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地新能源的泡沫现象
新能源是当今炙手可热的新产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政纲内以此作为推动美国经济再创高峰的未来希望,中国亦步亦趋,也大举投资新能源,希望不会落于人后;欧盟则奉绿色经济为基本「国策」,全力推动各项环保产业,欧盟的环保标准现在已成为全球最高水准的规范。
大量的投资和屡有创新的研发,令人对新能源的前景充满希望,而相关产业方兴未艾,不少与其挂钩的企业更成为市场热捧的股市新宠,香港人最熟悉的比亚迪从造电池到开发电池汽车,并得到股神毕非德入股而声势大振;可是,从目前各种迹象看来,内地新能源产业正遇上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甚至有泡沫化的困局,下一步到底可以整顿重新起步,还是一窝蜂之后即归于平淡,是绿色团体和投资界都应关注的大事。
内地发改委上周对新能源汽车业提出要求降温的呼吁,据内地媒体引述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二○○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汽车产业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苗头,从二○一○至二○一一年,汽车产业规划产能将远高于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过剩;至于新能源汽车,由于研发工作的技术门槛甚高,国内企业从电机、电池和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至基础原材料生产,都与国外有一大段距离,内地不少企业一哄而上开拓新能源汽车项目,催生了新能源汽车热,但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的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外购零部件组装;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十分热闹,但其实流于空洞化,并不能把这门新产业推向更高的台阶。
内地近年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上有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是,相关行业在基础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关键技术始终没有突破,无法走上自主技术的道路,处处依赖外国科技,结果可能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被动局面,最后在这场全球角逐的新兴产业竞赛中屈居人后;以太阳能的光伏产业领域为例,前期的暴利环境吸引了多个晶硅项目一涌而上,但由于核心技术滞后、生产成本高企,出现了一边以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边则在国外市场行变化之后,迅速出现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
据统计,目前内地有十八个省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列为支柱产业;此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认为新能源是金融海啸后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于是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投机资本乘势介入,结果未见成绩,却大大加剧了行业的风险。在风能发展方面,目前内地引进的都是欧洲二、三流技术,而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跟中国截然两样—欧洲风电场风沙少、风速平稳、温差较小,与中国的条件差异甚大,而且国内的大型风电场都远离电网,在输送电力和保持电压方面都需要解决多项技术问题。
据麦肯锡的统计显示,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一千四百万美元,中期投资在一亿至二亿美元,并且需要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建作配套;内地缺乏的并非资金,而是业界盲目投资、恶性竞争,在低效益的项目竞赛中浪费了大量资源,却未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领先;国务院在上月二十六日的一次常务会议上研究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风能设备和多晶硅都列入了「黑名单」,成为整顿对象。在世界各国的新能源竞赛中,国内的相关企业仍然大量集中在制造领域,脱离不了「世界工厂」格局,这又岂是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