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kgdyww
收起左侧

名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15 15: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失踪明朝皇帝建文帝

找到失踪明朝皇帝建文帝   
    新华社报道,曾任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的官涛,1982年起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官涛推断明朝建文皇帝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建文帝藏身三清山后,大规模兴建三清宫等道教场所,宫内一处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就是他本人墓冢。   
    “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认为是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坛墓,这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宫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宫东南侧约270公尺处,墓冢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公尺,最宽处8.55公尺,前后高差13.25公尺,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210平方公尺,全部用花岗岩麻石构筑的仿陵园式建筑。
    陵墓东北侧面有一块刻有“螣冈”二字的山岩。官涛解释,经考证“螣”为蛇,即小龙,不仅与建文帝属相相同,且与他即位当年为蛇年一致。
     另外,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地方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宫涛还根据墓葬名称谐音、三清山上数十块碑文的暗喻和三清宫建筑风格的考究,查阅大量史籍,认为此墓葬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江西历史研究所所长方志远实地考察后认为,墓葬建筑风格与南京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绝非普通道人可以建造。根据道教古建筑景观、摩崖石刻、石雕、楹联、景观景点命名、民间传说等,推断建文帝葬于詹碧云墓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排除建文帝及其随从曾在三清山一带隐居,也不排除其死后葬于三清山的可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图谋夺取帝位,以讨伐身边逆臣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燕兵攻陷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下落成为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8-30 1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的时间观念

