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山的“长短”
姜晓亭很清楚乐山的“长”与“短”。
就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而言,“乐山其实并不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效益不大,因为日照时间短,阴天居多;相反,四川的攀西地区就特别适合搞。另外,乐山的航运目前还没有完全打通,太阳能光伏板及组件是个易碎品,就遇到了运输问题”。
而多晶硅及光伏产业的高端人才流失,一度是姜晓亭心中的痛。
“那段时间,正是多晶硅价格飞涨、各地投资你追我赶之时,一会儿听说这个跑了,一会儿听说那个被挖了,眼睁睁看着人来人往。”姜晓亭表示,“不敢说全国所有项目,但至少一半项目,可以说有乐山人才的身影”。
让姜晓亭欣慰的是,随着多晶硅技术垄断的打破,很多人重新选择“回归”,“国家级基地的称号,是个金字招牌,虽然不一定能享受到多少政策支持,但可以藉此引起更多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的聚集”。
而对于多晶硅及光伏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政治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姜晓亭,也像一个工业专家一样时刻关注着。“市场需求我要关心,科技进步我也要了解,循环利用更是不能不熟悉。”
他特别提出,“现在的关键是,国家必须出台政策来支撑产业发展,最好是用电价政策”。
在多晶硅价格暴跌后,目前,其生产成本中的一半是电价,“乐电天威的联合模式,此时此刻体现出了特别的意义,乐电解决电力供应、成本降低问题,天威解决市场、出路问题”。
而市场问题,亦是姜晓亭重点关注的。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提高太阳能上网电价。“有利润空间了,大家就想去投资。至于具体是通过财政补贴,还是不同电价的差价平衡,这是技术问题。如果太阳能建设进入高潮,多晶硅就会进入发展高潮”。
争夺产业链
不过,对乐山来说,1000亿目前还只是一个“目标”。
虽然太阳能产业至今仍处于行业低谷,但各地政府对其的争夺,却越发激烈。比如,原本没有光伏产业的陕西省,2009年初已将光伏产业列为该省“一号工程”,半年后,其已拥有了8个光伏产业园区。
而四川内部的竞争同样火热。眉山、成都、新津等地的多晶硅项目均在加快推进;甘孜州利用电价优势,引进了年产10万吨工业硅和1万吨太阳能级光伏硅项目等。
7月20日,在乐山市委工作会议上,姜晓亭直言,“目前,受光照条件、运输方式、电价成本、技术扩散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乐山在硅材料产业上的先发优势,已经非常有限”。
姜晓亭表示,他曾听到一位西部城市的市长如此表述,“那市长说,未来的多晶硅必将是他所在城市的天下,因为那儿煤多,发电成本低”。
“但这位市长偏偏就没有说,那个地方有无盐卤资源、盐碱化工。殊不知,如果没有这些配套,副产物又如何解决?原料长途运输可不可能?”在蒋晓亭看来,如果产业不配套,“上马项目要千万慎重,不能‘单兵突击’”。
他特别强调说,“不要简单地以为有了技术、前端的工业硅,就可以搞多晶硅项目。一定要把环保、循环利用问题解决好,要有发展配套产业的条件,这既是对产业发展负责,也是对生态保护负责”。
而在认识到乐山的“长”和“短”之后,走出乐山、寻求合作,已经成为姜晓亭的考虑,比如,与“日照充足”的攀西地区合作太阳能发电站。
“最近,我正准备与攀西的领导沟通交流,但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他们。”在姜晓亭看来,攀西地区的优势是阳光,乐山优势是技术、产业聚集、循环经济模式以及配套的氯碱化工、盐化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