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查看: 631|回复: 0
收起左侧

太阳能:等待发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19 11:23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常住居民I

    不准重名 发表于 2009-6-24 07: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6-24 6:47:48 
    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办公楼一层的玻璃柜里,一块块灰色金属光泽的石头很容易引起参观者的注意,这种不规则的物质有个学名,叫做“多晶硅”。
        多晶硅虽然比较难伺候(切割时容易碎裂、800摄氏度以上高温加热后才有强大的延展性),但品质好一些的多晶硅(又称为“高纯多晶硅”)是制造半导体的重要材料,如果对品质要求不太高的话,它就骤然间转为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的主要原材料。
        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是由多晶硅作为源头,将它再制造成硅片——太阳能电池。若把电池安装在玻璃中就成了电池组件。江苏无锡新区新落成的无锡尚德研发大楼就使用了大片的电池组件作为外墙,这幢被誉为“零能耗”的绿色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异常夺目。
        尽管全球第一块太阳能电池在1954年诞生于美国贝尔试验室,但是该行业的大规模爆发仍然是以2004年德国政府出台的电池补贴政策为标志。
        此后,随着欧洲(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对太阳能需求的增大,中国企业在多晶硅、硅片以及电池的生产制造等三个环节上也迅速崛起,很快由一个参与者变为了太阳能制造业的主角。
        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量已占据世界的44%,为世界第一大电池及组件制造国;中国多晶硅厂的投产及在建产能也从2004年的数百吨发展到现在的近5万吨。
        不过2008年突然到来的金融危机,让欧洲这个太阳能电池的最大需求地区大幅削减了采购量,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也被迫歇业,他们正在等待和期盼市场的再度复苏。
        1 多晶硅:冰火之间
        中国的多晶硅制造产业在这5年间的发展可谓是大起大落。
        2004年以前,中国在上游多晶硅的制造生产上速度极慢。国内第一家多晶硅研究机构是创建于1964年的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其在2005年的产能仅有200吨/年,世界大厂的规模是它的数十倍,有的公司产能接近万吨/年。
        欧洲对于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在2004年突然增大,这一变化引爆了全球多晶硅产业的发展热潮。
        以前,多晶硅的技术、产能都集中于海外7个大型制造工厂手里,如Hemlock、瓦克化学、REC等等,但7大公司的产能远远小于需求,因此多晶硅的价格从2003年的每公斤35美元暴涨到了2008年的400美元到500美元/公斤。
        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怎能让人不动心?中国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到这一暴利行业。
        2005年中国没有一家千吨级企业,但现在已有50到60家企业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行业,规划总产能达到8.8万吨,在建产能4.4万吨。
        对于多晶硅企业的投资者来说,2008年年底加深的金融危机仿似一场噩梦。欧美地区突然暂停采购太阳能电池,直接导致上游企业在建计划的中断和产品的大量滞销。
        曾经50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价格只是昙花一现,现在的市场价已经跌去了90%(到50美元/公斤)。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够尽快地清醒,那么破产关门就是唯一的出路。
        2 三大法宝:技术、土地、电价
        事实上,多晶硅价格的走低对整个光伏电池产业的推广显然是一个利好,因为只有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之后,才能触发整个产业链成本的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价也就不断接近了煤电电价,更具实用性。
        中国企业仍有条件将自己的制造和投资成本迅速调整到海外大厂的水平(成本为15到20美元/公斤),因为首先,中国公司都具备低廉的土地和电价成本。
        内蒙古、四川、河南洛阳是中国多晶硅厂的所在地。江苏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告诉记者,离原材料近,有便宜电价和合适的土地成本,是企业落脚在这些地区的原因所在。
        以四川乐山高新区为例,这里距离工业硅的采集地约百公里,乐电天威(3000吨)和新光硅业(1260吨)的生产厂都扎根于此。
        高新区招商局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当地的土地价格是11.2万元/亩,这要比沿海地区一个著名化工园近20万/亩的价格,便宜一半以上。乐电天威就在乐山高新区拿下了近500亩的地。
        电费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支出。魏启东说,多晶硅用电很厉害,电价占总成本的比例约是30%(其余为三氯氢硅,占34%),而乐山当地的电价基本在0.6元/千瓦时左右。在内蒙古电价则更低,一个经济技术园区的平均工业电价是0.4元/千瓦时。如果被当地政府定为一个重大的投资项目,企业还可以申请更便宜的电。航天机电[12.50 0.40%]就在内蒙古设立了多晶硅厂,位于江西新余的江西赛维LDK高科技有限公司也享受着优惠的电价政策。