老舍先生一向恪守时间。他做起事情来,无论像写作、工作这些大事,还是寝食、理发之类的日常小事,他总是力求准时准点毫不马虎。下面所述均是老爸50岁以后发生的真事。
老爸在吃饭时间上刻板得一塌糊涂,自1950年入住东城区丰富胡同的小宅院起,我家的开饭时间就被固定下来,一年四季,无冬历夏,一概在早6点、午12点、晚6点准时开饭,过时不候!回顾往事,我记忆犹新:冬季天亮得晚,早上6点钟时天还没亮,哪儿都黑咕隆咚,吃饭时必须点电灯。
吃过早饭后老爸必喝不多不少正好一茶杯的咖啡,他边喝咖啡边看当天的报纸,几十年如一日见天如此。上午8点,老爸准时端坐在书桌前,摊开稿纸开始写作。古今中外知名作家不下成百上千,他们的写作模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其中最离奇、最怪诞、最令人诧异的要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了,据说这位胖老巴先生写作时采用金鸡独立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写得快。老爸采用的写作模式和老巴正好相反,他采用的是“慢慢写”的模式。
这“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才行。为了“图慢”,老爸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繁蘸墨水才行,休想快写!另外在字体上家父选择了写魏碑体,这种字体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字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使得老爸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抗战时期,为了慰问前方将士,社会上展开募捐拍卖,老爸的手稿还被当作“艺术藏品”拍卖过。这是题外话。
每天上午是家父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个时间很少有人来访。我们几个儿女上午都上学去了,对老爸的写作构不成威胁。妈妈虽然在家,可自从妈妈1951年正式拜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师起,就整日在自己的房间里全神贯注、埋头苦练绘画,根本顾不上打扰他。整个上午小院安静至极、一丁点儿人声也没有,满院“羞答答的花朵静悄悄地开”,只有蜜蜂的嗡嗡声和偶尔响起的猫叫声。如此安静的环境和相对充裕的写作时间都为老爸提供了创作的外界条件。更重要的是老爸自身的勤奋,他每天写作的成绩并不显赫,只写一两千字,可别忘了这些字都是“慢慢写”得的,因此成功率几乎为100%,写多少字就得到多少字,一遍就行,无需修改。另外,别看老爸每天写得并不多,可架不住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最终成为了一名“多产”作家。仅从1950年到他结束生命的1966年的这16年间,据不完全统计,老舍共写了15部剧本,两部长篇小说,约400万字的散文。凭借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话剧《茶馆》成了誉满全球的不朽之作,作者本人也成为一名驰名中外的大作家。
中午12点准时开午饭。别以为大作家的餐桌必得有七大碟八大碗的,非也,其实父亲吃的也多是粗茶淡饭。遇到贵客临门时,老爸总是领他们下饭馆,主要原因是老爸好交朋友,重情义,次要原因是家里的饭菜太差,实在拿不出手啊。
下午和晚上是老爸的社会活动时间,各种活动实在太多,倘若有孙悟空会分身那两下子该多好。随着时光的流逝,老爸一天天衰老,尤其到晚年,他那事事求准时的“毛病”也与时俱进了,“准时”升级为“提前”。例如为了参加某个活动,他事先和司机约定好时间接他,老爸一准提前20分钟穿戴整齐端坐在沙发上静坐,只要一听见小汽车的动静,他立马起身火速向门口奔去。永远是人等车,绝不能车等人,绝不!每当遇到需乘火车赴外地出差的情况,老爸“提前”的习惯越发严重,提前量从几十分钟提升至几个小时。不仅他自己如此,他要求家人也如此,其实全家人都明明知道从我家到火车站最多只需半小时,可是老爸却让家人提前好几个钟头动身上站,谁若不听从,他非跟人急眼不可,得,少费话!他让几点走就几点走,片刻不敢磨蹭。
每晚6点准时开晚饭,原以为这时间是老爸自己定的,那一定会身先士卒遵守才是,可实际上他很少执行这个规定,因为十之八九他都不在家吃晚饭。多数情况是,他不是看戏就是观摩文艺演出。
晚10点左右老爸准时上床睡觉。他一向早睡早起从不熬夜,绝非“红眼作家”(从“红眼航班”衍生而来)。当一个作家而不熬夜已实属难得。
老舍先生是位方方面面讲秩序之人,过着安定、有规律的生活。用现在既时尚又挑剔的标准来衡量老舍先生四五十年前的生活方式,结论是基本符合现代潮流,可以肯定是健康的、合乎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安定、平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有益于他的创作。老舍先生一生所著的重要文学作品经他人改编成影视剧并搬上银屏,把二维平面的文学形象变成一个个三维立体的鲜活的生命,这类的电影多达8部:《我这一辈子》、《龙须沟》、《方珍珠》、《月牙儿》、《骆驼祥子》、《鼓书艺人》、《离婚》、《茶馆》。其中成了“回锅肉”的电视剧有:《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离婚》、《月牙与阳光》。还有非“回锅肉”的电视剧:《二马》、《四世同堂》。面对这些骄人的成绩,令人思绪万千,毋庸置疑,老舍先生作为一名作家是相当成功的,究其原因,这可是一个既深奥又复杂的大课题,也是从事老舍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题目,我这个圈外人对此虽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可我就认定一条:老爸的时间观念之强对其写作是有益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4: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盘点:谁死的最冤 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厉害,你辉煌,可是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盯着你,想方设法弄死你。他们跟你没有什么仇,仅仅是因为嫉妒,他们不明刀明枪的跟你动手,常常是借助一个拥有权利的蠢货去干这事儿。看到这样的冤案我们常常会无明火起,拍案痛骂。这也是历史的另一种魅力:让人愤怒,悲凉和无奈。
  NO10 范雎进谗杀白起

  冤枉指数:9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在大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白起参与指挥了两次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讨伐楚国的战争,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继孙子之后第二个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的大将,还挖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使东方六国心惊胆战。吓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犯了小人之过——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不去为好。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愤怒的问到:”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应该死吗?” ??

