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kgdyww
收起左侧

闲言碎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9 16: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 不要用心计

遇到一位结婚二十多年没跟妻子吵过架的男人,在跟他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说这其实很简单,“只要在与对方的相处中,能够做到用心,而不用心计就行了。”我点点头,又问:“那用心和用心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他下面的回答,我以为很妙。
“用心,不怕被对方识破,而用心计,不仅害怕对方识破,而且一旦被对方识破,你今后就是真心待她,她也会认为你是在对她用心计。”
“用心计,只能让对方相信你一阵子,而用心,则可以让对方信任你一辈子。”
“用心,是带着情与爱来思考问题,是以尽可能有的善意与诚意来处理事情。夫妻之间,本来就是情与爱的结合,本来就应该以最大的善意与诚意来相处。用心计,则是用瞒与骗的方式来耍花招,是用说起来做起来很好听很好看的方式,来包藏、隐藏自己并不美丽并不美好的思想与行为。”
“心与心总是相通的,心计与心计总是相克的。”
“古人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彼此用心,才能做到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古人从来没有说过人心是用心计长成的,用心计算计对方,是最可怕最可恶的人心不古。”
“彼此用心,就是在心与心之间铺路搭桥;彼此用心计,就是在心与心之间挖战壕设陷阱。”
“夫妻之间的离心离德,往往就是从一方用心计开始的。善用心计的人,永远享受不到心心相印的幸福,也永远达不到以心换心的境界。”
“用心,在任何情况下都用心,是对爱的自信,也是对爱的坚守。在这样的人面前,心计用得越多,越显出自己的渺小与丑陋,越不得人心。用心者必定‘得道多助’,用心计者必定‘失道寡助’。”
“许多喜欢玩心计的人,以为玩心计能显示自己的聪明与高明,其实,那是最大的愚蠢与糊涂。用心,用心,永远用心,在任何情况下都用心,那才是最高最大的智慧。”
对这些话品味再三后我想,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合作者之间,都应该本着“用心,不要用心计”的原则来相处、来交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10 08: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乞丐、石头和棍子

从前有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遇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很惊恐。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块石头放在身上,然而不幸的是,这次他遭遇到了两条狗的攻击,虽有一块石头防身,但还是被另一条狗给咬了。

于是,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准备了两块石头放在身上,可这次他遭遇到了三条狗的攻击,结果还是被咬了。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可这次他恰恰遇到了群狗的攻击,因而仍然是被狗给咬了。最后,为了对付狗的攻击,他索性背了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有一次这个乞丐干脆大着胆子放下石头,拿起原本用于搀扶身体的棍子来还击狗,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三下两下就能将狗打散,而且即可单打狗,又能打群狗。

一根棍子胜过无数的石块,思维一转天地宽。很多时候,我们沿着一条思维发展下去,不仅不能解脱,或许还会被束缚得更紧。当我们被传统的东西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大胆的去试一试:

扔掉“石头”,拿起“棍子”。

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11 14: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真?是假?

有一档与旅游有关的电视节目,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并请来一拨俊男靓女做嘉宾,其中有一闯关游戏,播一段录像,由嘉宾判断其讲的“是真是假”。猜对了,则是闯关成功;猜错了,便遭淘汰。
下面,我也讲几个故事,由你判断一下,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有个人,一时想不开,喝了一瓶敌敌畏,结果,敌敌畏是假的,使他白捡了一条命。于是,他很高兴,遂开怀畅饮起来,没想到,酒也是假的,掺了工业酒精的,致使他一命呜呼。
有位缉毒人员,逮住了一个贩毒的,缴获毒品若干克。当地有关部门又是请功,又是庆贺,委实热闹了一番。没想到,时隔不久,却宣布缴获的毒品全是假的,于是,该毒犯被无罪释放,缉毒人员还公开向其赔礼道歉。
有位卖米的,每卖一斤米,总要搭上半两沙。他对顾客说:别人卖米,总是事先把沙子掺进米里;俺不掺,那样太缺德。可是,谁不掺谁吃亏,俺又不想吃这个亏,所以,你买俺一斤米,也得按米价买俺半两沙。要不,俺也事先掺进去,等你买回家后再一粒一粒地往外拣。你想想,咋合适?
有位大夫,每有病人就诊,就对病人说:你的病,我一“望闻问切”,就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不然的话,我这么多年吃的饭就算喂了狗。可是,你想从我这儿拿走处方,先得给我100元钱。不然的话,你得按医院里的规定,去做各种检查,比如说CT、B超、心电图、脑电图、核磁共振什么的,这样你得花八九百元,而我的提成也就八九十元,那样,你费时费力不说,还得多花钱,等你检查回来,我还是给你开这个方。你想想,咋合适?
有个人向某官送了一尊金佛,谋得了一开发项目。后来,该官犯了事,金佛遂成赃物。该金佛经有关部门鉴定,折合人民币若干,因其价值不菲,使该官罪加了一等。然而,临判决时,又经有关部门鉴定,认为该金佛是假的,只不过镀了一层金粉,于是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既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坏人,遂将该官从轻发落了。既然金佛是假的,不值钱,自然就没人再拿它当回事儿了,而且放哪儿哪碍事儿,后来则被一位办案人员拿去,放在他家当了案头清供。时隔不久,该办案人员又接手了一桩腐败案,调查工作还没展开,便有一老同学带着位陌生人前来造访。尚未落座,陌生人就看到了那尊金佛,霎时忍不住哭了起来,说他父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了,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请尊金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这下子他可尽孝子之心了,无论如何都得把这金佛给请回去。闲言少叙吧,最后,那陌生人还是将金佛请走了,出的是真金佛的价,还一个劲儿地说那办案人员是他的再生父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14 15: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到吐血的10句谎话

