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历了此前的“高歌猛进”后,我国新能源产业一转身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国内企业未掌握核心技术、盲目上马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及产能过剩、电网建设水平落后、并网标准低等。于是,继风电并网难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之后,光伏产业同样遭遇“伏击”,多晶硅价格的暴跌让众多小企业面临巨额投资血本无归的境地。
有识之士指出,这些问题都只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表面症状,“病根”在于我国发展新能源的终端市场需求相对匮乏,发展新能源的成本依旧太高。因此,着力培育新能源市场需求,或应是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开始,市场只是集中注意到发电侧的成本高昂,但如今,输电侧即电网企业配合新能源发展需要的成本也开始浮出水面,例如智能电网建设、配网建设、调峰电源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来补缺。面对高企的应用成本,要么通过巨额财政补贴解决;要么理顺电价形成机制,让成本向终端传导,即涨电价。但这两条路目前看来都有很大难度。
以光伏产业为例,尽管此次作为光伏发电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至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商的成本,被认为是加速光伏发电在国内普及的利好消息,但实际算来,光伏发电的成本依然比传统发电高出一大截。此前,敦煌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的首个中标价为1.09元/千瓦时,而传统火电成本约为0.3元/千瓦时。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频繁出台政策予以财政支持,如确定风电标杆电价以及太阳能屋顶补贴政策等,但基本都集中在缓解发电侧压力,对于输电侧的成本,暂时尚无明确的“埋单者”。
而这部分成本,将再度被分摊到发电企业、输电企业、用电终端身上。例如国家电网出台的风电、光伏发电并网技术规定,一定程度上将增加发电侧的成本压力。在新能源发展初期,电网满足新能源并网以及输送的问题并未被充分重视,因此,大批项目落地后却面临“发电容易送电难”的尴尬。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的提高,发电输电不配套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既然发电侧和输电侧的成本难以压缩,而单纯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优惠政策维持行业发展也不现实,再来看看从销售终端传导成本的路径是否可行。
目前,国家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制度,每千瓦时征收2厘钱,附加在电网企业的销售电价中征收,今年预计共征收45亿元左右。在可再生能源比例占能源总量比例偏低的情况下,消费终端对这一附加没有太多感受,但如果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额也将增加。有专家测算,如果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即占到能源总量的7%左右,仅风电部分的输电侧成本就将增加3000-4500亿元,这笔资金也有可能被分摊到终端用户。
其实,成本高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竞争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核心技术缺失。有观点认为,最初我国蜂拥上马多晶硅项目时,只是看到了暴利诱惑,并未考虑到市场需求,我国的光伏产业一直存在着“技术在外、市场在外”的问题,无论国内的光伏产业如何红火,其终端消费市场却只有很小一部分在国内,国外市场波动的风险一直存在。风电的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致力于风电“圈地”的多是实力较强的国企,对盈利的敏感程度不算高,需求缺失的隐患多少被掩盖了。
没有需求呼应,又怎能期待成本快速回落?发展新能源,在解决上网电价、并网标准等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不妨从培育国内市场需求着手稳住新能源的“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