  白起死了,秦国一时将才接应不上来,起用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推迟了几十年。

[ 本帖最后由 kgdyww 于 2006-9-1 14:48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4: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NO9 伍子胥被杀

  冤枉指数:10 读者悲愤指数:10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性的烈丈夫!”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服!!!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 本帖最后由 kgdyww 于 2006-9-1 14:50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4: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NO8  吕后诱杀韩信

  冤枉指数:8.5

  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比如举几个例子:

  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假王),镇压一下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我觉得凭着韩信那种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我相信他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咪咪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的目光。

  例子三:被贬后在皇宫和刘邦聊天,刘邦试探着问他:“韩信啊,你说句实话,你说我这样的去带兵打仗,凭我的才能到底能带多少兵啊?”说完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韩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儿上能鼓励一下。韩信脑袋一晃,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撑死也就带十万兵吧,再多了肯定乱套。”刘邦气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击了一下:“那你呢?”韩信想也没想:“我当然多多益善了。”刘邦更气了,说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气的话:“多多益善,那我为什么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驱策呢?”韩信这才知道把皇帝给气着了,赶紧给了个台阶下:“您善于统帅将领嘛,所以我带多少兵都是你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摆着是敷衍皇帝,刘邦无论如何也乐和不起来了。

  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觉得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4: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NO7 汉景帝杀晁

  冤枉指数:9

  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TMD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个人认为春秋到秦的时候,中国的风气非常的好,把诚信看得比命还重要(比如侯赢报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觉得欺骗了国王对不起国家,居然自杀了;还有比如燕公子光去拜访田光,跟他谈机密的事情,嘱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认为公子光这样说是侮辱自己的诚信,也自杀了。)。就是从汉朝以后,风气开始变坏,都是刘邦和他的这帮子孙造的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4: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NO6 司马昭杀邓艾

  冤枉指数:8

  司马昭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阴的人物之一,先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说他指使手下成济杀掉皇帝吧,皇帝摆开了架势要去进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队兵给杀了。瞎子也看出来了是司马昭指使的,可这小子楞是抱着皇帝的尸体大哭,还喊着要凌迟了成济给皇帝报仇!!!连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有个叫陈泰的说:“成济只是个侍卫,太小了吧。你哪怕把带队的贾充(司马昭的亲信,带队指挥成济杀了皇帝。)给杀了,也能稍微的蒙蔽一下天下人的耳目啊。”司马昭假装没听见,继续痛哭。 

  这样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好事儿,后来邓艾、钟会两路讨伐蜀汉,走之前,钟会的大哥钟愈就跟司马昭说:“我弟弟不知道深浅,一直把自己当作天下奇才,让他带兵恐怕会出乱子。”司马昭说不会,你放心吧。钟愈走后,司马翻身就对亲信说:“钟会的大哥说的不错,我对钟会真的不放心。”他手下问:“那你还让他去?”司马昭说:“这次去讨伐蜀汉有很多困难,很多大将都不敢去,如果没有胆量却强迫他们出发,那会毁了大军。钟会这个人有胆量,一定能成功,事成后我再收拾他。”

  果然后来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上书说邓要谋反,请司马昭授权自己去讨伐邓。司马昭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针对钟会的部署,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火速进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卫灌潜入钟会军中联络反对钟会的将军,并且命令贾充火速进入汉中,断了钟会的后路。这样,可怜邓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成了司马昭拖延时间的一个棋子儿!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的不值,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后来有个大臣叫段灼的实在看不过去,给他儿子司马炎写了个奏章,说:说邓艾谋反太说不过去了,钟会的人马是他的四倍,就驻扎在离成都不远的山谷里,都控制着要道,就是个白痴也不会选择在那种形式下造反啊。而且邓都七十多岁了,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了,难道还想当皇帝吗?司马炎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大概就交代了说邓艾只是被自己小小的利用了一下,说他谋反根本就是扯淡。所以司马炎立刻就给邓艾恢复了名誉,可是人都死了,这种马后炮啥用都没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5: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NO5 宋文帝杀檀道济

  冤枉指数:8.5

  南朝时候的刘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凶猛的,北边一直打到山东和河北,西边攻克了关中地区,差一点儿就提前统一了全国,这有赖于两个出色的大将,西边是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北边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将檀道济。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比起王镇恶的死,檀道济更为冤枉。

