市场。产业过剩的标志应该是投资该产业无法获得利润,在发生亏损之后部分企业被迫退出,从而达到供需平衡。显然,一些新能源行业目前仍然利润颇高,这也是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对于新建多晶硅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的规模门槛,有专家认为,此做法延续了钢铁、煤炭等行业“越大越好”的调控思路,但大项目并不等于高技术,更不等于高利润。这种调控思路带来的种种弊端在钢铁、煤炭等行业中早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强制上大项目,反而可能形成新一轮的“过剩”。
实际上,在调控之前,市场之手已开始发挥作用。一家大型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说:“目前200吨-300吨规模的企业有10多家,现在抢客户已不计成本,只要能够保证继续运行的成本就卖,根本不考虑设备折旧。这种不计成本的市场战略无法持续。”有部分小项目试图通过提高技术和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河南林州某300吨产能的多晶硅企业,已在调控前开始建设3000吨的二期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