网站:我们是免费的。

电信:我们是亏损的。

警察: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上市公司:我们不做假报表的。

老板:我不会忘记你的贡献。

女孩:这是我第一次……

客车司机:准时出发。

公司职员:明天我就不干了。

商贩:大亏本、大出血、大甩卖。

影视明星: 我们只是朋友关系。

公安人员:决不让任何一个犯罪分子逃脱。

政客;我一分钱都没收。

领导:下面,我简单地讲两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害死中国人的10句“俗话说”

害死中国人的10句“俗话说”

1.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曰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曰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曰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
“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主张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我在南京读大学那其间,学院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张各退一步。例如上述那个校规,如果某同学打你,是否就被动等着挨打?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3. 苍蝇不叮无缝蛋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据《西部商报》2005年7月14曰报道,余某和把某是邻居,在今年农历三月份,村子里传称把某强*
杨某。在谣言散播过程中,邻居余某相信“苍蝇不叮无缝蛋”,煽风点火,说把某一定是干了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把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邻居家妇女余某的头砍下。看,这大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人的性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4.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在机会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机会。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再要求:在同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几个了;再要求:年龄——这样的机会,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一个市长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人儿子站在同一个机会面前,他们能平等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5. 人挪活,树挪死
“人挪活,树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当在某个岗位上干得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非非。我的一个堂弟,在长春某名校做老师。几个月前,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助他把他“弄到”长春土地规划局去,被我拒绝了。他在做老师之前在区Z
F宣传部干过几年。“人挪活,树挪死”这句大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两旁的树都是挪来的,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人挪就活吗?也不一定,看见过很多在各单位之间跳来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见“有所突破和提高”,相反,到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来岗位上努力勤奋的人,做出了一点成绩,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难做出一番成绩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6.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捕风捉影:“对于最近单位传闻的咱单位内婚外恋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停者往往不知所措,说谁呢?大家猜测不止。本来很安静的单位,一时间就会满城风雨,议论纷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说话者找到杀人的“刀和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7.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判断问题的对错,和年龄无关。扯上年龄,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劲壮胆。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
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笔者说这个,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接近“最优”,和年龄关系不大。“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对年轻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的亵渎,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主张“论资排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8.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主张以地区为线,画出友谊的大门。中国警务报道,3月18曰上午,南昌市公案局刑侦支队三大队将抓获的杀人犯罪嫌疑人谢应福移交给广州警方。据悉,谢应福为20万钱财,竟将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乡杀死。这里,就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近几年来,老乡谋害老乡的案件时有发生,网友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即不能见到老乡就“不设防”,也不要一见老乡就“谈乡色变”。中国人,要抛开“地域亲热”,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去考证,老乡不是绿色通行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9. 各扫门前雪
“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几年几乎每个季度都有媒体报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曰之下被强暴了,而且围观者数众。这些围观的人实际上就是“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大俗话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小偷猖獗、抢劫犯疯狂
——不能说跟“各扫门前雪”的信奉无关。在“各扫门前雪”的大俗话前,“见义勇为”正在沦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5: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主张把交流情感、加强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真的能做到吗?不可能!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否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工具。比赛中的参与者人也无法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见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能叫比赛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虚伪的代名词,实际各队在比赛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赛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每一个运动员都打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事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大俗话,特显出中国人虚伪、矫揉、造作的一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24 16: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熟男人必看的5个故事

1、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