  檀道济的事迹不多说了,量筹唱沙巧退魏兵,树上开花从容撤军。不光勇猛非常,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还托付檀好好为儿子效力。他儿子刘义隆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文帝,客观的说,这家伙不是个糊涂人,而且在政务上还是个好手,把国家治理的不错。可惜的是他有点儿忌讳檀的勇猛和威名,这就给小人进谗创造了机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是中国式的阴谋,一个小人使劲儿的挑拨,理由也模模糊糊,皇帝呢就顺水推舟下诏命令檀自杀。

  旨意到了檀那里,檀愤怒的头发上竖,折断手里的弓掷到了地上,大声的痛骂:“你们这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N年以后,北魏的越来越强大,不断的向南吞噬宋的疆土,一次魏的大军甚至打过了长江!宋文帝吓得向东逃到了镇江的北固山上。看着山下的魏兵自由往来,文帝哆嗦着嘴唇说:“檀道济要是活着,绝对不会让魏兵如此的嚣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5: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NO4 杨广杀高颖

  冤枉指数:7

  我们知道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他治理的天下是四面平八面光,好的不得了,历史上记载,他国库里存的粮食到了唐太宗的时候还没有吃完!!!而且自己还相当的怕老婆,跟结发妻子独孤皇后俩人恩恩爱爱,他老婆都过意不去了,说皇帝自古以来都是三宫六院的,你一个妃子都没有也不好,让天下人看了好象我不贤惠似的。就做主给他物色了几个妃子。

  文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很多,其中最有威望最得力的干将就是司徒高颖。这个人文武双全,打年轻的时候就跟随文帝,很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而且居中调度,帮助文帝统一了天下。他德高望重,被百姓赞美称颂,连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很尊敬他。可是文帝死后,儿子杨广上了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开始玩命儿的糟蹋他老爹留下来的家产。高颖当朝,极力的劝阻他少干荒唐事儿,杨广惧怕高颖的威望,还不敢太胡来,但是心里很恨高颖。当时杨广手下有个叫杨素和宇文化及的,俩人儿都很恨高颖,嫌他挡在前面不允许自己接近皇帝,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就开始搜罗罪证,诬陷高颖。终于最后抓住了个什么把柄,我也没太记清楚(不能怪我,史书上写的就不清楚),不清不楚的把高给杀了。

  高颖一死,杨广去掉了最大的一个心病,开始为所欲为,手下杨素和宇文化及也开始篡夺了朝政。不过杨广这个人很有意思,猜疑心特别重,跟任何人都不交心,他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今天宠你,也许明天心血来潮就找个理由作了你。所以杨素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舒服,有一次杨素病了,家里人说找个大夫看看吧,杨素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啊,现在就死了,你们还能得到加封和赏赐。要是不识相的硬邦邦的活着,不知道哪天就被灭了族。”于是玩命的纵情欢乐,楞是把自己给折腾死了。这也算是诬陷高颖的报应吧。

[ 本帖最后由 kgdyww 于 2006-9-1 15:0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NO3 唐庄宗之子杀郭崇韬


    冤枉指数:9.5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甚至比他老爹都有本事。李克用死后,留下了不少干儿子,个个威望隆重,战功赫赫,有人就担心李存勖统帅不了这些人,劝他杀掉一些,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存勖不答应,他知道要统帅这帮人,首先要让他们心服!于是自己在投降的士兵里挑选了五百个骑兵,让他们骑白马使用银枪,号称银枪校节督。充当自己的卫兵,每当碰到硬骨头的时候,李自己就带着这些兵对他的干兄弟门说:“你们在这好好呆着吧,看我给你们打个样儿看看!”亲自冲上去把对方解决。结果手下的这些人越来越怕也越来越服。

