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有机硅

搜索
楼主: si100
收起左侧

放大生产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CCJJHH 发表于 2013-10-24 17: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处理技术层面,设备也要考虑,容量大小,剪切应力等等的区别要注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kingkeen 发表于 2013-10-25 08: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好事多磨~~:lol:硅友要有耐心哦~~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10-25 09: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马☆ 于 2013-10-25 10:34 编辑

    {:soso__12206632511069352580_2:}
        si100 提出了一个开发研究新项目新产品研究人员常碰到好问题。
        放大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的是反应本身特性的问题、有的是混合分离的问题、有的是传热、传质的问题(即所谓的三传一反问题)、有的甚至是加料方式问题和进料的分布器问题,等等工程问题,比如:实验室的搅拌与工业化的搅拌有很大的不同,如搅拌器的型式和转速对反应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的话,你若不注意,就成大问题了,不要认为有了搅拌就成搅拌釜了!磁力搅拌器、浆式搅拌器和锚式搅拌器,在作用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在多个行业中都碰到过!!我可以这么说,奖式搅拌器可代替锚式搅拌器,相反则不能,而多数工厂是不太注意的!又如在实验室中常用将反应物从反应器上部滴加入反应器,反应得很好,可是到工业上就不行!要从反应釜底部加入,如此一改,单耗降低了一半左右,每釜节约成本一万多。为什么?因实验室反应器小,搅拌快,物料能很快混合,而大生产搅拌慢,不易混合均匀,反应不完全,非均相反应要特别注意呀。所以放大问题很复杂,其他影响因素的例子就暂不多说了。有机再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kingkeen 发表于 2013-10-25 10: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keen 发表于 2013-10-25 08:14
    这叫好事多磨~~硅友要有耐心哦~~

    嗯!多学习哈~~  可能是还没参与技术类的操作,没办法设身处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kingkeen 发表于 2013-10-25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马☆ 发表于 2013-10-25 09:41
    si100 提出了一个开发研究新项目新产品研究人员常碰到问题。
        放大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没有统 ...

    哦,原来生产还真多需要去细心分析的地方,吸收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滨江渔樵 发表于 2013-10-27 1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马☆ 发表于 2013-10-24 16:53
    是,有些道理!有点分析到点子上了。如你愿意,如有可能愿 ...

    我看各位都是做大生产工艺,我有个很实际的问题:你的生产反应是应该结束,但是你把样品送入QC去测试,而QC经常在1个多小时以后才给你结果,甚至更长时间。按照生产管理,生产工程师在没有得到测试结果之前,他们绝对不能改变反应釜任何体系或者不敢去改变,比如降温停止反应、进入下一步程序等等。另外一种情况,在小试时候由于人为控制很好,根本就看不出来某种因素影响,比如微量添加剂,出料时间延长、降温延长等,但是大试这些因素就有很大影响,甚至生产安全或者生命安全。

    分析因素是对的,但是你首先得找出有哪些因素,往往在小实验你就根本找不到个别大生产影响因素。

    假如大家都直接通过大试生产来探究生产因素的话,我觉得刚刚毕业学生都可以胜任大生产工艺开发领导。就没有在座的各位所谓大师级别。

    我个人认为:大师们在试生产前能预测到99%的生产因素,而刚刚毕业生只能预测到50%以上。

    做生产工艺开发,一定首先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就是结果和过程分析,寻找潜在影响因子。至于大生产的主要问题和常见问题,因为有很多资料已经显示出来,你根本不需要花多少时间考虑,否则没有领导敢拍一下脑袋就进行大生产。你在做这个工艺开发直接执行者,其任务就是寻找具体该小行业的未知点和模糊点,然后各个击破和论证。

    还有你开发出来的工艺以及现有配套设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SOP,然后给识字农民工操作,不加任何指导,农民都能做出来合格产品,这个才是工艺开发的结束点。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10-28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马☆ 于 2013-12-10 16:20 编辑

          
                          {:soso__8312223264484645056_3:}高见!有水平!!牢记
    一定首先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就是结果和过程分析,……至于大生产的主要问题和常见问题,因为有很多资料已经显示出来,你根本不需要花多少时间考虑,否则没有……” 原则。     
                             {:soso__437937893495344786_4:}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10-29 0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马☆ 于 2013-10-29 09:17 编辑
    gooberhsu 发表于 2010-8-27 15:31
    一些化工製程放大提供參考


    {:soso__14347937040236606360_1:}   这是一个台湾学者写的学术报告,有参考价值。为节约时间,建议坛友们看着本资料的第九部分,对放大概念及放大方法的了解和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的。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10-31 11: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马☆ 于 2013-10-31 11:38 编辑

