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相包围多晶硅
在国内,几乎每家光伏大厂都会在总部大楼内设一个陈列室,陈列着整条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光伏产品。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根圆柱形的“长棒”——它直径约15厘米,通体银灰,但切面处却是一幅夹杂着深蓝与浅蓝色条纹的斑驳图案,图案中透着怪诞与诡异——正是大名鼎鼎的光伏原料多晶硅。
多年来,这根沉甸甸的“长棒”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都搅动起阵阵波澜,但没有一次像今年这样引发如此持久而广泛的争议。正如多晶硅棒切面上那本身就很诡异的图形一样,其背后牵扯出来的咄咄怪相同样可用光怪陆离来形容。
怪相之一:工信部、科技部说法不一。早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工信部就直指“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此后,在工信部牵头起草的《意见》中,多晶硅更被定性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产能已明显过剩”。但科技部最近调研的结果却显示,国内5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实际能够生产多晶硅的仅10余家,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更只有1.5万吨。
怪相之二:结论先出,调查后至。在工信部给多晶硅产能过剩“定调”之后,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近日又透露,对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务院已启动第二轮调查,十日内将会公布新的调查结果。这不得不令人怀疑:第一次调查的结论究竟可不可靠,以至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又需要进行第二轮调查?而前次调查早早给多晶硅盖棺定论是否过于草率?这第二次调查是不是为这种草率亡羊补牢?
怪相之三:产能过剩VS大量进口。记者注意到,就在中央高调宣布国内多晶硅明显过剩之时,中国的多晶硅进口额却大增。来自天津港的一则数据显示,在今年1到9月,该港进口的多晶硅达1955吨,价值1.9亿美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8.8%和78.5%。专家认为,这一迹象表明尽管政府抑制了多晶硅产能,却并不说明目前国内生产的多晶硅可以满足需求,这其中势必有些数字包含水分。
怪相之四:中央三令五申多晶硅产业风险,主权财富基金却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就在上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中投公司”)宣布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后者正是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母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