  同时李还注意提拔年轻人才,充实自己的班子,这个时候他选上了年轻干练的郭崇韬。郭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一个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人才。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服他,后来他一次次的立功,人们越来越佩服他,称他为唐的后起之秀。后唐立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躺在功劳本上享受,但是这个时候有郭崇韬担任尚书仆射,尽力维持着,大局还好。后来,庄宗命令郭带着太子去讨伐四川,一路上,郭尽心尽力,用智慧和谋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并且日夜的教导太子好好学习。太子呢,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性格有点儿叛逆,对郭的唠叨和管束很不耐烦。结果太子手下有个嫉妒郭的大臣就开始吹风,说:“太子啊,你看郭这个人太讨厌了,咱们杀了他吧,这样就没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儿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你帮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讨厌这个家伙。”

  于是一个暗杀阴谋就这样儿戏般的开始了,这个进谗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假传太子的命令,让郭近来议事。郭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边那个进谗的人。就上去磕头,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人抽出袖子里的大锤当头就是一下子,把郭当场给砸死了!!!

  事后太子都有点儿害怕,那个凶手说:“这事儿简单,咱们罗织点儿罪名就好了。”于是编了一大堆瞎话,写了个本子给了庄宗。庄宗一开始看到了很吃惊,喃喃的说:“我跟郭认识的时间太长了,郭不会造反吧。”手下的一个戏子过来说:“咳,杀了就杀了,这有什么啊。现在太子就在四川,可不能逼急了他,不如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吧。”庄宗也真是混蛋,拿起笔来批了个好字,还赏赐了“平叛”的有关人员!!!

  这个事件在朝野造成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大臣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庄宗真的是糊涂了。他的那些干兄弟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太子由于没有了郭的辅佐,很快从四川被赶了出来,狼狈的逃回了京城,庄宗知道冤枉了郭,非常后悔,声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一天夜里,庄宗的干哥哥李嗣源带兵冲进了皇宫。

[ 本帖最后由 kgdyww 于 2006-9-1 15:1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5: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NO2 宋高宗杀岳飞

  冤枉指数:6.5

  岳飞死的吧,可能还不算冤枉,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小子你伐金就伐金吧,伐金的人多了。可是你不该提出“迎回二帝”这样的口号,结果口号一喊,把宋高宗给整了个不尴不尬,哦,我这儿费劲八力的指挥着伐金,把两个皇帝给接回来,那我往哪儿摆啊。

  实际上,本来高宗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和喜爱的,岳飞呢,本人没有什么背景,也不是出身世家。仅仅是因为作战勇猛被宗泽赏识,曾经对高宗提了那么一下。高宗就注意了这个人才,着意培养,短短几年,就提拔到了与韩世忠同级别的大将。后来岳飞在襄阳屯田,有人进谗说岳飞的权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书信包了一包给岳飞,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后再有类似的信都原封不动寄给你。岳飞特别的感激皇帝,于是对皇帝保证说: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攻克黄龙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后立刻吐血。

  终于,历史安排了一个倒霉蛋儿出来为皇帝承担责任了,这个人就是秦侩。这小子也知道岳飞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战战惊惊的说到:“岳飞提的口号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个太阳啊。”高宗心里一震。

  岳飞终于死了,这个直肠子到死也没弄明白奥妙在哪里。他向皇帝讨说法,皇帝没办法,给了三个字“莫须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5: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NO1 崇祯杀袁崇焕

  冤枉指数:10

  袁崇焕在关外的宁远(今天的锦州附近)附近,死死的遏止了清兵进关的要道,使明朝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的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在宁远城下受挫,袁崇焕象堵在喉咙里的骨头,吞不下,吐不出。还生生的噎死了太祖皇帝努尔哈赤!

  战场上解决不了的人,可以战场外解决。于是范文程出了个主意,让皇太极从蒙古借路,从科尔沁南下,进攻北京。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行动,清军抛弃辎重,轻兵急进。这个时候的北京政府慌了神,正商议迁都的时候,袁崇焕从关外杀回来了,举朝欢腾。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袁崇焕在城外首仗打败了皇太极,现在两军正在城北对阵扎营。接着,北京城里开始有流言,说袁要和清军和谈,后来流言越来越神,说是袁私自把山海关防线打开了个口,放清军进关。皇帝的疑心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皇太极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

