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hqy001
收起左侧

如何提高加成型透明液体胶的撕裂强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5-17 15: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地亚什么牌号的产品不方便透露一下?我找找看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逆行之路 发表于 2008-5-17 17: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是什么RTV4420,具体我记不清楚了,等我周一看一下那个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silicone138 发表于 2008-5-18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逆行之路 于 2008-5-16 22:31 发表

脱泡倒是不怎么样,是个常温硫化的胶,硬度22SHA,3分钟凝胶,15分钟完全表干.



这么低的硬度,是用树脂做的吗????
普通硅橡胶都可以,只要用硅油冲稀一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husing 发表于 2008-5-26 17: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还是靠白炭黑吧

   呵呵,你的客户蛮挑的嘛,甩银子的时候也蛮爽气的吧;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既然是这么阔绰的主儿,那就建议他到道、信、罗、通、瓦几家去瞧瞧嘛,让他跟这几家春秋五霸讲:“银子洒家有的是,但是要高透明,黏度不能超过6000CS,撕裂不低于40KN/m”。呵呵,羞死那帮老外!
  呵呵,开个玩笑。
  你要的透明度是多少?
  你要的抗撕是多少?有多高?
  在黏度不超过6000的情况下要求高抗撕好像是个不小的课题。
  提高抗撕?MQ树脂我担心指望不上。
  乙烯基硅油的黏度配比,胶联点的设计确实比较重要,但是对抗撕的提高似乎也高不到哪儿去,还是靠白炭黑吧,R8200是你不错的选择,如果不行,我也不办法,如果确实行,别忘了通知我去找德固萨的人要提成。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5-26 20: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8200?很难达到要求,R8200不过是HMDS高度处理的低表面积的白炭黑,存在着与话题明显相悖的2个问题:
第一,还是白炭黑,增稠那是相当明显的,即使高目数的硅微粉都增稠很厉害,何况白炭黑?
第二,透明度不行,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表面积小,细度不够,这个不是我说怎么样,是我用R8200做了半年的东西。
另外,抗撕也不行的,达不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wangwanxun 发表于 2008-6-24 11: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添加白炭黑,采用处理剂处理就可以降低增稠效应;如果不加白炭黑,硅橡胶本身的强度很低,即使加入集中交联点也不会太明显,关键是添加增强填料。

白炭黑或者硅树脂和白炭黑一起加入,白炭黑表面处理的话,可以改善增稠性和透明度。

另外加入含超高乙烯基硅油,提高集中交联点会有改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6-24 1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还是给出一个具体的指标吧,我做过,应该可以试试看,抗撕就是看你需要多少?其他的指标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269486 发表于 2008-7-9 15: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透明的,哪么,除了硅树脂外,就没什么填料可以加了。白炭黑可以稍微加一点点。
硅树脂,选择甲基硅树脂看看,不过树脂都很贵。

集中交联,说得好。分子量稍微大点的基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
集中交联,一般是选择单分子内含3-5个活性氢的含氢硅油,含氢量不能太高。乙烯基含量也不能太高了。要分子量大点吧。
主要是目前很多基胶,每批次质量都很难稳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很难办。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7-9 15: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白炭黑就不要想了,不是透明度的问题,是粘度的问题。
分子量的问题也是粘度的问题。
这个还是需要具体的指标的,空谈没有多大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269486 发表于 2008-7-29 14: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道康宁,GE的相似牌号的,拉伸强度最大达到了9兆帕了。

还这么透明。每千克卖6000块以上,呵呵。据悉,是很牛的硅树脂。不过,这么牛的硅树脂,谁能做呢。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jhxkl 发表于 2008-7-29 15: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你得提出需要达到撕裂强度的数据。用表面处理的气相法白炭黑可以起到补强作用,但要做到透明可能不行,还是要用乙烯基MQ树脂做补强才能提高撕裂强度,MQ树脂可以自己做,主要是设计好结构控制乙烯基含量,另外后面的静置工艺是也是关键。

该用户从未签到

huanglip 发表于 2008-7-30 19: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诸位,在加成胶会议上黄文润先生提及一种T形的和环体上带支链的含氢硅油,从性能数据上看提高了撕裂强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一下,验证一下国外的专利是否属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ernest0110 发表于 2008-7-31 15: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2点:1是结构控制,2 是补强,别无他。
结构控制涉及的因素包括乙烯基含量以及分布方式,含氢含量以及分布方式。
补强在另外的帖子里有讨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huanglip 发表于 2008-7-31 1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理论较经典,学习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5-19 17:54
  •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creolophus 发表于 2009-2-19 2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获益良多啊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