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4-1-19 11:23 |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
能源发展成就
根据国新办25日上午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介绍的新中国成立60年能源发展成就的六个核心概要,国际能源网对中国能源发展60的辉煌成就做了详细报道:
|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3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增长110倍,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1倍。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改革开放初的4.5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改革开放初的13.5倍,居世界第二位。
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到一度,发展到现在人均生活用电307度。发现了大庆、胜利、长庆、塔里木等油田,创造了“三老四严”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甩掉了贫油和点洋油的历史。海上油气开发从无到有。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能源运输通道。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能源运输体系。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1949年、1978年和2008年一次能源生产及主要能源产品产量 项目 | 单位 | 1949年 | 1978年 | 2008年 | 产量 | 产量 | 比1949年增长(倍) | 产量 | 比1978年增长(倍) | 一次能源生产量 | 亿吨标准煤 | 0.237 | 6.28 | 25 | 26 | 3.1 | 煤炭 | 亿吨 | 0.32 | 6.18 | 18 | 27.93 | 3.5 | 石油
其中:汽油
柴油 | 万吨 | 12 | 10405 | 866 | 19000 | 0.8 | 万吨 | 2.7 | 991 | 366 | 6347.54 | 5.4 | 万吨 | 1.5 | 1825.7 | 1216 | 13300 | 6.3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43 | 2566 | 59 | 34668.8 | 12.5 |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大型能源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工业的栋梁。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年保持年均煤炭产销量增长千万吨以上。旗下拥有被誉为“世界第一矿”的大柳塔煤矿、世界上一口井一个采掘面产量最高的矿井之一的榆家梁煤矿、世界首个百人千万吨级煤矿的哈拉沟煤矿和集矿井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及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煤矿等数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2008年共生产原煤2.82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世界第七大石油公司,2008年共生产原油1.08亿吨,天然气617.5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25亿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石油和石化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2008年生产原油4180万吨,天然气8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3亿吨;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已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1190万千瓦,2008年发电808.12亿千瓦时,创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发电量历史纪录;1991年建成投产的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90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独立研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2007年建成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目前我国现有4座核电站(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中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按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着国家电力供应重要使命,是我国最大电力供应企业,经营区域覆盖88%国土面积,供电人口达10亿。
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能源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全国第一个亿吨级安全高效绿色煤炭基地——神东矿区,2005年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树起一块崭新的历史丰碑;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自1976年开始连续27年高产稳产,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胜利、辽河、塔里木油田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源运输大动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能源运输建设成为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环节。1988年修建完成的西起山西大同东至秦皇岛港的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重载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线。2006年煤炭年运量达2.5亿吨,2007年又成功实现3亿吨煤炭年运量,创下铁路运营密度、运输效率、干线运量3项世界之最;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和国家能源进出口重要港口——秦皇岛港,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型煤炭码头群,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目前建成的距离最长、管道最大、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技术含量最多输气管道工程,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建设完成,极大缓解了东部经济发展与能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总投资达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是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此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我国电力输配能力。
|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从1952年到2008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95%下降到68.7%,下降了26.3个百分点,石油比重上升了14.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全国水电装机达到1.7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连续三年翻番增长,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1.25亿平方米,年产能4000万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核电已建成运行11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六十年来先后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有序开发了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水力资源。到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年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提高到7.4%。
核电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达88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近年来,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我国风电发展迅速,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实现翻倍增长,到2008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能够批量生产单机容量1.5兆瓦级的风电机组。
太阳能利用在光伏产品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08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
我们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了全国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一个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逐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通过广泛推广各项节能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力度。2006—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降低1.79%,2007年降低4.04%,2008年降低4.59%。
2008年与2005年相比,年耗能1万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中,炼焦工序能耗降低32.1%;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降低22.9%,烧碱、纯碱、乙烯单位生产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9.1%、4.9%、5.4%,合成氨单位综合能耗降低9.0%,水泥、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3.0%、20.8%,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9%,铜、铝、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低27.4%、9.7%、16.3%,火力发电煤耗降低6.6%。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大缩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2008年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08年,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7176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0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率为10.66%,回收利用能量6230万吨标准煤。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10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节能率3.22%。
|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运输等较为完整的能源技术体系。
煤炭工业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超过80%。
电力方面,1949年我国火电最大机组为1万千瓦,输电电压等级最高为220千伏,且全部为外国设计制造。1956年在安徽田家庵建成第一座国产6000千瓦火电机组,现在60万千瓦及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正在成为火力发电的主力机型,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达到65.2%。2008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
电网建设已经具备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输变电电压等级在改革开放后达到500千伏,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从交流发展到直流,已成为世界上运用500千伏直流输电最多的国家,并建成投运了晋东南到湖北荆门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在建设世界上直流电压等级最高的±800千伏输电线路,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达到了国际水平,2008年出口发电设备1452万千瓦。
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成为我国具备先进科技装备、专业配套的现代化能源生产部门,陆地石油钻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千万吨级炼油设备实现自主制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高含水油田稳油控水开发、油田早期注水分层开采、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复杂结构井钻井等技术以及钻井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核电已具备百万千瓦级设备自主制造、压水堆自主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三峡机组全部国产化,标志着中国电力装备制造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达到新的水平;水电站设计、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小水电行业技术主要输出国之一。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国产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修筑240米双曲拱坝、180米级各类大坝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能力;具备10兆瓦规模及以上的光伏系统集成技术及其核心装备研发生产能力,建成兆瓦级低压和100kWp高压并网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成70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示范工程,正在进行1~10兆瓦并网光伏系统和1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量为世界第一;基本掌握单机容量2兆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自主研发的1.5兆瓦双馈风电机组和合作设计研发的1.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投入运行,首台3兆瓦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已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一次性整机安装成功;多样化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发展迅速,沼气利用技术成熟并形成了规模市场,兆瓦级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实现示范,粮食乙醇形成一定规模。
|
今天,市场机制已在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煤炭、电力、石油行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已经确立。在新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从过去的煤炭、电力、石油等多个部级机构,精简组建为今天的国家能源局,能源宏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能源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规划、标准在能源行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能源事务的话语权大大提高。担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国(WEC)。与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与22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多边合作机制。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已建成投产中哈原油管道,正在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今年底将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把中亚天然气送到北京。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增强了世界能源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