  这时候一个太监赶回来了,他是从清军的俘虏营里回来的,说晚上睡觉听到了帐外的清军将领在庆祝,说袁崇焕马上要投降大清了,还要把崇祯作为礼物送给皇太极呢。崇祯一听就火往上撞,一点儿都没有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是怎么样从设防严密的清军大营里出来的。

  后来的事情发展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崇祯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袁,还发动百姓去撕咬袁的躯体。百姓们不知所以,上去纷纷割袁身上的肉,活活把袁给弄死了。这样对待功臣,让所有忠于大明的将领齿冷。后来洪承畴在松山大战中被抓后,在清军中发现了投降过来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开始厉声痛骂:“国家有什么地方亏负了你?”。祖大寿丝毫不以为侮,厉声回击:“袁督帅又有什么地方亏负了国家!!!”洪无语良久,后归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1 16: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身学习的周有光

有一位老学者,他不服老,也不怕晚,自称是个“两头真”,到老还在追求真理,并有著作不断问世。他显然是我国当代的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这位老学者就是101岁的周有光先生。

坚持学有所为
周有光老人十几年前还主要研究文字问题,这些年,他的注意力已转向社会发展问题。2001年,他就撰文宣告,将负责告诉21世纪的人们“不要轻信神话,要牢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2005年,他开始探讨人类文化问题,不但涉及到它的历史,还涉及到它的现状。他认为人类文化按照三个方面的步骤发展: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从神权到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思维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
由于老人掌握着世界范围的历史知识,他多年来能从容地谈论一些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很有前瞻性和启示性。他在一篇谈论“地球村”的文章中说过,“历史只有一条人类共同的现代化道路,没有捷径可以跨越,没有陈仓可以暗渡。现代化的道路是公开的、自由的、竞争的、艰难的国际公路。”
认真做笔记
任何人的学识都靠积累,而任何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周有光老人研究学问也是靠不断地阅读,还靠不断地做笔记。在2005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大概有400多条短文,几乎都是他多年抄录的知识,有的是其他学者的论点,有的是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举一例:2005年6月从《经济新闻》上抄录的“中国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中客车A380。”老学者在书里引用了这条新闻,但加了一句评语“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尴尬!”
有问题先找百科全书
最近两年,周有光老人一再透露他最欣赏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就去图书馆查书,可以先查百科全书,了解大概。”他认为这个方法“能不断增进知识,锻炼独立思考”。他希望今天的知识青年能重视这个经验。访问过老学者的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曾对老学者如此博学多闻,而且言必有据一直纳闷。1999年当他了解到,原来老学者早在1923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时,就把《不列颠百科全书》当做学习顾问,以后一直不断使用这部汇总人类知识的巨著,他终于明白了老学者博学的由来:“原来他不仅最爱读书,而且又是一个最善于用书的人。”
关于老学者终身学习的经验,有一点应补充:老学者之所以能坚持终身学习,主要由于从不自满,而且到老还力图有所作为,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两种方法是为那个信念服务的。向老学者学习,不仅需要有不自满的谦虚,还需要有点学以致用、有所贡献的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6 14: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岗、饶漱石调京前的一次密谈(1)

