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事求是的讲,这篇文献具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但是意义不大。有几个问题,第一,使用三光气替代光气,这不算一个新发明,只是一个对设备适应性的改良。第二,过量的吡啶怎么办,是否在产物中会残存吡啶?如果能用三乙胺替代,无论成本还是工艺上都会好一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文章仅有红外表征,缺少NMR与GC-MS(至少也要GC)的数据支持。并且所示红外为缩截部分,仅能判断异氰酸根的存在,只代表有产品但不能代表产品品质。用气味来比较产品。。。这个。。。比较汗。另外,原料有否完全转化,这个必须要有终点判断,否则很可能产物和原料在蒸馏时会一起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