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某多晶硅企业的销售总监张先生进入这个行业不到两年,拥有丰富销售经验的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甚至时刻准备着跳槽。但现在,他认为这个行业前景可观,已经彻底打消了跳槽的念头,决定在光伏产业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像张先生这样对光伏产业充满信心的同行并不在少数。尽管国务院提示产能过剩言犹在耳,业内却仍在酝酿更大规模的项目,新上项目开工的消息仍不断传来。 与此同时,多晶硅产业的融资渠道却在不断收紧。在被提示“产能过剩”后,银行对多晶硅企业的态度几乎180度转变,风险投资者的态度也趋于谨慎,不断强调被投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业内专家表示,多晶硅产业的过剩是高耗能、低水平工艺的过剩,而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还非常短缺,竞争到最后,将是有“心”者胜出。 产能“紧箍咒”待解 自2006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暴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近两年来一直是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投资目标。地方政府都以吸引多晶硅企业为引资重点,从中西部的四川乐山、重庆、武汉、洛阳,到东部的徐州、扬州、连云港等,都在致力于打造“多晶硅基地”。 2009年,前期集中上马的国内多晶硅项目已经进入一个较为集中的投产和达产期。产能放大的同时,价格却在低位徘徊,甚至已经低于部分企业的成本线。大全集团多晶硅一期扩建1800吨项目成功产出高纯多晶硅;江西旭阳雷迪多晶硅全面投产运行;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投料试产成功;英利能源与海口市政府携手打造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项目……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项目初步统计有20个,这些企业的规划总生产规模超过15万吨,总投资700多亿元。目前,已经投产的规模逼近3万吨,即将投产的规模近3.5万吨。 与此同时,多晶硅价格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巅峰跌落低谷,甚至低于部分企业的成本线。随着多晶硅产能释放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萎缩,多晶硅价格从最高接近500美元/公斤持续下跌,去年底已跌至200美元/公斤,今年最低跌至50美元/公斤附近,目前徘徊在50-70美元/公斤。 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晶硅产业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与传统的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同时被“点名”。面对产能和价格的矛盾,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仍然在建和拟建的项目都是冲着之前的“暴利”而来,但价格暴跌和产能过剩,使这些项目的投资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