1953年1月初,饶漱石从莫斯科回到北京。饶漱石是作为中共中央出席苏共十九大代表团的成员,于1952年10月初去莫斯科的。
本来,在出国之前,饶漱石就已经知道,在完成了经济恢复、镇反等民主改革的任务以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调各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的领导进北京,以便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后来,一个个决定都变成了事实。邓小平,1952年8月就当上了政务院副总理。习仲勋,9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高岗,11月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他,饶漱石,无疑是华东的第一把手。可是,关于他的工作问题,至今尚未揭锅。前途究竟如何?饶漱石心里没着没落。找高岗去!饶漱石同高岗,彼此早就熟悉了,在中央开会时多次见过面。建国后,一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一个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接触多了一点。高岗作风泼辣、遇事敢于拍板,饶漱石是知道的。无论是在陕北还是在东北,高岗工作都不错,近几年在抗美援朝斗争中,也做出了成绩,多次受到毛泽东的赞扬。这些,饶漱石也都知道。高岗在东北地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干部,东北地区不少干部群众,谈起高岗来,总是一口一个“高主席”。这些,饶漱石也知道。高岗同中央的某些领导人、某些部门,有点疙疙瘩瘩。对这些,饶漱石似乎有所耳闻,但不知其详。还有,这个身材高大、方脸、高鼻梁、两道浓眉、留着大背头的高岗,虽然戴近视镜、脸上也有些浅色麻子,但还是一表人才,年轻气盛。饶漱石相信在高岗那里,肯定会得到一些东西,而不会损失什么。
饶漱石要了车,对司机说:“去东交民巷8号。”东交民巷8号是高岗的住处。坐下以后,高岗笑了笑,便开门见山:“漱石同志,这次又见到了斯大林了。又是你们团长点你的将吧?你们团长是很器重你的!”高岗谈笑风生,但是话里有话,气势逼人。
“我可真不知道。”一贯疑神疑鬼的饶漱石,说了这一句就停住了。他知道高岗说的是刘少奇,刘少奇是这次出席苏共十九大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刘少奇对自己是不薄,那年他去延安,不是让自己代理他的新四军政委职务吗?可是,高岗这气势逼人的语气,很使饶漱石为难,不同意吧,好像也说不过去;同意吧,那等于当面顶了高岗,就等于说:是刘少奇点的将,刘少奇是很器重我,又怎么样?!这显然不合适,还是同刘少奇拉开距离为妙。饶漱石只好来了这么一句:“我可真不知道。”不知道什么?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反正不能当面顶撞高岗。何况高岗现在势头很猛,本来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现在又来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计划委员会”人称“经济内阁”,好生了得!
“漱石同志,咱们可是老相识、老朋友了。你今天来得好,你不来,我还想找你聊聊呐。去年1月,我在东北局高干会上有个讲话,《东北日报》1月21日全文发表了,题目是《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反对党内的右倾思想》,《学习》杂志去年第一期全文转载了这篇讲话,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
“知道知道。”饶漱石连声说,“只是那天忙忙乱乱,有件什么急事,没仔细看。”
“我那篇讲话,可以说是我对这几年党内不同思想交锋的一个总结。”高岗看着饶漱石。
饶漱石不言语,洗耳恭听。
“我在讲话中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问题,一个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我说的反对党内的右倾思想,就是在这两个问题上。”高岗还是看着饶漱石。饶漱石仍然是洗耳恭听。
“1949年五六月份,中央有个《关于对民族资本家政策问题给东北局电》,你一定记得。”饶漱石点头称是:“记得,那是批评你们在资本家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的。”(连载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kgdyww 发表于 2006-9-6 14: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岗、饶漱石调京前的一次密谈(2)