    {:soso__4577674484651993234_3:}转述一位台湾学者在讲课时对放大的观点:  
      如我们所知道的,放大不单单只有化学的问题;还包含化工、物理、设备、工程、、等问题,在此我们将化学与化工做结合,介绍在放大时常常遇到的化工问题,让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具备单元操作(化工操作)的基本观念。
    1. 目的
      首先要了解RD(研发)已经包含了化学与化工两大领域,其实在台湾有很多的研发部门都缺少发展部门(Development team),使的在制程放大时常常会遇到问题。
    (1)了解 R&D 之差异(了解化学与化工之差异)
    (2)运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制程放大的问题
    (3)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依据经验可以避免无谓之路)
    (4)教导研究人员具有化工的观念 (如:热传、质传、动力学、、、等)
    (5)能正确找出合成路径,避免不必要的路径
    (6)文书的差异(化学方程式与流程图的互换关系)
    2.研究人员必需了解的化工工程(化工观念)
    (1).热传(Heat Transfer)
    (2).质传 (Mass Transfer)
    (3).动力学
    (4).相反应(两相或多项反应)
    (5).搅拌与设备
    (6).反应槽的特性
    3.热传(Heat Transfer)
    (1)何谓热传(HT)?-------热量的传递称之为热传。
    热量的传递可分为
    加入(加热)
    移除(冷却)
    (2)反应时温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若无法控制(温度失控时)则会造成:
    爆炸----瞬间放热过多
    副反应----反应不完或是反应性变差
    杂质的生成
    (3)HT不单单只有在反应时,也包含Work-up时的热量传导,如
    加入冰水中除热与析出
    冰浴析出固体
    加热去除杂质
    蒸出溶剂
    蒸馏纯化
    (4)影响热传之因素
    加料速率(加料过快)
    搅拌速率及搅拌状况之好坏
    反应液之黏度
    反应液与桶槽表面(壁)之距离
    密度
    温度
    桶槽之形状与传热之面积
    放热反应
    相转移(reflux)----选对溶剂可以移除反应热
    (5)如何控制热传
    选对反应槽-----槽子大小、槽子材质、搅拌状态
    选出正确的加料槽与加料方式
    如:用喷洒的方式加料或有夹层的加料设备(可加热或冷却)
    (6) 热传之基本观念
    放热的产生是体积;为 r的3次方(r=桶槽半径)
    热量的移除却是表面积;为 r的2次方(r=桶槽半径)
      因此热量的移除或加热会因桶槽变大而变的困难,下面的表格(表五)之数字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由下表可知比例(M2/L)越大表示热传愈大,当反应时反应槽的体积增加时,相对的 (1)反应时间增加 (2)加料时间增加 (3)Work-up的时间增加 (4)增加循环时间 (5)减少选择性 (6)(加热/移除热) 热传之时间增加。

    表五
                    反应槽的大小(公升)        热传面积(M的平方)        比例(M2/L)
    LAB(实验室)        0.5                             0.02                          0.0426
    (Pilot plant)
    试验工厂             380                            2.32                           0.0061
    中小型的工厂     3800                           10.7                           0.0028
    (大型的工厂)     38000                          53.0                           0.0014
       (7)如何改善热传和控制放热
    增加反应槽与冷却剂之温差,如用水(0℃~10℃)乙二醇(-10℃~ -20℃)热煤油(100℃~10℃)
    增加冷却剂的流速(找出低温;高温时的冷却剂不会太黏稠或是变质)
    选用在反应中可以回流之试剂或溶剂
    在高温下反应(在反应起始温度点之上反应)
    使用金属反应槽
    降低反应浓度
    控制单一反应试剂的加料速率
    选用冷却效果佳的反应槽
                                                         {:soso__7797101106642950553_4:}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23 07:54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黑马☆ 发表于 2013-10-31 1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马☆ 于 2013-10-31 12:20 编辑

    {:soso__12206632511069352580_2:}       本人搞不同行业的产品研发、放大这一行也有不少年了,我非常赞同台湾学者的观点,深有体会,并在工作中同样也遵循这些原则!做过搅拌釜、固定床、流化床等不同行业、不同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工作,并取得过不少可喜成绩。望做有机硅研发人员认真读读上述材料,必有收效!     
                                                            {:soso__15960872840493620282_3:}                                            

    该用户从未签到

    Nirvanreborn 发表于 2013-11-21 09: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您的文章,可以加QQy请教么,大神

    该用户从未签到

    Nirvanreborn 发表于 2013-11-21 1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想请教下,硅树脂发白是不是因为分子量过大引起的,可以排除是羟基的影响。:D

    该用户从未签到

    Nirvanreborn 发表于 2013-11-21 1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滨江渔樵,黑马两位有没有QQ

    该用户从未签到

    blueblack 发表于 2013-12-4 11: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大过程中是难免的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pxj3131 发表于 2013-12-4 18: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长长见识{:soso_e100:}

    新材料微商城二维码

    让社区更精彩

    • 反馈建议:liuheming@acmi.org.cn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027-8768792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5-2016  有机硅  Powered by©Discuz!

    浙公网安备 33018202000110号

      ( 浙ICP备09010831号-3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