        便宜的土地和电价,显然是海外大型多晶硅工厂望尘莫及的。而国外公司之所以还能有良好的成本控制力,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的掌控能力强。
        主攻多晶硅技术设备的森松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薛绛颖就表示,目前他本人还没有看到一家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将成本降低到低于50美元/公斤的,因此中国的多晶硅厂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改良西门子法”等各种多晶硅制造技术。如在原材料纯度控制、还原技术以及氢化方式上,都有很多空间可以提高。
        3 太阳能电池:等待发力
        虽然中国多晶硅企业的产能增长迅速,不过目前还没有超越海外军团,成为世界多晶硅行业的主力。
        而中国在太阳能电池产业链的中下游制造(如电池、组件生产)能力已让世界所瞩目。尚德电力(STP.NYSE)在政府的扶持和风投公司的帮助辅导下,很快于2005年完成融资并上市,历练后其现已是世界第三大制造商。
        此后,多家公司如林洋新能源、CSI阿特斯和常州天合等江苏公司纷纷登陆海外股市。
        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已有600多家光伏电池、组件及配套企业,2008年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为3.3GW以上,产能占世界的44%以上,已跃升为第一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国。
        从产业的分布区域来看,江苏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省份。太阳能的电池和组件企业多达70余家、配套企业近500家,产能约占全国的70%,出口占全国光伏产品的50%以上。魏启东认为尚德电力对整个江浙太阳能产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尚德走出了一大批相关人才,他们各自都在江苏及附近发展。”
        位于江苏启东的林洋新能源前任CEO王汉飞就是尚德的一位工厂经理;将施正荣引入到无锡的晶澳太阳能CEO杨怀进,现在也在扬州投资建厂。
        尽管中国的电池制造能力已在世界立足,但另一方面所有下游制造商的日子并不好过:电池订单和市场信心严重不足让人非常焦虑。
        中国90%以上的电池及组件都销往海外,但2008年欧美地区的采购量迅速下滑,导致电池组件的销量和价格都大幅、持续地回落,大部分组件企业陷入了亏损。
        江苏一家太阳能制造公司的高层就向记者表示,很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本来预期今年6月份销量和价格都会回暖,但美国和欧洲的零售价格不仅没有止跌,而且采购数量也没有明显的反转,因此很难指望太阳能产业在今年恢复元气。”
        热闹一时的太阳能行业并不是无药可救。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像欧洲和美国等地推出更多的政策并逐一落实,那么市场反转的日子也将为期不远。
        2004年,德国修正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实行强制上网电价补贴措施,根据光伏发电设备类型和规模的不同,实施0.38到0.49欧元/千瓦时的补贴政策。受此刺激,德国也从2003年年底的410兆瓦装机规模,发展到了2008年年底的1680兆瓦的装机规模。此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都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太阳能电池,欧洲太阳能产业由此鹤立鸡群。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在今年3月26日也颁布了相应的太阳能鼓励政策。
        几大部委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以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志着中国光伏市场的开启。
        上述政策中政府就正式宣布,将对中国的光电建筑应用实施20元/瓦的补贴。
        工厂设在江苏泰州的中盛光电集团最近迎来了一批政府客人。由于国家补贴政策需要先申报合适的项目,泰州市委书记张雷带领工作组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要求各相关部门设立光伏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减免相关费用。
        中盛光电副总裁佘海峰也对记者表示,泰州的不少公共建筑、相关大楼都可能作为光电应用项目向国家申报,其已申报的项目总量达到了10个之多。
        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地制定新能源调整振兴规划,其中将可能大幅提高中国底气的太阳能发电容量目标。同时江苏、上海、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市政府不遗余力的积极倡导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近期已分别制定和下发了鼓励该行业的框架性文件。
        “中国太阳能各政策的落实还需要一些时间,但这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它也可以缓解行业的部分压力。”招商证券研究员汪刘胜说。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