“这是关于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问题。”高岗接着说,“还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
“1949年12月,我们东北开了个农村工作座谈会,我在会上指出,土改后农民经济生活大部分上升,上升的比例,松江占60%~70%,吉林约2/3,黑龙江的显著上升户占54%。上升户中一小部分添了车马,有的雇了长工,买进或租进了土地。另有一部分人呢,因为缺乏劳动力或患病,或者因为缺乏生产资料,再加上有的好吃懒做,经济生活下降,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向前面的那一小部分人出卖或者出租土地;有的借粮借款。还有,有些农村党员开始雇长工,有些党员听了党员不应剥削雇工的党课后,解雇长工,出卖牲口。有些村干部不让上升户买车马,怕他们单干,有的认为组织起来是‘国策’,单干不合法。不少区县干部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的农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农民应该经过什么样的道路走向富裕?怎么样才叫提高一步?除了组织起来以外,农村还要干什么?”“我们这次座谈会以后,就有关党员雇工的问题,向中央写了个请示报告。”说到这里,高岗想了想,对饶漱石说:“请你等一下,我找一份东西。”
高岗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份材料,继续说:“20多天以后,中组部给我们复信,说党员雇工与否,参加变工与否,应有完全的自由,党组织不得强制,其党籍亦不得因此停止或开除。在今天农村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村资本主义的一定限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党员向富农发展,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党员变成富农怎么办的提法,是过早的,因而也是错误的。”高岗念完这一段,问饶漱石:“你听清了没有?”“听清楚了。”饶漱石说。“下面还有哩!”高岗又接着说,“我还收到他那时同安子文的谈话记录。我得到这个谈话记录以后,有一次在北京,当面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还批给陈伯达看。我后来听说,毛主席对这个谈话很不满,很生气,脸色都变了。
“这是1950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因为思想分歧没有解决,到1951年,又发生了几件同样的事情。1951年10月,毛主席起草了中央关于转发我就东北农村互助合作问题写的报告的通报,认为我在报告中所提出的方针是正确的。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中央办公厅将中央的通报、我的报告和三个附件,印成小册子,作为党内文件,发给各地学习。
“毛主席和党中央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是事出有因的。这原因就是,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写了一个题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报告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自发势力发展了,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因此,山西省委主张,扶植和增强互助组内‘公共积累’和‘按劳分配’两个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势力,引导互助组走向更高一级的形式。
“可是,山西省委的这个报告,又受到同一个人,还有薄一波等的批评,说什么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还说,用积累公积金和按劳分配来逐步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是错误的。
“对山西省委的这些批评,动静还不小,又是文件,又是讲话,又是批示,又是文章。
“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山西省委的批评,在会议上、在内部刊物上、在公开的报纸上,已经发表了。这样,毛主席才不得不针对他们的观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中央办公厅把我的报告印成小册子,就是措施之一。
“回过头来,再说我那篇《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反对党内的右倾思想》的文章。我那篇文章,就是针对他的,他的关于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观点,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观点,关于富农党员处理问题的观点,都是右的,都应当批判。
“我还想,自从七大以来,他的这类错误不少。我甚至怀疑,在七大上,他的地位是不是捧得太高了?”“还有一点,我今天说句话搁在这里: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同毛主席的看法有分歧。而且,事情并没有完。不信咱们走着瞧。”
高岗讲到的这些事情,有的饶漱石听说过,有的看到过文件,但他并没有联系起来进行过系统的思考。今天,听高岗这一席话,那么有根有据,有因有果,就觉得真的是一件大事了。既然如此,高岗又被调到中央,委以重任,那就是说,中央是支持高岗了?他想摸摸底,便对高岗说:“你现在调到中央,身负重任,看来,中央支持你,这是没有问题的。”
“别这么看。”高岗马上回答道,“告诉你吧,去年8月我就得到了通知,要我到中央来。但是我拖着,既不表态,也不成行。去年9月份,毛主席给我发了一封电报,请我早日来中央着手建立由我担负的工作,让我告诉他我何时可以到北京,并说习仲勋一两天内就到北京担负中央宣传部和文委的工作。我又拖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
说到这里,高岗站了起来,走两步,又折回,俯下身冲着饶漱石:“调虎离山!这你比我都懂。东北这个地方山很大,老虎大有回旋余地和藏身之处,一旦离开了,就不行了。我反反复复考虑究竟是不是调虎离山?是调虎离山又怎么办?!”
“调虎离山”四个字,使饶漱石为之一震,但他未露声色,却故作姿态地说:“你过虑了。把你调到中央是‘调虎离山’?把老虎调到身边来?那不成了‘引狼入室’?中央还是重视你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内阁’,是实权机关,不是闲差。”“可能吧!”高岗说,“我既然来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了。”
饶漱石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同高岗说了些闲话,告辞而去。眼看着饶漱石上了汽车,高岗想:他也是一方诸侯,到时候,会用得着的。饶漱石觉得自己同高岗很对味儿。他觉得高岗这人信得过,并觉得应该向高岗学点什么,比如说,学他的胆量、学他的干练、学他的气魄。时隔不久,1953年3月,饶漱石也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调来了北京。(完)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